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连义 《南都学坛》2004,24(3):62-64
贾平凹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充满了忧患意识,其中,《浮躁》、《废都》、《高老庄》、《怀念狼》是其创作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鲜明地表现出其忧患意识逐渐发展的过程。《浮躁》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忧患;《废都》通过庄之蝶等文人的自恋与彷徨对作为道义承担者———知识分子的沉沦表现出担忧;而《高老庄》、《怀念狼》则把关注的目光对准了人类自身以及人的生存环境。总之,随着作家创作视角的开阔,其忧患意识愈来愈显现,关注的焦点也越来越接近"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
当丑被引入美学领域时就成为美学上的丑,即审丑。贾平凹1990年代后的长篇小说创作都带有明显的"审丑"倾向,《高老庄》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子路是《高老庄》中所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其本身凝聚了丑的多种意义,较为全面地体现了贾平凹的审美观照。贾平凹选择以审丑的艺术方式来观照终极关怀的失重,就是以一种"反美"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批判来实现文化人的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老庄》以自然、平实的风格揭示了现代文明与乡村文化传统的冲突 ,同时也表现了知识分子与故乡的复杂感情关系 ,小说充满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和矛盾 ,语言平白略显琐碎 ,作品基调低沉并带有贾平凹一贯追求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从整体上通过历史、人性与自然这三个角度来把握、理解、阐释作家贾平凹的创作谱系及其流变。从其具体的小说文本出发,如《商州》《山地笔记》《废都》《定西笔记》《高老庄》《秦腔》《老生》《山本》等,来感受、考量自1980年代以来,在中国文化深层价值取向及其变革的语境下,贾平凹是如何尝试为中国文学建立新的话语范式,来拓展或改变传统现实主义相对单一的创作方法,形成新的审美定势的强烈愿望。更为重要的是,思考贾平凹在创作中如何始终植根于"秦岭商洛"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并再现出近一个世纪以来这块土地上所独有的"神性",并提出贾平凹的"世纪写作"的概念。贾平凹正是在融合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强劲气息的同时,通过自己的创作命意和叙事美学,使"中国经验"在小说文本中不断焕发生机,民族的精神、心理的流变也在现实、存在的铺陈中获得伸张。  相似文献   

5.
《高老庄》是贾平凹在20世纪末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作者通过子路、西夏、菊娃等几个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和人生走向的选择,深刻地关注了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冲突,以及人们心中残存的过去辉煌与现实惨淡的碰撞.同时,关注传统文学与其他外来文化的融合,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走向和重新建构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老庄》,以一种新旧混搭的妻妾话语,叙述了省城大学教授高子路回乡祭父,与其乡村前妻菊娃、省城后妻西夏的身份纠葛.高老庄人妻妾话语的复活以及西夏等人的不平常遭遇,表明当下中国城乡大部分女性依然难逃第二性的宿命,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相比,精神现代化的道路更为漫长与崎岖,近乎生活原态地呈现这一现象,正是《高老庄》与众不同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记录了民族精神嬗变的历程,同时,又用抒情的笔调传达出知识分子的真挚与柔情,具有浓浓的诗性韵味。贾平凹小说在对理想世界的建构、人类栖居地的寻找、人性的终极关怀等方面,彰显出诗性精神。在艺术手法上,贾平凹小说注重用语言、叙事手法和小说意象等艺术手段,达成诗性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倡导并实践一种局部、细节上生活流式的写实和宏观上“意象”张扬的小说写法,典型地体现在以《高老庄》为代表的几部长篇小说中,但是在《秦腔》中,“意象”衰减了,这源于贾平凹面对当下乡村现实时的迷惘和彷徨。《秦腔》削减了“意象”,却继续发扬了那种呈现式的生活流写实手法,这种写实手法在艺术上坚持了作者对浑朴苍茫之境的一贯追求,并渗透了贾平凹个人的生命体验,写出了一种面对故乡消逝时的超越性的悲哀,这是《秦腔》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他对女性的体悟、思考和关注。从早期商州文学中的传统农村女性的形象,到《废都》中的世俗化的欲女形象,到《高老庄》中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理想型女性形象,在这个嬗变过程中,贾平凹努力追求抒写女性的本真生存状态。但是贾平凹始终无法摆脱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的束缚,致使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无一避免地打上男权思想的烙印。所以这些女性形象只是男权思想的产物,是贾平凹审美理想的再现,而非女性的本真形象。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高兴》这部小说通过对城市拾荒者这一特殊人群的生活写照,不仅真实地呈示出富足城市日常生活中的另面贫困,而且透过农民工噬魂的遭遇,有力凸现并发掘底层农民工充满盘诘的精神困惑,从中表达作者对中国当下现代化语境中农民的真切关怀与城乡关系问题的深切思考。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的作品《怀念狼》缺乏明晰性 ,可以作多种解读 ,但总体上它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存困境的一种关怀和思索。人与自然处于两难之中 ,这种两难处境是构成现代人类困境的深层的根源。小说对人的异化的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第一部长篇小说《浮躁》表现出创作主体立场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纠结状态,在这种纠结中又表现出对于传统性的倾斜。这样的价值立场在贾平凹后来的小说,如《怀念狼》、《废都》乃至《秦腔》、《高兴》与《古炉》中仍然有着充分的表现,而《浮躁》则是其滥觞。它展现了中国一代乡土作家在价值立场上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对于自身历史的追寻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回归本源的渴望,是逃避此在的畏怯,还是拒斥未来的固执?贾平凹以他的小说《高老庄》向我们透露了一种思考的方式:个体对其历史的追寻是一场希望与绝望永恒的对决,因为对决,个体才可能有其存在的价值;因为永恒,追寻才更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废都》和《秦腔》不是两个彼此孤立的文本,而是沿着同一条创作线索所进行的一次精神对话。尽管创作时间相隔十余年,题材有都市与农村之异,但二者具有对中国现代性审美反思的同构意识,都倾注着贾平凹对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美学关怀。  相似文献   

15.
《六棵树》真实地反映了当下农村普遍的生态现象,集中体现了贾平凹的生态意识.《六棵树》以人与树的关系为叙述的重点,隐喻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在回忆中透过人与树之间相依相生的情感,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生态观念;作者记叙现实环境中树的湮灭和消失,反思现代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人类精神生态的破坏;最后,作者怀念树,其实是怀念已经被破坏了的自然,怀念自然文化的复归.贾平凹呼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表达着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情怀.  相似文献   

16.
李丽 《南都学坛》2012,32(6):60-66
《高兴》是对《秦腔》中的农民走出土地,来到城市后生活状貌的续写。贾平凹要在故乡日渐颓败凋敝的过程中,开始关注农民进城后的生活,因此可以说,《高兴》是《秦腔》的"城市化"续篇,《高兴》表达了对故土以及生息于其上的人们在现代化变迁中命运一以贯之的关注,与19世纪波德莱尔诗歌中"醉酒的拾破烂者"精神气质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这群进城农民坚强又懦弱、自负又自卑、充满同情心又愚昧不可及。《高兴》对流落都市的拾荒者们命运遭际的"社会记录",客观真实精彩地提供了表达中国当下经验的一种"城市叙事"。  相似文献   

17.
长篇小说《高兴》是继《秦腔》之后,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又一新高度。贾平凹小说塑造的农民形象经历了从旧式传统农民到新农民的变迁轨迹,在贾平凹小说《高兴》中塑造了异于传统农民的特质突出的新农民形象刘高兴,并赋予小说主人公以深刻的寓意。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春秋》观与传统儒家的政治激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的《春秋》观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并深刻地体现了先秦儒家通过文化守成主义方式对现实政治的关怀。从历史的角度看,孟子关于孔子作《春秋》所表达的儒家政统意蕴,是与后世传统儒家的政治激情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的小说《天狗》是一出用现代意识复制的古典式爱情喜剧。作者表面上是对古典爱情模式的消解与颠覆 ,实质上采取民间文学还原的方式 ,又建构了一种新古典爱情模式 ,最终实现了他的地域文化和地域风情特色的所指。  相似文献   

20.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传入中国之后,在中国掀起了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热潮。贾平凹借鉴《百年孤独》,把神秘主义作为其小说创作的重要内容。贾平凹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商州本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自身独特的文学风格。然而贾平凹小说过度的神秘化,有时显得牵强生硬,损害了文本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