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4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当今国家建设的意识形态诉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诉求。贯彻和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注重三个重要维度:问题意识、利益诉求与制度建设。首先,清醒的理论问题意识与明确的现实问题意识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契机与导向。其次,解决人民群众实际的问题与困难,抓住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与核心。最后,建立切实可行的有效制度与长效机制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依据与保障。  相似文献   

2.
建国毛泽东农民利益保障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帮助农民科学种田,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稳定增产;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农民个人的关系,切实维护农民经济利益;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既实现农民眼前利益,更着眼于其长远利益;调整城乡关系,巩固工农联盟。毛泽东的农民利益保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民问题是中国实现现代化、达到小康目标的关键问题。邓小平从对农民价值评判出发,认识到解决农民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关系到中国社会的政治稳定,关系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深切的体会到重视农民利益的重要。进而提出通过政策扶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来保证农民的利益获得最大的实现;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依靠科技支持农民获利;理顺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给农民以最大的实惠。来保证农民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资源禀赋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结构是农业经营组织方式创新的现实基础。家庭农场与中国的人地关系相匹配,与工业化、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相适应,与现有农地制度相衔接,作为主导中国现代农业的新型市场主体契合国情;家庭农场有利于确保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利益,有利于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是实现中国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基石;家庭农场兼具家庭经营和企业经营的双重优势,能够实现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最大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风险控制的相对平衡,是基于资源约束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信访是农民重要的利益表达渠道之一,因信访的间接性、信访现实运行中的政绩观错位、信访协调性的缺失及信访执行权力的缺位使信访在表达农民利益过程中出现一定问题。为了维护农村的稳定,促进农村和谐,实现、维护和增进农民的利益,保障农民利益充分表达,必须主动下访,了解农民原生态利益表达要求;积极利用电子信访,降低农民利益表达成本;加强信访协调,提高农民利益表达效能。  相似文献   

6.
论邓小平农民利益观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小平把对于农民利益的关注作为其构建中国改革开放整体布局的起点,并由此启动了中国农村改革的伟大进程.邓小平的农民利益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时代价值:它澄清了在农民利益问题上的认识误区,为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的农民利益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把对农民利益的高度重视与维护中国社会稳定的大局联系起来,使农民利益的重要性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把对农民利益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与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程度联系起来,提升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要问题的认识水平;它所蕴涵的丰富的重农思想,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新重农思想提供了精神营养.  相似文献   

7.
在阐述邓小平的农民利益观基础上,以满足和实现农民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邓小平的农民利益观进行分析,得出农民利益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大问题的思考,最后论述邓小平的农民利益观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的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富裕的生活 ,这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一根红线。邓小平不仅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还论述了在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能性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利益,而农民利益的基础是经济利益。近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的现实给农民经济利益造成了巨大损失,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农民经济利益有重要意义。根据权利义务互补性的要求,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农民经济利益的保障方式,进而提出了农户自我预警机制,农产品安全生产补贴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险和恢复生产基金等应急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功利思想与西方功利主义在哲学基础、道德评价标准、人民利益原则、功利与正义之间关系的理解上存在着本质区别。前者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后者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上;前者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后者把动机与效果截然对立起来,认为效果是评判行为好坏的唯一根据;前者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一致性,后者强调“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认为个人利益是最现实的利益,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前者强调功利与正义的统一,功利是正义的基础,正义是功利的保障,正义是终极目标,后者认为功利与正义截然对立,功利是终极目标,正义只是功利的副产品。  相似文献   

11.
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是邓小平在江西下放时期,也被称为“小平小道”时期。在这三年里,邓小平对“文革”提出了质疑和反思;对毛泽东思想有了科学的理解;对我国经济落后、百姓贫困的基本国情、民情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国际的形势发展也有清楚的认识,尤其是集中思考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两大问题。经过三年的思考和构想,逐渐孕育出了中国未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思想。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理论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上的。改革开放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继承与发展上。  相似文献   

13.
理论是政党的灵魂。我党在 1 92 1年 7月 2 3日成立至今的 80年中 ,有过两个理论建设的辉煌时期 ,这就是与毛泽东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 93 7-1 947的十年延安时期和与邓小平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1 982 -1 992的十年改革开放时期。正是在这两个时期 ,我党完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框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列宁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就社会制度“渐变”提出了关于迂回前进的理论观点,关于改“强攻”为“围攻”的理论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改良的理论观点。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则提出了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理论观点,关于“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决定自己的制度”的理论观点,关于防止“急性病”的理论观点。研究和掌握这些理论观点,有利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有过"三下三上",这都和毛泽东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倚重,始终表现出一种特别的感情。1933年,邓小平坚定地和毛泽东站在一起,第一次"下"。从1935年到1966年,是毛泽东把邓小平提拔起来的第32年。从1966年到1973年复出,是邓小平的第二次"下"的8年。邓小平的"二上"是林彪事件后,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有了一定醒悟,决定让邓小平重新出山。邓小平的"三下"是个"伟大的悲剧",但毛泽东最后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清醒,他没有听从"四人帮"的意见,相反,保留了邓小平的党籍,"以观后效",为邓小平更辉煌的"三上"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改革束缚人们手脚的旧体制,打碎禁锢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创建一种有利于实现人的主体性的"经济特区"的社会实践形式,从政治制度上、思想观念上和经济体制上解放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伊始,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邓小平创造性地开启了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发展自身的对外开放道路,这是合作共赢作为中国谋求国际合作缘由的开始;冷战结束后,面对中国日渐崛起的客观现实,江泽民主张在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力促对外合作的广泛深入发展,这是合作共赢缘由的新发展;在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转变的21世纪初,胡锦涛以全球视野谋求国际合作,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是合作共赢缘由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8.
国家利益是决定国家外交政策和对外行为的根本因素。邓小平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国家利益作为中国外交出发点的中国领导人。在邓小平的战略视野中,将国家利益作为外交的出发点,将国家主权和安全作为国家利益的根本内容,突出中国外交的国家经济利益,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和平与发展利益的一致。实现中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战略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喻冰  毕岩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4,6(2):109-110,119
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则是这一科学理论的精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任重道远,解放思想未有穷期。让我们高举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大旗,在邓小平开辟的道路上开拓创新、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20.
经济制度现代化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特征 ,邓小平对我国经济制度现代化有突出贡献。从经济制度现代化的特征和邓小平大力推进经济制度现代化建设两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