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价值的主体性维度及其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性是价值的根本特性。从主体(人)出发,深刻认识主体,充分理解和把握价值的主体性,是研究和解决价值问题的关键。从主要关注客体转向关注主客体关系、特别是关注主体,立足主体性维度进行价值分析、乃至一切哲学问题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突出了主体的权力和责任,消解了价值的客观性神话、普遍性神话、以及所谓永恒的“价值真理”。而且,价值的这种“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现实,它本身是不可能被“摧毁”或“消解”的。  相似文献   

2.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需要,是客体根据自身的属性和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主体一定是人;客体是被人所认识的、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以及人自身。  相似文献   

3.
文化没有抽象的和绝对的价值,文化的价值是在主客体复杂的关系中显现的。主体的价值观、人格结构、行为模式以及客体的文化时间、文化空间和文化要素的整体结构等,是生成、显现文化价值的必要的“参数”。对文化价值作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克服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困难。  相似文献   

4.
实践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价值论”是相对于从存在观点出发的单纯客体价值论和从意识观点出发的单纯主体价值论提出来的。单纯客体价值论认为 :价值源于客体 ,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个属性范畴。单纯主体价值论持完全相反的看法 ,认为价值源于主体 ,物的价值是人赋予的 ,没有人 ,物自身则毫无价值 ,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个功能范畴。实践价值论认为 :价值源于实践 ,价值的实质在于实践活动中的人和物、人和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 ,特别是由这种作用、影响所产生的效应、效益所具有的意义等 ,因此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标志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之间所具有的作用、影响、效应、意义的关系范畴。价值标准是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影响的大小或程度。价值实现的场所、过程 ,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实践  相似文献   

5.
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从抽象角度出发总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将其具体化则容易得多。价值属性亦如此。从大量具体的价值现象出发,可以看出,价值既不是主体的孤立属性,也不是客体的孤立属性,而是主客体以一定方式相互作用表现出的整体特性。具体的主体、客体、确定的主体目的与主客体相互作用方式四要素构成的价值关系整体,是价值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确定的,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满足了认识主体需要的属性,使由此肯定了主客体的价值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章围绕人的价值问题从主客观双重规定性出发 ,全面探讨了人作为一种主体性价值存在的主要形态。文章指出作为人的价值存在方式的物质生产活动表现为一种客观性的主体价值 ,而作为人的价值的人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则体现为一种主体性的客体价值。在价值体系中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形态 ,具有不同的价值特性和规律 ,但作为主客体相统一的人的价值 ,又使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双方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人的价值形态”的全部风貌  相似文献   

8.
人·元价值·价值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价值是属人的范畴,“自然价值论”和”泛主体价值论”均未能确证非人存在物的内在价值。但人本身并不是价值,而是元价值。元价值是比价值更基本的范畴,也是以往价值论研究一直缺位的概念。只有增设元价值概念,才能解决各种从人出发的价值定义却出现“遗漏主体”的逻辑错误。根据元价值派生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人根据需求对对象作出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客体关系理论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新视野.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性与趋势,面对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教育者“主体弱化”而受教育者则“主体强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客体关系日益“平等化”,所以在网络语境下,应以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建设,而其关键在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提高教育主体素质,引导教育客体自律.  相似文献   

10.
试图到马克思经典文本中寻求现成答案的教条主义做法不是在接近马克思,而是在背离马克思.机械套用主客体关系模式无助于正确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且易于导致价值问题的泛化."效用价值论"割裂了人与世界的普遍联系,脱离了社会生活的整体,只考察单一物我关系,最终只能陷入形而上学.价值哲学基础研究应彻底摆脱教条主义束缚,摈弃僵化的主客体关系模式,克服理论脱离社会主义实践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主体的解放和实践"新道路"进行了一个世纪的理论探索,尽管这条"新道路"是以直接告别无产阶级革命为前提,以社会批判、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等为表现形式,但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客体辩证法和阶级意识革命到列斐伏尔的"总体的人"和弗罗姆的"健全的人格",再到哈贝马斯的交互主体观,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主体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2.
学生作为教育主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教育主体”的问题上之所以会形成林林总总的不同意见 ,主要是没有区分好“教育主体”与“教育中的主体”以及“师生的主体性”这三个概念。本文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辨析 ,认为学生是教育主体 ;通过将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分成三个层次、不同维度 ,从逻辑上指出了当前几种典型观点的错误之处  相似文献   

13.
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价值主体是人 ,价值存在于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关系之中。价值具有属人性和客观性两重属性。人的价值是人对人的意义 ,人作为客体的价值说到底是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自我创造、自我服务、自我实现 ,是主体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化热点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学术界关注的生态文化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1)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人—社会—自然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存在状况、发展趋势直接制约着人的生存与发展,它要求从人与自然的本然性联系出发,规范人的认识、实践活动。(2)价值主体问题。人作为主体是自然生态系统进化发展的产物,人的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自然;生物、生态系统的演化具有自然目的性,是潜在的价值主体。(3)人的主体性问题。在批判继承近现代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论述了生态文化主体性思想,强调人作为主体,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文章从主体意识、行为方式、主体活动过程几方面具体论述了生态主体性的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5.
"自我"与超越:价值主体性原则的理性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主流价值哲学所倡导的主体性原则亟持进行历史和理性的反思,因为它只是表现了主体性原则的单层面,即仅强调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自我”的需要和满足,强调物我关系的为我性。而主体性原则在这一单向度上的展开,最终必导致非理性和种种严重后果。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主体性原则,关注它作为理性原则的更高一面或超越性的一面。而这一点,目前已在社会现实中显现出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6.
发展伦理学不同于从前传统人道主义伦理学。传统的人道主义伦理学建立在"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主体性哲学为基础,从根本上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了"主体疯狂"和"对物的遗忘"。发展伦理学把"整体自然界"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存在论前提,并把"天道"作为统摄"人道"和"物道"的最高伦理法则,从而重新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生态伦理学内部各派的争论归根结底源于对价值概念的不同理解。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对于价值理解的分歧表现在对价值主体范围的认同不一致。消解生态伦理学内部纷争的有效途径是重新理解价值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