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实词的灵活运用,是古汉语词法上的显著特点,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笔者拟根据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谈谈文言实词活用的一般规律及其教学问题.文言实词的活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词类的改变,即不用它本来的比较固定的基本词类,而临时用作另一类词.这种词类的改  相似文献   

2.
关于文言实词的活用,语文刊物上发表过不少文章。这里,笔者再就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谈几点个人体会。一、“词性活用”或“词类活用”不等于“词的活用”.众所周知,文言实词的活用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词性(或词类)的活用,一种是语法功能的活用。古汉语的词性虽然较活,但是,一个词总有它比较固定的最基本的词性。不用它本来的比较固定的最基本的词性,而临时用如另一类词,这就是词性的活用,或叫做词类  相似文献   

3.
目前,关于古代汉语“实词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和分类,仍然不很明确和统一。“文言实词的兼义功能”也是实词活用中的一种现象,是一种比较特殊和重要的活用现象。所谓文言实词的兼义功能,就是指某类实词在一定的句子里不仅具有它原来的词义、词性和语法功能,并且兼有与之相应的另一类实词的词义、词性和功能。即某一实词因活用而可以在句中兼任两个句子成分和兼有两类实词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词类活用”(有人称之为“实词活用”)是古汉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不只是语法方面的问题,也同词义的发展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正确地分析和把握词汇在发展演变中构成的词义系列及其语法属性,才能正确判定“词类活用”,才不至于把词的一个固有义项或兼类词的一个固有词性误作“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5.
在文言实词活用语法现象里,名词动用是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但迄今为止.我们对它的研究只限于语法平面.如果我们承认上古文言基本是当时口语的实录,是一种形诸笔端的有声行为,那就不能不进一步探讨名词动用的语音机制.因为,在一定语法场中某个动化名词所传递的动作信息,尽管受到语境和句法多种因素的制导,最终还是通过这个名词的语音载体输出的.  相似文献   

6.
浅论词类活用现象的实质和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籍中 ,特别是先秦古籍中 ,词类活用的情况较多。近数十年的研究家一般认为 ,某类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运用 ,可以使某类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的这种语法功能的临时改变 ,即是词类活用。述其成因 ,则曰一是古汉语语法欠精密 ,一是词汇量小。笔者以为这种认识未为完备。本文以全面认识“词义”为基点 ,跨词汇学和语法学的研究范围 ,分析阐释了词类活用的实质 :词的理性义和语法义运动的一种未定型现象。造成词类活用现象的原因 ,本文根据文言的内在要求并联系修辞学理论 ,以为一般均出于积极的表达需要 ,是有意而为之  相似文献   

7.
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范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类活用是指某类词的词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变化,而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的现象。现今语法界判定古汉语词类活用的标准一般有两点:一、词类活用不是一个词所固有的基本功能,而是它的临时性功能;二、所谓词关,就是词性,词类活用是某一个词在具体场合中改变词性的灵活用法。但是,这种认识与陈承泽先生在《国文法草创》中首创的词类活用说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陈氏判定词类活用的依据是词在句中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汉语中,除了实词和虚词之外,还有一些为数不多的词,它们兼有两种不同的词义和语法作用,这就是“兼词”。有的古汉语语法论著称之为“合音词”,或“台词”(如向增光等编《文言词语汇释》,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初版本即用此称)。也有的语法书则认为这是词的活用  相似文献   

9.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所引原文系1983年商务印书馆本)是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语法著作,它为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马氏在给汉语划分词类时,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的说法,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问题。本文打算就“假借”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以便从中真正了解马氏“假借”的实质,从而正确地认识词类活用问题。一马氏一方面继承了前人虚词、实词的研究成果,赋予了实词、虚词新的含义,把汉语的词总分为实、虚两大类。另一方面,他  相似文献   

10.
一、实词活用汉语也是“词有定类,类有定词”的,各类词自有其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特点。但是,古代汉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把甲类实词当作乙类实词用,如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等等,使之临时具有乙类词的意义和特点,这就是实词活用。实词活用,既不是“一词多类”,也不是同音词的异类异用。  相似文献   

11.
“词有定类,类有定职”,这是语法书对汉语用词法的基本立论。但是,在古汉语中有一种词类活用的现象,即一个已有了定类定职的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却产生了一种新的语法功能。我们如果不仔细推敲认清它的这种新的语法功能,依旧按它固有的定类定职去认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词类活用是指在不改变该词词形的基础上,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某一类词的语法功能临时用作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类活用现象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扩大了词语在意义层面和表达层面之间的弹性空间,增添了语言在词汇和语法层面的构建功能,是非常活跃的语法修辞手段。它可以使得言语表达生动形象、含蓄幽默,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13.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在文选的编排方面,在文字、词汇和语法等语文知识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有其自身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如对者、所词性的界定,不讲实词活用,以及一些校勘问题等。  相似文献   

14.
古代汉语 ,根据人们的语法习惯 ,词的语法功能有较大的灵活性 ,词类活用的现象极为普遍。《左传》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例子不胜枚举 ,但它们的活用并非杂乱无章 ,而是有规可循的  相似文献   

15.
文言虚词,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杨树达《词诠》收集的五百三十四个虚词,全是单音节词。这就形成了文言虚词既不同于文言实词,又不同于现代汉语虚词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既是书写单位,又是语音单位,又是意义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文言虚词,是字形、语音、词义的矛盾对立的统一体。本文想从这个角度,运用古今汉语比较的方法,对文言虚词复杂性及其形成的原因,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专职分工.例如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常作谓语,形容词常作状语、定语等等.这种情况,古今汉语的语法情况一致.但是,在古汉语里,有些词类的用法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产生了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变化,这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就叫词类活用.例如,“绿”是形容饲,常作定语、状语,而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中,却临时作了谓语,带了宾语,语义也由“绿色的”转变为“使……绿”(即变绿),这就活用为动词了.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在古代汉语里,名词作动词充当谓语是普遍的语法现象。许多古汉语语法著作都认为这种现象属于词类活用,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郭锡良等先生编的《古代汉语》、张之强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等。词类活用是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原来的意义或增加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古语摘要说     
内容的精密性和形式的简要性,是语言表达的两个基本要求,是一切语言发展中的基本矛盾,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文言更是如此。文言,实质上是一种修辞艺术,许多人单从语法角度去观察它,总是不得要领。陈承泽1922年提出的词类活用说,后来被一些人奉若神明,到现在更充斥于大中学校文言教材,而鲁迅《门外文谈》中关于文言是古语摘要的论断,则几乎无人问津。鲁迅从长期的文言阅读和写作中,得出一个经验之谈:“也许我们的古人向来就将不关重要的词摘去了的”“当时的口语的摘要,是古人的文;古代的口语的摘要,是后人的古文。”古语摘要,揭示了文言的最大秘密;然而鲁迅的论断是纲领式的,把具体解释和发挥的任务留给了后人。根据我的看法,可用四句顺口溜来概括:偏正保留偏,介宾头脚删,联合交错减,复句隐相关。其实,这是一  相似文献   

19.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而又常见的语法现象。在上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尤为突出。关于词类活用,几乎每本古汉语著作都要谈到,但是对于词类活用的原则、词类活用和兼类词的区别、兼类词的活用以及有些语法现象是否属于词类活用等问题则谈得不多,或者谈得很笼统。本文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出版的古代汉语教材,大多比较注意对“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的比较和鉴别。关于“活用”与“兼类”区别的标准,各种教材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词类活用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临时性,即它只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取得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而被用作另一类词;词的兼类,则是某个词在长期的运用过程中因语言习惯而取得了不止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换言之,词的兼类具有约定俗成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