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胡文华 《兰州学刊》2009,(10):168-171
《说文解字》中的“亦声字”是分化造字的产物,通过同时记录汉语语素的音和义来表词。“亦声”是介于会意和形声之间的一种表词方式。“亦声字”记录汉语语素的方式分为四种:转移“某亦声”之“某”的内涵、扩大“某亦声”之“某”的内涵、缩小“某亦声”之“某”的内涵和不改变“某亦声”之“某”的内涵。从某种程度讲,“亦声字”是一种汉字的繁化。对“亦声字”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汉字形声字的起源。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万叶假名"与中国的汉字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用汉字的音和意记录日语。而韩国的"吏读法"类似于"万叶假名",韩国的"吏读文"也是利用汉字的音和意记录韩国语。韩国从公元前后开始学习汉语,用汉字记录了本民族的语言,韩国人采用了"口诀式"、"书记体"、"吏读文"等多种方式。日本人也效仿这种方式创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可见在日本的"万叶假名"的形成过程中,"吏读文"给予它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没有"吏读文"就很难想象"万叶假名",同样没有汉字也很难想像"吏读文"和"万叶假名"。  相似文献   

3.
早期文字作为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在文字制度与符号体态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色。我国早期文字的代表仰韶文化出土符号、大汶口文化出土符号和河北藁城台西出土符号在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文字符号与语言单位对应关系、文字符号体态等方面都蕴含着表词一意音文字的萌芽。早期汉字中的表词一意音文字萌芽,为汉字发展史和汉字发展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材料。  相似文献   

4.
附加式(词根+词缀)是汉语合成词的一种构词方式,韩语中的汉字词也有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派生词,而且词缀数量较多.但是部分韩语汉字词词缀在现代汉语中不再是词缀,而是有实在意义的可以作词根的实词.汉语词缀重意义的虚化,韩语汉字词词缀重用法的黏着.本文试图对汉语词缀和韩语汉字词词缀进行初步的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谢序华 《北方论丛》2020,(3):94-101
学界一般认为,汉字的假借是通过借字表达词音("依声托事"或"借字表词")来实现假借的目的,但事实上假借是汉字所兼有的一种表达职能,只有形义统一、以形别(表)义的汉字才具有假借的职能;而汉语单音节词自身不能独立地区别(表达)一定的概念,又不能区别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因此汉语的词是不具有假借职能的。所以,汉字的假借,既不是"依声托事",也不是"借字表词(音)",而是"依形托事"。  相似文献   

6.
从注重提高汉语词汇解释技巧和表达手段的多样性、注重词语的扩展与联想归纳以及注重汉字教学、通过讲解汉字字形讲清词的本义三个角度探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法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对外汉语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7.
汉语书写方式的改革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有一个方面就是“引进词式书写方式”。本文在分析文字及其书写方式演变难度的基础上,具体介绍拼音文本汉语“词式书写”的萌芽、成长、发展和汉字文本汉语“词式书写”的理论提倡和实践提倡,并且从词式书写改革的历程中得到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8.
汉语和汉字的互动与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和汉字的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类型:文字与音节、语素对应,形音义一体,结构立体化。汉字适应并参与了汉语的演变:不断调整字音和字形以适应意义的扩展,形成单音的核心词和开放的多音词的巧妙配合,字义虚化生成语法模式。在汉语发展历史上,汉字为贯通古今南北、保持汉语的统一,传承民族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汉语和汉字缔造的"单音节""非形态"的特征值得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9.
周冲 《南方论刊》2010,(11):93-95
近代和制汉字词(新漠捂)因对现代汉语词汇的深远影响而广受关注,传统研究多从近代和制汉字词与中国古代汉语的关系出发进行词源的考证,在解释和制汉字词的生成机制方面有所不足;近代和制汉字词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符合转喻、隐喻、类推等一般的认知模式;可根据隐喻、转喻、类推等形成方式对和制汉字词进行新的分类;从认知的视角对和制汉字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简明信息     
“合成字”的构想 上海中华路筷竹弄37号邵昌林、邵枫来稿提出“合成字”的构想。合成字分形符表和音符表,形符是汉字部首整理成100个左右,音符表分声母、韵母,不标声调。它直接和汉语拼音联系起来,使汉字和汉语拼音合二而一,便于汉语拼音推广应用和电脑输入。  相似文献   

11.
汉语言的法文化透视——以成语与熟语为中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成语和熟语浓缩了大量文化信息 ,在于其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对成语与熟语进行文化分析 ,有助于把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质及理解当今的法律文化传统。如“诛故贳误” ,强调有心与无意 ,反映了中国人对待故意和过失的态度 ,是为动机论 ;“罪大恶极” ,强调罪中之恶、罪中之过 ,反映了中国人习惯于道德评价的倾向 ,是为过恶论 ;“报仇雪恨 (冤、耻 )” ,强调仇之中的恨、冤、耻等心理感受 ,反映了中国人的报复心理 ,是为报应论 ;“悔 (改 )过自新” ,强调自悔、自改 ,反映了中国人对于过错纠正的自力主义 ,是为自新论 ;“债多不愁” ,强调信用的根本缺乏 ,反映了中国人对待债的根本态度 ,是为“信用论” ;“求亲告友” ,强调人际关系的范围 ,反映中国人解决困难时的心理指向 ,是为人际资源论。它们都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字或词都是形、音、义三者的结合,从形和音的结合通达到语义的识别过程是阅读中最独特的地方,研究学习者在字词识别过程中依赖字形通路和字音通路的问题对阅读和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阅读中的形音通路问题研究已有大量成果。分析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发现在实验研究方法上具有任务多样化、被试区分精细化的特点,但在实验结果上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实验结果存在的分歧在于学习者在字词识别中主要依赖的是字形通路还是字音通路,受到学习者母语背景或汉语水平影响的大与小。文章在阐明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指出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字的笔画与结构是象化的,汉字的五种基本笔画就是从大自然和人本身的形象中象化而来。汉字字义的象化表现为:静则为象,动则为词。这是汉字有别于其他文字的显著特点。中国文字始终未能跟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那样发展成为拼音文字,主要在于中国人的象化思维与象化的文字相互适应,相互作用,并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4.
陈晓强 《殷都学刊》2007,(3):114-119
汉字发生阶段,一形多本义现象是汉字记录语言的客观需要和图画向文字演变的必然结果;汉字发展阶段,一形多本义现象表现为"形借"现象,"形借"又有纯粹借形和形音兼借两种现象的不同;汉字成熟阶段,一形多本义现象大多通过加区别符号、加声符、加意符、异体分化几种途径实现字形和词义的分化。  相似文献   

15.
汉字识别经历两个阶段:视觉对汉字形体信息整合阶段,形体信息与语义、语音、语法等不同信息凝合阶段。影响汉字识别的形体因素有来自构形的、有来自形体复现频次的、有来自编排方式的等多种。媒介物的汉字编排应根据传播内容及受众情况,遵循优化选择的原则来进行。  相似文献   

16.
贾军 《阴山学刊》2007,20(5):14-16
索绪尔符号论中,"能指"仅仅局限于"音响形象",但是,汉字这种语言符号,其"能指"不仅仅局限于"音响形象",更是一种象征性语言符号,受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意象思维特征,使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和鉴赏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审美意象的隐喻性和延伸性,并且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17.
思维具有民族性,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的民族性不可避免会反映到语言中.不同民族语言的接触、交融直至借用过程,都要依据引进他语词的民族思维特性进行转换,反映到语言上就是对借入的外来词按照本民族的思维习惯、语言特点进行适当改造.汉语是一种表意语言,因而外来词在引进和使用的过程中经过汉民族思维的梳理,使之具有汉语的特点,才能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18.
~~“羊”诸字文化意蕴初探——4/试论古人对羊的认识及有关思想观念@彭慧$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521~~~~~~  相似文献   

19.
汉字是据义构形的表意文字,其原初字形是有理据的.在汉字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理据重构成为一种重要现象.通过时纷纭复杂的汉字理据重构现象进行分析,并根据演变前后构形理据之间的关系,可以对汉字理据重构现象作出恰当的分类,并对理据重构原因作出较为科学的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