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中美关系经过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但是在美国国会内部却始终存在着一部分对美国台海政策高度关注的国会议员,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所谓的“中国帮”和“台湾帮”议员群体。这部分亲台议员尽管数量不多,却对美国台海政策的制定和中美台三边关系的顺利发展造成了重大冲击。在本文中,笔者以国会“中国帮”议员推动美国支持蒋介石集团、阻挠行政部门承认新中国、“台湾帮”议员支持和促成李登辉访美等事件为例,探讨了国会亲台议员对美国对台决策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美国国会与后PNTR时代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首先回顾了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概念、决策过程和美国国会的作用等一般历史与理论问题 ,接着分析了PNTR法的政治含义和国会在后PNTR时代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最后讨论了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及我们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香港回归以来,美国加大了对香港事务的介入力度,"香港议题"成为中美关系中的重要内容。美国国会在美国介入香港事务方面扮演了非常积极的角色,国会通过举行涉港问题听证会、推动涉港法案、发布涉港报告、向白宫施压、支持香港反对派的诉求以及资助非政府组织的涉港活动等方式介入香港事务。美国国会对香港事务的介入,干扰了中美关系的大局、损害了"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加剧了香港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同时也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从长期来看,美国国会对香港事务的介入存在激化中美关系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中美关系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在一次次摩擦中 ,两国走向对立冲突的边缘。令世人欣慰的是 ,在经过了曲折的过程之后 ,两国关系终于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1 997年 ,中美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 ,确定两国的关系为“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从此两国关系步入了一个全新时代。从 90年代初“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到 90年代末“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 ,中美关系走过了伟大的转折。这一转折是艰难的 ,它既体现了中美关系的复杂和美国的对华政策根本地将取决于美国的国家利益 ,也体现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整体实力的上升与战略地位的提高。与中美关系的发展转变相连 ,90年代以来的台湾问题也不断出现新的情况。台湾问题既成为两国关系恶化的重要因素 ,也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反作用力。台湾问题的变化不但说明美国在台湾问题中的重要影响及作用 ,也说明美国的对台政策服从于其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5.
《求是学刊》2021,(1):158-168
立法机制改革,是二战后美国国会以提升自身立法能力的方式来制衡联邦行政权扩张的积极尝试。通过分析改革成效可知,既有的改革措施确实对提升美国国会立法能力和维护其在联邦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这些措施均不同程度地陷入了围绕国会立法权行使方式展开的权力博弈,改革的实际成效始终未达到预期。如果美国国会仍试图继续其立法机制改革,则必须要找到既能有效提升立法能力,又能远离国会内部"权力游戏"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国会是美国的立法机关和权力中心之一,在美国政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关于美国国会外交权力的研究渐成热点,但对美国国会自身的对外交往却鲜有涉及。本文以美国国会的对外交往行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主要形式、机制和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国会是美国的立法机关和权力中心之一,在美国政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关于美国国会外交权力的研究渐成热点,但对美国国会自身的对外交往却鲜有涉及.本文以美国国会的对外交往行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主要形式、机制和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1958年发生的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是战后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大转变。危机期间,美国政府曾试图通过战争威胁和压力迫使中国做出让步,由于美国公众舆论和盟国的反对,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政府采取了灵活的对美政策,使美国以“核威慑”战略为主要内容的对华政策破产。尽管双方剑拔弩张,但事态终究没有失控。这次危机再一次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中美两国既对抗又进行有限对话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论史迪威与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迪威事件”和史迪威本人,在中美关系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外史学界几十年来热心讨论研究的问题。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史迪威忠实执行了美国对华政策,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对华问题上观点基本一致。他之所以被召回国,是因为他未能适应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本文认为这种看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一) 罗斯福决定召回史迪威,意味着美国对华政策已经完全走上了由扶蒋抗日转到扶蒋反共的道路。这虽然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但“扶蒋”这一点是不变的。 对于战时美国对华政策,美国国务卿赫尔曾解释说:“对中国,我们的目标有两个:第一是有效地…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叙述了现代美国国会和总统关系的基本模式 ,即战争时期的总统在国家对外政策中占居支配地位 ,国会一般依从总统的权力 ;在和平时期 ,国会力量会更多地制约总统权力。然后 ,本文探讨了 90年代美国国内政治的若干变化 ,如共和党支配国会、民主党主导白宫、国会本身组织结构的调整 ,以及这些变化对国会和总统权力平衡关系所构成的影响。最后 ,本文以美国对华关系中的贸易问题、台湾问题、安全问题为例 ,考察了90年代国会和总统之间权力关系的较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台湾当局的运作和美国的"默许"下,美台关系似进入增强对台"六项保证"解释时期。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不同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以及台海战略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和调整,美国对台"六项保证"政策经历了一个低调—保守—强化的演变过程。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尽管在相当长时期内美国会维持相对稳定的对台政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政府会继续强化"六项保证"甚至将其纳入官方文件或正式表态。美国的对台政策不会跳脱中美关系的基本框架,美国对台"六项保证"政策将会在承诺与兑现之间保持弹性。  相似文献   

12.
俾斯麦统一德国后,为巩固国家的统一,恢复和发展经济,执行了“大陆政策”。然而俾斯麦“大陆政策”并不排斥远东,早在统一前,俾斯麦即已注意到远东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这些措施为未来德国对华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拟对俾斯麦对华政策进行探讨,从而更...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本专题是对19世纪指导了美国经济崛起的美国学派和美国经济崛起时期(1815—1914)经济政策史的研究,这一研究不仅对于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特别是笔者提出的"新经济思想史"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对于目前中国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的战略大转型具有重要的政策借鉴意义。美国学派的经济思想至今仍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这种研究对于观察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视角。  相似文献   

14.
日本对台政策调整中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先后三次调整对台政策。在导致对台政策调整的众多因素中,美国的亚太战略及对台政策变更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美国为有效实施亚太战略,极力对日本施加影响,力图将日本的对台、对华政策纳入美国的亚太战略框架;而日本由于在安全等问题上有求于美国,加之自己也希望借助美国的力量,发挥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国际作用,也始终把从总体上保持日美“战略一致”,加强日美基轴关系,视作处理对华及对台关系的指导性方针。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美国因素对日本调整对台政策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试图立足于这一视角,分析日本…  相似文献   

15.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重要的问题。中美建交已40多年,台湾问题仍然是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受两国贸易战升级、全球新冠疫情肆虐以及台湾当局主动与美相勾连等因素影响,特朗普政府大肆操弄“台湾牌”,美介入台海动作明显加大,影响非常恶劣,使中美关系降到1979年以来的最低点。拜登政府上台后,舆论多数认为,虽然美国对台政策的大方向不会改变,美国处理台湾问题的态度和方式都可能出现一定程度调整。  相似文献   

16.
中美关系可能会因为一位老者的到来而产生变数,现年72岁的蒙大拿州民主党参议员马克斯·鲍卡斯(MaxBaucus)获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接替提前离任的骆家辉担任驻华大使。鲍卡斯曾在美国国会工作近40年,可谓是非常资深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17.
英美学术界近年对“冷战”的研究综述余昌楷“冷战”结束后,英美学界发表了不少研究专著和文章,对“冷战”的起源、“冷战”的分期、美国在“冷战”中的得失、英国对“冷战”的贡献乃至“冷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华政策等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值得国内学者注意。本...  相似文献   

18.
肯尼迪政府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已经开始孕育着一些变革,但在国际国内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下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台湾当局不断施加的干扰和阻碍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此时期,美国曾迫使台湾当局从缅泰老“金三角”地区撤军,并试图诱迫蒋介石从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撤防,双方施压与抗压、牵制与反牵制的互动关系十分明显。尽管美国政策设计者认识到美国对华政策必须服务于美国和整个“自由世界”的广泛利益而非台北政权一家利益,但是实际上还是难以摆脱台湾当局的牵制。  相似文献   

19.
中美关系中的人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英 《学术交流》2002,(4):24-26
人权问题是90年代以来困扰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一直到70年代中期,人权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并没有占据突出的位置。卡特政府为了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明确地将人权问题作为对外政策的核心内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美国把“人权外交”的矛头转向中国,实质是以人权为武器,维护美国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20.
迄今为止,在有关美国占领日本史的研究中,有一些课题尚很少有人问津。比如,美国的“日本派”在美国对日占领政策制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广义的日本派是个曾影响美日关系长达几十年之久的派别,包括战前日本派、战时日本派和战后日本派。本文的论述范围仅限于战时日本派,并着重探讨战时日本派在制定对日占领政策中的作用,兼论该派与“中国派”和“新政派”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