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辛秋水 《学术界》2001,(5):45-54
文章认为,村民选举和村民自治既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逻辑产物,也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体制保障.目前,全国各地在推行村民自治过程中,主要有平行选举、职次选举、叠加选举、累计选举四种选举方式,从选举制度本身来看,均重视了候选人个体素质的选择,体现了传统"选贤举能"的政治理念.其共同的缺点是忽视了发挥整体功能的重要性.笔者对村民自治选举制度进行了10余年的探索和实验,积累和创造了"组合竞选制"的选举模式.所谓"组合竞选制"就是首先由村民自由推选村民委员会主任候选人,然后由村委会主任候选人自由提名他的竞选组合班子人选,并通过村民投票,由村民挑选社区领导人.文章对"组合竞选制"的现实依据、特征与优点、试验和发展、以及国内外理论界的关注作了阐述.并相信"组合竞选制"必将成为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民主选举的最佳选择和不二模式.  相似文献   

2.
“组合竞选制”是安徽省社科院辛秋水教授1989年在岳西县莲云乡腾云村首创的村民直选“村官”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由村民自由推选村委会主任候选人,由村委会主任候选人分别提名其组合竞选的村委会班子人选,然后通过村民选举大会投票选定村委会主任和委员。经过反复试验、多年总结和积累,形成了关于村委会“组合竞选”的一套具体思考的理论和简便易行的操作程序。笔者2002年5月中旬在文化扶贫实验区颖上县王岗镇通过全程参与的方式观察了新安村村委会的“组合竞选”。①以下笔者试图以新安村的选举为例,考察和分析“组合竞选制”的实际运行…  相似文献   

3.
"组合竞选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合竞选制"是安徽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的一项创举,它符合中国农村的民情基础、社会基础、政治基础,经过实践检验,"组合竞选制"可在根本上打破宗族、权势垄断,可以产生优化的、凝聚力强的班子,营造了乡村民主氛国,是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有效的选举方式.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要始终葆有创新的动力,拥有创新的热情,并且要不断实践、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前进和发展。制度创新是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既可以是根据社会需要进行的制度设计,也可以是对束缚发展的制度规范进行的改进。这里所要说的村委会“组合竞选制”就是属于后者,它是对村委会选举制度进行的改进。过去的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往往是村民通过“海选”或其它选举方式直接选举出来。但由于制度固有的缺陷,这些选举制度产生的村委会班子往往是“凑合型”、…  相似文献   

5.
杨雪云 《学术界》2005,(4):214-218
组合竞选是安徽省社科院辛秋水研究员提出的一项新的村委会选举模式,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本文作者在亲身参与村委会组合竞选的基础上,以组合制在实践中所呈现出的优势为切入点,分析了这些优势与该制度设计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关联,从而达到对这一选举模式价值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村民委员会选举中存在不正当竞选、选举之后监督机制缺失等突出问题。应当在地方自治理论指导下,对我国村委会制度进行重新定位。村委会是特殊的地方自治组织,村委会选举的目的是有效实现村民自治,地方自治理论对村委会选举有着独特的民主要求。我国可以借鉴日本和韩国等国外的地方自治制度,特别是借鉴其对地方自治团体的选举制度安排、对地方自治团体的监督机制和地方自治团体中居民权利的法律救济。应当以地方自治理论规范村委会选举,借鉴国外地方自治团体的运行结构,完善村委会选举的程序规范,健全村委会选举的监督机制,并建立司法救济途径,构建我国的居民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在中国农村的推行使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和民主化进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村民自治在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制度偏离现象.主要表现为群众自治的变异、乡村关系的扭曲、村两委关系的形变、后选举阶段的民主虚置化等.对于村民自治发展中的制度偏离现象,应当根据村民自治的制度目标,以是否有利于农村社会管理民主化、是否有利于农村社会和谐、是否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价值标准进行多维分析和科学评价.现阶段村民自治发展中的制度偏离现象极为复杂、多样,根据对于民主、和谐、发展三个变量的不同组合关系进行分类,村民自治发展中的制度偏离大致有六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赵秀玲 《河北学刊》2005,25(6):130-136
迄今为止,中国的村民自治已走过二十多年的历程,其中,村委会竞选是一个“关键词”,它从无到有,由小至大,渐成规模和气候,对村民自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意义。另一方面,至今村民自治中竞选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因此理解这些问题的症结,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是当前及今后学术界应该加以重视和深入探讨的。  相似文献   

9.
村民自治中"四大民主"的法制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村民自治的实践已经走过 2 0年的历史 ,“四大民主”建设是村民自治的根本内容和中心环节 ,对推动村民自治的发展功不可没。但是 ,由于村民自治的法制不完善 ,“四大民主”在村民自治实践中的推行也存在很多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建设。为此 ,村民自治条件下“四大民主”的法制化建设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重新认识村民自治的政治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自治在中国农村普遍实施20多年来,正在、并且将不断地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影响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村委会干部直选对选举制度的影响;村民自治后的乡村关系对中国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的影响;村级党组织“两票制”对党内民主的影响。可以预见,村民自治的实践和创新将会对中国今后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全”、“都”和“全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殷都学刊》2008,29(3):133-138
从实际语科出发,详细分析了“全”、“都”和“全都”用法的异同,总结了它们各自适用的场合。  相似文献   

13.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15.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8,1(2):119-121
本文从封面、插图的角度考察<新青年>杂志"人"的视像的演变.文章认为,<新青年>杂志早期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后期倾向于以底层阶级或革命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视像的营造.视像话语变化与文化思潮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