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应用quadratic模型对高年龄组的死亡率进行了修正,采用生命表法计算了2020年江苏省平均预期寿命,使用去死因生命表法对主要死因进行了分析,随后用Arriage分解方法对预期寿命的差异进行年龄分解,比较了不同性别、不同死因在不同年龄段对出生队列的出生预期寿命的影响大小。研究结果表明:平均预期寿命在提高,但是性别差异并没有缩小;出生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主要集中在中老年组;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死因,约占80%;相比于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的死亡集中在中老年组;不同性别,不同死因,在不同的年龄段对于出生队列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人口学刊》2018,(6):31-39
本文使用生命表的研究方法对2016年吉林省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推算吉林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分析主要疾病对预期寿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6年吉林省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78.12岁,其中男性为75.83岁,女性为80.61岁。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吉林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相比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1.94岁,其中男性提高了1.71岁,女性提高了2.17岁。分析疾病因素对人口死亡的影响,主要疾病致死率非常高,其中前10位死亡原因引起的死亡比例占98.94%,前4位死亡原因引起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90.9%,影响较大的疾病包括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进一步分析主要疾病对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发现,循环系统疾病是对人均预期寿命影响最大的疾病,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要想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及致死率,进而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针对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危险因素的识别与干预体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建设公共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应用直接法(寿命表法)和间接法(模型生命表法)对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分别计算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两种方法计算结果表明:直接法计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数值偏高,经过间接估算方法调整后,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3.65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地区差别非常大。我国应采取措施进一步缩小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地区间差异,提高人口预期寿命。  相似文献   

4.
宋健  张洋 《人口研究》2015,(3):18-33
婴儿死亡漏报是影响婴儿死亡率准确性及平均预期寿命可信度的重要因素。文章基于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婴儿死亡漏报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并利用聚类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了婴儿死亡漏报率的可能水平及其对平均预期寿命影响的地区差异。研究发现死亡水平越低,婴儿死亡率变动所引起的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动就越大;婴儿死亡漏报率越高,婴儿死亡漏报率的变动所引起的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动就越大;婴儿死亡漏报率变动对于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西部和西南地区平均预期寿命变动对婴儿死亡漏报率更敏感;死亡水平及婴儿死亡漏报可能性指数的分布全局上不存在显著的双变量自相关,但局部显示一定的空间聚集且分性别的空间模式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目前关于新冠疫情下人口死亡率变动的研究仍较为有限。对此,基于人类死亡率数据库,测算了27个国家(主要为欧美发达国家)2020—2021年(截至2021年9月26日)的平均预期寿命,并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动进行了分年龄分解。结果表明,27国中绝大多数国家的15岁平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经历了较为显著的下降。其中,美国、俄罗斯和保加利亚的降幅最大,分别达到2.2年、2.1年和1.8年。在2021年,27国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动趋势出现分化。其中,西欧和南欧国家的15岁平均预期寿命有所反弹,但少数东欧国家的15岁平均预期寿命则继续下探。进一步的分年龄分解表明,2020年27国15岁平均预期寿命的下降绝大部分是由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下降所致,而年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下降的作用较小。另外,男性在多数年龄上的平均预期寿命降幅大于女性,但在高龄阶段,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降幅要小于女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7国中绝大多数国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2021年有所反弹,但部分国家年轻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降幅仍然显著,并呈现一定的扩大趋势,反映出新冠疫情死亡风险的年轻化特征。研究展示了新冠疫情下人口死亡率变动...  相似文献   

6.
平均预期寿命是世界公认的衡量人类进步的标准。本文以生命表为基础,主要依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各省市区的预期寿命并进行相关分析,计算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8.17岁,男75.86岁,女80.68岁,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预期寿命与婴儿死亡率呈负相关r=-0.789,与人均国民总收入呈正相关r=0.604。预期寿命女性比男性长4~7岁,符合一般规律。影响男性寿命低于女性的原因很多,本文重点讨论了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并对预期寿命的地理分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1994~2004年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及其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杜鹏  李强 《人口研究》2006,30(5):9-16
本文应用2004年和1994年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中有关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数据,采用Sullivan法对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进行了分析,并且比较了1994年到2004年生活自理预期寿命的变化。研究发现,2004年中国男性老年人平均有1.5年生活不能自理,女性老年人平均为2.5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也在逐渐下降。女性老年人的预期寿命比男性高,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在60~80岁也高于男性,但是85岁及以上女性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低于男性,而且女性老年人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在整个老年阶段均低于男性老年人。从10年间的变化看,中国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预期寿命都有所增长,但是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在余寿中的比重反而下降了,而且随年龄的增长,下降得也越来越快,男性和女性均呈现同样的态势。就平均水平而言,健康状况改善的程度低于寿命的延长,高龄女性老年人在这个方面尤其处于劣势。  相似文献   

8.
主观预期寿命不同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指个人预期自己可能会活到的年龄,是对个体所感知的剩余寿命的量化。国内关于预期寿命的研究多集中于平均预期寿命,而对主观预期寿命关注较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度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主观预期寿命在微观层面对个体决策和行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全面梳理了有关主观预期寿命研究的三个重要内容:第一,阐释主观预期寿命的概念、特征和测量方法,总结出了主观预期寿命的重要特征——差异性、不稳定性和可干预性,概述了现有研究在数据类型和来源上的特征,并说明其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未来相关研究的设计能够科学合理、减少偏差有重要参考意义;第二,归纳出主观预期寿命的五大影响因素,包括个人/遗传因素、健康行为因素、经济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第三,讨论了主观预期寿命的三大研究领域,包括健康与医疗卫生领域、退休与养老领域和经济与消费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基于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在指出现有研究不足之处的同时,提出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的六个方向,为扩展国内对主观预期寿命的探索及其在人口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王森 《西北人口》2014,(3):37-42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对预期寿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文章分析了我国整体预期寿命及两性预期寿命的地理分布特性,随时间的变化特点,以及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然后,建立预期寿命的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与预期寿命的关系。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和卫生资源对男性和女性预期寿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会显著影响女性预期寿命,而教育对男性预期寿命的影响更显著。由此,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导致两性预期寿命差距的增加,而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卫生资源投入的增加则可能会降低两性预期寿命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每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寿命,除受一定的遗传基因和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影响之外,主要还是受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卫生水平的制约。平均预期寿命指标,可以综合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平均寿命,对于量化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研究人口寿命的变化和人口再生产,以及制订人口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就有关人口资料,对中山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作一分析。一、平均预期寿命达到较高的水平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该市计得的1981年预期寿命为72.22岁,男为69.92岁,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