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伪书研究的新成果——评〈中国伪书综考〉》作者王炜民原载《殷都学刊》1999年第 3期  邓瑞全、王冠英主编的《中国伪书综考》,是关于中国伪书研究的一项最新学术成果。该书八十余万言 ,考辨之书多达 12 0 0种 ,是目前为止考辨伪书数量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辨伪专著 ,可谓伪书研究的集大成著作。这是该书的第一个特点。《综考》的第二个特点 ,是尽量吸收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基本上反映了目前伪书研究的进展和现状。其中许多条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提出了编撰者独到的见解 ,代表了当前的研究水平。《综考》的第三个特点 ,…  相似文献   

2.
刘芳  王学斌 《船山学刊》2010,(1):108-110
近代以降,诸子学走向复兴,作为其中一支的管子也日益受到学者关注。时值民初,胡适将《管子》定为伪书,梁启超颇受其影响,修正了以往的部分学术主张。此时期管子研究因之出现从阐释到辨伪的学术新转向。  相似文献   

3.
关于章学诚生平与学说的境遇,胡适曾有一个流行甚广的观点,即有关章氏生平与学说的信息被埋没了一百二十年,但也一直有人认为胡氏所言与事实不符。本文对章氏身后境遇状况提供一个补证,指出在清国史馆档案的传包传稿中有多个章学诚传记,且章学诚在国史《文苑传》中数次获立正传。这些材料补充证明,章学诚学说在晚清获得了高度评价,其生平概况更没有被埋没,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清廷官方的认可。这对于实事求是地研究章氏学说的命运和晚清学术的实况或有助益。  相似文献   

4.
邓瑞全、王冠英先生主编的《中国伪书综考》(以下简称《综考》)一书,已于1998年7月由黄山书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关于中国伪书研究的一项最新学术成果,经过数年的工作终于面世,嘉惠学界,实在可喜可贺!洋洋八十余万言,考辨之书多达一千二百种,是目前为止考辨伪书数量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辨伪专著,可谓伪书研究的集大成著作。这当是该书的第一个特点。《综考》的第二个特点,是尽量吸收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基本上反映了目前的学术研究进展和现状。对伪书的研究,近几十年专著出版甚少,但散见于报刊的论文则数量可观。《…  相似文献   

5.
清末藏书家、目录学家耿文光,殚竭毕生之精力藏书、编目,著述等身,成就斐然,在古典目录学领域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然而迄今为止,关于其生平、著作及目录学成就,尚未见有专文论述。笔者不揣浅陋,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6.
每个古籍整理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熟练掌握辨别古书真伪的知识。因为一切古籍都有与历史交扼的现象,不了解这些交扼则其真伪时时相干扰,然则读误书伪书既毫无意义,而整理误书伪书更是加重罪恶,对文化是一种诬蔑,所以辨伪成了自古以来便为学术界重视的事。自向、歆父子至颜之推,到宋以后的王柏、郑樵、王应麟、高似孙、陈振孙、杨慎、胡应麟等人尤善为之。清人全祖望、阎若璩、万斯大、斯同兄弟、黄宗羲、顾亭林、姚际恒、章学诚、王鸣盛、钱大昕、俞正燮等人都各有著作,直到现代不衰。  相似文献   

7.
刘知几辨伪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知几辨伪探微张小乐由于自然、社会、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存在大量的伪书。清人张之洞指出:“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车酋轩语·语学》)不辨真伪,学术研究就没有真实可靠的基础。辨伪的任务既包括对书籍名称、作者、成书时间的考订,...  相似文献   

8.
粱启超在图书馆思想方面开创了中国现代目录学的先河,是中国现代辨伪理论的奠基者,他提出了建设中国图书馆学思想;在图书馆实践方面,他是“近代藏书楼运动”和“新图书馆运动”的倡导者、组织者与推动者,为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做了大量的工作.他非常关注图书馆人才的培养,次女梁思庄在其影响和支持下,成为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她开创了中国前所未有的“东方目录学”,是继承其父亲图书馆思想基础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章太炎通过对庄学与佛学(唯识宗)义理的汲引,构建了其独特的"齐物"--"两行,,学说.这一学说拒斥了当时在思想界占主流地位的"进化论"学说,揭示了文化价值的平等性与相对性特质,带有浓厚的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的色彩.章氏认为存在于不同"空间"的文化存在形态均有其存在的内在合理性,在价值上无可区分轩轾;文化在"时间"上的传递则是恒处于矛盾统一体中的事物及其对立面同时俱演,文化作为"时间"的存在也均有其存在的内在合理性.主张对于存在于不同"空间"的文化存在形态应按照其"惯习"去自然地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十日并出、万物皆照"的世界多极文化存在格局.对于文化的变革,章氏主张应在本民族文化传统所给定的条件下进行,反对"尽革旧俗、一意维新"的激进主义的文化变革模式,对于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化,章氏则主张"现代性"应从本民族文化"传统"中开出,反对以"欧化"为取向.章氏这一富有前瞻性的独特思想意旨,暗合于现代世界的思想潮流,充满了现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尚书考辨》是宋鉴关于古文《尚书》辨伪的重要著述,体现了清初《尚书》辨伪的成果,也不乏宋鉴本人的辨伪思想。此书考述古文《尚书》传承时彰显杜林的历史地位,力图缝合古文《尚书》在两汉流传的罅隙;在对古文《尚书》考论时,则凸显了训故以求其义蕴的经学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1.
宋濂的<诸子辨>是中国辨伪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著作,但它只是宋濂论述诸子学术的一部著作,从性质上说并非辨伪之书,更非辨伪专书.之所以会对其性质发生错认,主要存在着源和流两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李凌杰 《船山学刊》2010,(1):173-175
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学者纪昀主持编纂《四库全书总目》体现着其目录学的成就;其自撰《玉台新咏校正》体现着校勘学的成就。此二书集中地体现了他的目录学思想,并进行逐一剖析,正确评价纪昀目录学思想。有助于研究纪昀的的目录学理论与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房瑞丽 《兰州学刊》2011,(5):204-206
毛奇龄的《〈诗传〉〈诗说〉驳义》是清初的一部重要的考辨明末伪书《子贡诗传》和《申培诗说》的著作,它的多角度的逐条考辨为二书的证伪提供了坚实的依据,但却未能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文章深入剖析此书的考辨方法和考辨结果,正确认识《子贡诗传》《申培诗说》作伪的本质,以期全面了解此书在辨伪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伪书是我国具有长久历史的文化现象,本文将古籍伪书与近年出现的伪书相比较,探讨了伪书产生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论张舜徽在考证、辨伪、辑佚诸领域的理论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在考证、辨伪、辑佚诸方面,有其精辟的论述。他主张考证有内证与外证两种形式,这实质上是对前人考证方法的高度总结;对于古书伪托的原因,他亦有全面分析,强调从识古书大体的角度进行辨伪;至于辑佚,指出难在别择,贵在有识,并为我们提供了足资借鉴的有关辑佚的具体经验。  相似文献   

16.
唐文权、罗福惠同志的学术论著——《章太炎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全面深刻地探讨了章氏的经济、政治、道德学说、哲学认识论、宗教观、佛学思想,以及经学、史学、诸子学及其对西学的汲取和对历代学术的评议,把国内章太炎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本著特点之一,是以历史社会土壤学(国情学)的方法,把章氏思想、观念及其发展演化,如实地放到它所从出的社会政治、经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作者独具匠心地指出,章氏思想乃近代江浙经济和江浙文化这一特定地域环境的产物.地域环境是思想文化的重要要素.章太炎  相似文献   

17.
廖晓晴 《文史哲》2012,(4):72-82
章学诚史志理论的核心是"史意"。由于章氏生前未对"史意"这一概念作过明确的诠释,导致后世学者对此争论不休。学界之所以在这一问题上长期达不成共识,症结在于学者们从概念到概念的求证方式,即只在章氏有关史意的某些字句上做文章。若将章氏有关"史意"概念的论述,与其史志理论及其修志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即从章氏之历史编纂学、史学评论、修志实践和校雠学等四个方面,对此问题加以相互印证和深入探讨,不难得出章氏"史意"特指内涵乃是探索事物发展过程中规律性认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经济制度内涵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继瑞  何娟 《学术论坛》2003,1(2):44-49
经济制度虽作为现实经济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和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 ,但理论界对其内涵的诠释并不多见 ,且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范畴。鉴此 ,本文循着从一般到个别的思路 ,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在以马克思关于制度、经济制度的有关学说为指导的同时 ,借鉴制度经济学对相关概念论述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 ,辨析经济制度相关概念 ,给出了一个分析经济制度的框架 ,从而界定了经济制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经济制度虽是现实经济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和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 ,但理论界对其内涵的诠释并不多见 ,且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范畴。鉴此 ,本文循着从一般到个别的思路 ,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在以马克思关于制度、经济制度的有关学说为指导的同时 ,借鉴制度经济学对相关概念论述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 ,辨析经济制度相关概念 ,给出了一个分析经济制度的框架 ,从而界定了经济制度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瑞士学者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虽然是关于儿童智慧发展的学说,但他关于自我中心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主体性的内涵。了解自我中心的含义、分析其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把关于主体性研究的成果巩固下来,更清晰地把握主体性的本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