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也谈马嵬驿兵变的历史真相唐华全发生于唐玄宗统治末年的马嵬驿兵变,是唐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关于兵变的历史真相,近年来一直是唐史学界积极探讨的课题,不少学者已做过十分有益的研究。但由于各学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加之史书记载又事多曲隐,故关于兵变的真相...  相似文献   

2.
《光明日报》86年11月8日刊出的王忠人、葛增福的《马嵬坡杨贵妃墓散记》依文,谈及杨贵妃死于马嵬时,曾引碑刻中“唐僖宗留下的诗句”为证:“马嵬杨柳绿一依,又见鸾舆幸蜀归,泉下阿环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作者认为此诗系唐僖宗留下的诗句,这种看法,缺乏根据,并不足信。按《太平广记》卷200引《抒情诗》一  相似文献   

3.
马嵬诗辨     
李义山《马嵬二首》,向被视为讽谕玄宗荒淫误国之作。其七律,尤为诸选诗家所喜录。最新出版之《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仍守此法,并做注云:“原有两首,都讽刺唐玄宗。”由是观之,马嵬诗之旨在讽谕,乃世所公认。 然近读《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九年第三期),见载有秦似同志《李商隐诗》一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史料和诗文为据 ,在两个问题上为杨贵妃辩诬 :一、杨贵妃并不荒淫 ,亦绝不可能与安禄山私通 ;二、杨贵妃在马嵬坡的确已被处死 ,并未流落民间当女道士 ,更未沦落为高级妓女。  相似文献   

5.
论马嵬事变     
陈磊 《社会科学》2007,(2):168-178
发生在唐玄宗出亡途中的马嵬事变,具有相当的偶然性,由于玄宗权威的下降,粮食供应的短缺,引发了禁军的哗变,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得到太子的支持,将禁军的怒火引向宰相杨国忠以保证玄宗的安全。事变造成了玄肃之际权力的更迭,对于肃宗及以后的中枢朝局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秦似同志补白短文《李商隐讳》(载本刊1979年3期162页),称义山《马嵬》七律(“海外徒闻更九州”)为佳作,而于其同题七绝一首,则深贬之,以为“诗意浇薄,末二句尤堕恶道,味同嚼蜡”。此论  相似文献   

7.
以杨玉环为题材的作品从小说到戏剧都有涉及,众多咏天宝遗事,马嵬妃死的作品,虽共写一事,却各有千秋. 文人在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文学化的加工过程中,既受到其内在的感情性格,文化积淀,政治理念的左右,又受到其外在的意识形态,社会环境,群体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洪昇《长生殿》中的杨玉环,是古代众多同类题材文艺作品中塑造得最丰满、最鲜明、最完美、最有艺术魄力的艺术形象。她品端貌美,聪慧多才,册为贵妃,深得宠幸;她感情真挚,要求爱情专一;马嵬兵变,因情请死,为国捐躯;她痴情不悔,感动上天,得以天宫重续旧缘。她是一位值得同情赞美的绝代佳人。  相似文献   

9.
我们研究杨贵妃吃的荔枝是哪里的,要从杨贵妃受宠唐玄宗的开元二十九年(741)到天宝十五年(756)马嵬兵变处死这段特定历史条件,包括当时周围的人和事与地理沿革来科学的辨析,而且应尊重国家史学家的结论,加上已知的实际情况,用逻辑的分析法,比较各种说法的可能性,就可以研究探讨知道其中哪种说法是真实可信的.  相似文献   

10.
羽书当日檄潼关。断送元戎指顾问。宰相弄权输一国。天王无赖欲重山。昔钦北■胡心赤。今见西原战血殷。已作延秋门外客。饱餐麦豆识龙颜。秦皇英武筑长城。汉族胡人界线平。正苦花门留杂种。更堪叶获与联兵。霓裳曲里申悲愤。花萼楼前未肃清。木契铜魚消息断。摇摇心事若悬旌。斥堠依然屡举烽。勤工谁肯紫泥封。长安搜索宁三日。从谨忠言隔九重。中使马嵬黄钺仗。叛臣凝碧羽衣供。可怜分彩扶风地。德沛纶音慰老农。  相似文献   

11.
<正> 李调元《雨村曲话》云:“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剧为最.”王国维在《录曲余谈》中称《梧桐雨》、《汉宫秋》、《倩女离魂》为元剧三大杰作,而其《人间词话》则云:“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沉雄悲壮,为元曲冠.”这些看法虽然有的失之偏颇,但《梧桐雨》作为元杂剧的一部优秀作品,却是普遍地为世人所首肯. 然而,曲于《梧桐雨》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比较通行的看法是:作品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描写李杨爱情,一方面揭露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一方面又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上的几位帝王总容易让人产生几分复杂的感情:一位是支持戊戍变法惨遭失败而被囚于瀛台的清光绪、一位是不想亡国而终于上吊煤山的明崇祯,还有一位正是开创开元盛世不拘礼法纳媳作妃却又酿成“安史之乱”被迫泪洒马嵬的唐玄宗。对后一位,盛唐之后的中国历代文人多有倾注才情者,白居易的《长恨歌》风靡文坛,洪升的《长生殿》倾倒剧坛,就是明证。就连伟大的鲁迅,也曾向往创作一部描写杨玉环的长篇小说。因此,当文学评论家王鸿儒在研究之余驰笔创作以一番心血铸就三十一万五千言的长篇历史小说《盛唐遗恨》,从而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上展现盛唐雄阔风貌,囊括李杨情感纠葛、探究兴衰废替缘由,倾诉悲欢抑扬情感,确乎可以说是深得中国文学传统精神的滋润的。与此同时,中国文人“诗必盛唐”的文化传统,“安史之乱”的为人熟知,使得选择这一历史阶段熔铸小说,成为对作家历史洞察力和艺术想象力的重大检验。可以说,王鸿儒给自己选择了一个难度甚大的创作题材。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史学研究者,既要考史求真,探古今变迁之规律,析古为今用之道理,也要读史明理,以史为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在平常生活中,要与人为善,宁可人负我,我决不负人。对自己有恩、有惠之人,要铭记终生,知恩思报。对自己有恶、有隙之人,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事过即忘。别人说别人的话,我干我的事。 在日常工作中,要认真负责,公平待人,尽力而为,不争名利。不说空话、大话,做不到的事不承诺,承诺了的事须做到,力争言而有信。 对学术研究,要锲而不舍,循序渐进,博采众长,思今溯古,不断创新。对成果,不求…  相似文献   

14.
“五·四”以来批孔,打倒孔家店,其势猛烈异常,摧枯拉朽。开明通达之士倡言,批孔并非批真孔子,乃是批被历代统治者乔妆打扮后为其所用的孔子。惜乎时风所趋,泥沙俱下,未能辨理明晰,往往矫枉过正,连孔子一道加罪,通通批倒,至文革批孔更是雪上加霜,孔子几无精华可言,一切嘉言懿行,扫地以尽,绝对化思维方法达于极致。今对五条被冠以罪名的有代表性的孔论,提出进一步的质疑,不图惊世骇俗,但求学理持平,庶有助于推翻罪案,重新认识。不当之处,尤幸行家指教。 一曰主张克己复礼。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悠悠万事,惟此为大。于…  相似文献   

15.
坐落于汇泉湾的青岛“第一海水浴场”,规模很大,有更衣室,淋浴,餐厅等一应俱全。这里风景优美,远处狭长的汇泉角,浪打红礁,绿荫遮地;幽静的八大观,花木掩映,楼影朦胧。而近处的海滩,碧浪金沙,形如弯月,一幢幢更衣室,五颜六色,  相似文献   

16.
过了清明,真正的春天似乎奔涌而至,早绿的树早巳绿满枝头,迟绿的树新芽勃发,映着万紫千红,也绿了起来。此时有乡友邀游太平湖,喜出望外,这便来了。来到太平湖畔,来到丁香花园,下榻金磊阁,身和心都远离了喧扰,剥开一枚橘,便剥开了独享的宁静。不久又喧闹起来,花鲢美酒,小杯接大杯,浅杯接满杯,杯杯豪言壮语,进而激昂,进而疏狂,出语高一声低一声,举步高一脚低一脚。  相似文献   

17.
我赞成提出“现代汉语文学”这个概念。与此相对,自然还应有“传统汉语文学”,可统称之为汉语文学。概念本身无所谓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一种非自觉的、自然的存在。现在提出来,是想把不自觉变成自觉,有能动建设之意,境界自应有所不同。提法的科学性如何,内涵如何,都需要揭示,需要论证,可以争论,也许在争论中更能接近真理。我缺乏研究,理论准备不足,主要想听听大家的高见。我想说的,只是一种课题外的话,一种感觉──大家知道,感觉往往不一定正确,姑妄言之吧。汉语文学是一种千百年来的客观存在,也曾是一种…  相似文献   

18.
试析江泽民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在十五大报告中,该报告的第5部分对此有专门的阐述,篇幅虽然不大,把经济体制改革内容算进去,也不过6000余字,但内涵却十分丰富,可以说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一、在战略定位上,讲政治,坚持原则,始终不渝原则,按《辞海》上的解释,是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绳。对问题的看法和处理,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原则,它反映一定阶级的立场和利益。江泽民的经济发展战略原则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和阶级利益,所以,他毫不含糊,坚定不移地贯彻始终。1、永远的指针,邓小平理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  相似文献   

19.
陷阱     
黑熊与黄牛有仇,它整天盘算着如何害死黄牛。黄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去田里干活时,总要经过村边的一条小路。黑熊忽然计上心来,它想,如果我在村边小路上挖个陷阱,黄牛经过这里时,肯定会掉进陷阱里。等它掉进陷阱后,我就将它活埋。打定主意后,黑熊便在夜里拿着工具,来到村边的小路上挖陷阱,黑熊挖得很起劲,它为自己能够想出这样的计谋而得意扬扬。很快,陷阱没过了黑熊的头,黑熊想,这陷阱必须挖得很深才行,否则,黄牛掉下去还会爬上来。  相似文献   

20.
宋太宗的上台,给历史留下“斧声烛影”的千古之谜。但毫无疑问,道教是帮了他的大忙的。材料证明,太祖之死,太宗上台,很可能是宋太宗与道士合伙搞了一个宫廷政变。当然,太宗的宫廷政变不只是靠与道士的合谋,但无疑的是,道士们的活动是其宫廷政变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宋太宗还利用道士,制造自己是真命天子的神话。不唯如此,太宗还与赵普合谋,搞了一个“金匮之盟”。固然,对于“金匮之盟”的真伪问题,史学界还有争论,但不管其是真是伪,都为太宗的上台制造了根据。可是“金匮之盟”的存在,却给他的皇位传承带来了麻烦,为此,宋太宗再次靠了道士的帮助,把自己的儿子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