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的主潮。本世纪以来中国剧坛先后崛起的大多数戏剧思潮,尽管各自都有其独特内涵,但是,强调戏剧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追求生活细节描写的真实性与人物、情节、语言刻画的生活化,却是其主导倾向。这也是欧美传统的现实主义戏剧观。新时期伊始,中国戏剧的反拨与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戏剧观复归的体现。然而,努力复归现实主义的社会问题剧遭遇“危机”,现代欧美各种戏剧思潮、流派、观念、手法的强劲冲击,使得很多坚持现实主义的戏剧家,也不再拘…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变的反思赵红梅一、思潮流变概述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孕育于“五四”时期这个文化大开放的时代,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初,终结于40年代末。在短短的30年内,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基调和主潮。纵观三大主潮之流变,...  相似文献   

3.
黄爱华 《学术研究》2002,7(1):107-112
虽然西方现代戏剧思潮在中国的影响远不如现实主义思潮和浪漫主义思潮巨大而深远 ,但它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中国剧作家的创作视野和表现领域 ,丰富了他们摄取生活的角度 ,促进了中国现代戏剧风格多样、色彩纷呈的多元发展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一、现实主义是一个美学范畴现实主义原本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到六、七十年代在法国出现的一股文学艺术思潮。三十年代初开始,苏联和东欧的文艺理论家们开始把现实主义从历史上特定的文艺思潮、流派中抽象出来,把现实主义归结为一种“创作方法”或“艺术方法”,而这里“方法”的含义,如波斯波洛夫所说的,是指“艺术地反映生活的一种原则”。从此,现实主义同历史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等一起,从历时性的文艺思潮、流派变为共时性的创作方法;以后又被更加  相似文献   

5.
夏衍的创作是在西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大思潮的交汇、冲击、影响中走向成熟的.他的作品被称为"现代现实主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理念.戏剧电影化是夏衍剧作的独创之处,有着特定的"上海语境"和"蒙太奇"等电影手法的影响.研究夏衍戏剧创作的电影化倾向,可以窥探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的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新浪漫主义”,“新浪漫主义戏剧”的评介曾风靡一时,现代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作品几乎无所遗漏地被介绍到了中国,对初始期的中国现代话剧产生了十分广泛和较为复杂的影响。 同样,中国二十年代话剧创作成就最高的剧作家田汉也曾一度钟情于新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在20年代末消失,而是在社会革命的背景下蜕化成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革命的浪漫谛克”反映了浪漫主义适应社会革命需要的趋势,丁玲和萧红代表了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靠拢的道路。这些探索的得失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命运,都必须从浪漫主义的本质与社会革命的关系中来评价  相似文献   

8.
回顾中国新文学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我认为本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理论与创作,主流仍然是现实主义。这是历史的选择、是民心所向。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受到政治的冲击、运动的干扰。尤其是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现实主义为某些人和集团所占有、所利用,使伪现实主义和伪浪漫主义创作思潮泛滥以至主盟文坛,出现了“扭曲了的现实主义”局面。从建国后我国当代文学发展史来看,真正的现实主义创作主潮是木存在的,但这并不等于在某些理论与创作中不存在现实主义的特征。在我国当代文学作家与作品中,还缺少真正的现实主义大师与“拳头产品…  相似文献   

9.
人道主义思潮与现实主义联姻产生的人道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重要的现实主义文学形态,它在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中曾占据重要一席。在中国新文学时期,包括“五四”文学和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此种形态的现实主义也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表现。研究、总结这一文学形态,对于纠正我国文学界长期形成的对人道文学的误解不无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思想发展史上,“浪漫主义运动之父”卢梭的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史一定程度上也是西学东渐之后浪漫主义在中国的接受史、发展史。在近代中国的救亡背景下,浪漫主义思潮被赋予了浓烈的政治实用主义的功能指向,被改造为颠覆主义和理想主义;审美领域的浪漫主义缺少自足性和独立性,浪漫主义文艺只是途径,政治变革才是真正的旨归。对于20世纪20年代梁实秋和鲁迅关于卢梭的论争,也应从这一文化视角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思潮中,浪漫主义曾经展示过它激动人心、引人神往的魅力。从“五四”运动“个性解放”的狂飙到80年代“思想解放”的大潮,浪漫主义的精灵在中国呼风唤雨,为改变中国思想者、文化人的精神状态,为塑造中国文化的现代品格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在告别20世纪的时刻,研究20世纪浪漫主义思潮的文化遗产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化品格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世纪之交这个务实之风流行、浪漫主义精神风光不再的年代里,对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历程的研究本身…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一但闭锁的封建文学堡垒被炸开,异域的文艺思潮,随着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输入,而涌进这个从僵死中刚刚甦醒的中国文坛后,一时,欧美的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和其它现代派的各种文艺思潮纷至沓来。现代文学产生及其初期,新文学者们对西欧各种文艺理论思潮,不管是理解其真义与否,理解得深刻与否,都根据自身特有的文化文学思想、心理、素质、环境和机遇加以吸收、改造和运用。批判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以它强烈的魅力,使众多的革命文学家归属于它的麾下,成为输入中国“五四”文坛的主要潮流。除它们之外,在东进的各支流文学思潮中则以唯美主义在“五四”文坛上影  相似文献   

13.
美学的浪漫主义和政治学的浪漫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体系中的浪漫主义主要有两大类别:以卢梭为代表的“美学的浪漫主义”和以高尔基为代表的“政治学的浪漫主义”。前者的内涵侧重于对人类文明及科技理性发展所带来的负值效应的忧虑、质疑与抗衡;后者则把浪漫主义当成隶属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中的一种成分,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30年代后的中国,政治学的浪漫主义排斥、取代了美学的浪漫主义,在具体文艺实践中带来一系列令人困惑的现象。实质上,郭沫若与沈从文就分别代表了这两种浪漫主义在中国文学界的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田汉的早期剧作与新浪漫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20年代的戏剧舞台上,田汉有其同仁们发起了一场“艺术戏剧运动”,他们在社会政治功能的挤压中,执著地表面戏剧的生命象征意识。本文立足于田汉20年代早期剧作,以新浪漫主义为理论视点,重在挖掘其剧作内在的精神实质,即:同时具有物欲冲动和精神追求二重结构的本体的人,如何在这两种因素的碰撞与交锋中,体味灵的觉醒,把握宇宙的意志。  相似文献   

15.
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是西方文艺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相继出现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艺思潮,是西方文艺史上的两座雄伟的纪念碑。 浪漫主义是作为古典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它的理论基石是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而现实主义则是作为对浪漫主义的一种反抗走上历史舞台的。它的哲学支柱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和泰纳艺术哲学。浪漫主义是资本主义上升、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时期的产物。现实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在欧洲得到巩固,并日见矛盾时期的结果,它们是不同历史条件下诞生出笼的文艺思潮。  相似文献   

16.
<正> 一浪漫主义在欧洲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产物,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却未能形成一种文艺思潮和文学运动。但是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一样,是和文艺创作一起产生的,或者毋宁说两者是文艺创作的“双胞胎”。神话是文艺的原始形态,因而也最早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基因。古希腊神话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于中国古代神话,人们有着不同的估价和分析。但是它和希腊神话相比,确实显得支离破碎和残缺不全,更没有发展成为荷马式的宏大史诗。形成这种“先天不足”的原因,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下称《史略》)里指出:“说者  相似文献   

17.
巴金是否曾是一个浪漫主义作家,他的前期(1)小说是否是浪漫主义作品?对这个问题,三十年代就有不少学者评论过。最早提出《灭亡》中的壮大心“是著作者理想出来的”,是俞珍华于1930年4发表的《灭亡》(2)。1934年4月,王淑明在《新生》门’一文中,认为巴金作品,“包含着不少罗漫气氛”。同年7月,王淑明在《萌芽》’‘’一文中,明确指出,巴金在创作《萌芽》之前,其作品“都采取浪漫主义手法”。1935年4月,日本冈崎夫发表《在日本的中国文人·巴金》‘’‘,认为“巴金是在中国革命文学舍弃浪漫主义而开始走新现实主义的路之后,…  相似文献   

18.
三十年代浪漫主义失落的多维考察杜运通(河南大学中文系)五四时期,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双峰并峙,交相辉映。“异军突起”的创造社高擎浪漫主义的大横空出世,气吞八方。郭沫若的《女神》和郁达夫的《沉沦》,借助狂飚突进的时代羽翼把浪漫主义张扬到了极致,在中国浪漫...  相似文献   

19.
作为现代性产物的欧洲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发生了误读,并在面对中国文学问题时发生了误判。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即争取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双重任务的长期艰巨性以及二者的冲突,是产生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误读与误判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1940年代中国浪漫主义诗学呈现出两种文化路向,即“七月”浪漫主义诗学继续按照卢梭的浪漫主义美学和五四新文学所开辟的浪漫主义传统之路前进;而“延安诗学”的浪漫主义则更多地承继了高尔基的政治学的浪漫主义之精神内核,更加突出了政治功利色彩。这两种浪漫主义诗学的最大区别是:前一种诗学是一种思潮,是一种哲学,它主要通过主体与个性精神的高扬来反帝反封建并进行思想启蒙。而后一种浪漫主义则是一种创作方法,这种浪漫主义就是对政治概念或政策图解后的一种主观理想与想象的展望和乐观的自信。其情感只能算是感觉论情感。它们都与政治结缘,但在表现时却有着审美的差异与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