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学范畴的系统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学范畴论不仅仅是对个别范畴的考察,整理以及阐明其含义,而且还要将它们系统化,形成一个范畴体系。个别美学范畴只有处在美学范畴系统中才有可能规定并展现自己的内容。因此,美学范畴论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美学范畴系统。 一、美学范畴系统化问题的历史追溯 范畴的系统化发端于古希腊哲学。在欧洲哲学传统中,范畴来自古希腊柏拉图对普遍性概念的考察。柏拉图在《智者》中提出的“最普遍的种”这一概念,在本体论上就是理型,是界说和评价事物的标准,其含义与范畴相同。后由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从语言,逻辑和形而上学的综合分析中,把柏拉图“最普遍的种”这个用语的含义精确地表述为“范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范畴就是事物的一般属性,因此,范畴就是假设—对象的存在。亚里士多德把存在分为十类,即  相似文献   

2.
在马堡讲座《柏拉图:〈智者篇〉》中,海德格尔通过亚里士多德思想对柏拉图的存在论进行了阐释,试图完成向柏拉图的"历史性回归"。通过对柏拉图"通种论"的解读,海德格尔对柏拉图辩证法进行了反思,指出,"同一"与"差异"是柏拉图辩证法的核心概念,辩证法的可能性根据乃是作为差异的非存在,而辩证法的任务是使存在者之存在得以显明。海德格尔对柏拉图辩证法的探讨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后期海德格尔对"同一与差异"问题的反思中。  相似文献   

3.
传统所谓的柏拉图前后期两种不同的理念论———“模型论”与“种 -属概念论”———同时出现在《蒂迈欧篇》关于“宇宙模型”的描述中 ,由此造成了 5 0代以来西方柏拉图学界最热烈的争论。作者在分析这两种学说的理论根源的基础上 ,指出了其统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理念论在柏拉图哲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许正因为此,“柏拉图的理念论”,似乎已成了老生常谈。然而问题是,在考察这个问题时,大多数人的视野还仅限于象《斐多》、《理想国》等少数几篇柏拉图的中期对话,并据此断定,柏拉图的理念论是自相矛盾的。而事实上,理念,在柏拉图早、中、晚三期对话中,是在不断地改变,完善着其自我形象的,勾勒出它发展变化的行程,是本文的宗旨之一;近来,少数学者在开始注意到象《巴门尼德斯》、《智者》等柏拉图后期对话中的理念理论时认为,这是由形而上学向辩证法的转变,指出这种看法的缺乏根据则是本文的另一个任务;此外,由于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和柏拉图本人在《巴门尼德斯》中对理念论的所谓诘难,认为这种理论内部存在诸多互相抵牾、不能成立之处,也已为公众接受。因此,揭示这些所谓诘难的实质,也是本文的动机所在。  相似文献   

5.
张能 《学术探索》2013,(12):9-12
现象学的解读之法将判断的意念与视域作为其根本的关注点,而恰恰判断的意念与视域是构成其柏拉图哲学现象学之维的核心主题。在柏拉图的《智者篇》中,相之意念由于悬置而堕入非纯粹名称视域中的某个区域,并且相之意念为“种”所规定。“种”不仅在规定“相”之余,还重新阐释了“相”。  相似文献   

6.
诡辩一词,源于希腊语soPhiste,意为技巧智慧,它最初的含义是掌握技巧,具有智慧的人,即“智者”。对“诡辩”一词的贬义理解,大约始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诡辩一词,中国最早出现在公元前二世纪时的汉朝人刘安所辑的《淮南子·齐俗篇》中:“诋文者处烦扰以为智,多为辩,久稽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论文集《工具论》,已由李匡武教授翻译成中文,并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从而填补了我国在翻译出版西方哲学古典名著方面的一个空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恩格斯称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是“古代世界的黑格尔”。《工具论》是亚里士多德六篇逻辑论文的总称,也是他的主要著作之一。其中《范畴篇》  相似文献   

8.
在《文心雕龙》创作论体系中,《总术》篇的位置相当于“三十辐共成一毂”之“一毂”.“总术”和其它驭文之术构成了一种“有无、本末、体用”关系.《总术》篇作为“不用之一”,驾驭统率“剖情析采”各篇,将创作论十八篇紧密地连接成为一个“辐辏相成”的整体.在《文心雕龙》整个体系中,《总术》篇成为连接创作论与枢纽论、创作论与文体论的符契与纽带.  相似文献   

9.
热门课题“通论”一类著作 ,最易人云亦云 ,最难后出翻新。然而钟如雄先生所著的《说文解字论纲》(以下简称《论纲》 ,四川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 4月版 ) ,是热门课题的通论 ,却能通而不同 ,后出转精。纵览古今有关《说文》的著作 ,大多集中在对《说文》编纂体例即“六书”的研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在一篇论及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和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承传关系的文章中,曾经谈到过黑格尔的美论问题。文章写完以后,总觉意犹未尽,深感现再作进一步研讨。对黑格尔美论的不同评价,首先集中在对他的美的定义的分歧看法上,有的同志把黑格尔美的定义概括为:“美是理念”,我以为是不确切的。实际上,黑格尔在《美学》中曾经批评了“理念论”的创始人柏拉图的“理念是抽象的形而上学”的论点,并提出了他的著名  相似文献   

11.
<正> 一、抽象无人的审美本质论黑格尔指出,在柏拉图那里,“美的内容和哲学的内容是同一的”(《哲学史讲演录》2卷268页)。柏拉图的审美本质论,概括地说,就是他的理式(理念)论。柏拉图认为,世间每一类杂多的个别事物都各有一个理式统摄,如桌子有桌子的理式,床有床的理式。而在冥冥诸天之上,更有一个最高的理式,它是宇宙中普遍永恒的原理大  相似文献   

12.
1987年底,我们曾撰写了一篇题为《产权市场论》的文章,对开放产权市场的深层原因和产权市场的运行模式进行了探讨。按照我们“引发两场革命”(即“产权革命”和“经营权革命”)的整体设想,本文拟作为《产权市场论》的“姊妹篇”,着重讨论建立企业经营权市场的的问题。一我们在《产权市场论》中指出,要把经济体制改革引向深入,措施之一就是要开放国有小企业的产权市场,通过拍卖或折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从批判个别的、经验的、具体的正义入手,引申出国家正义概念,认为国家正义就是各个等级各守其序、各司其职,正义本质上就是一种秩序与和谐。柏拉图在探寻正义过程中体现的整体主义方法论与国家主义价值观,对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戊戌学会的政治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是作为启蒙史的重要内容 ,还是作为社团史的一个分支 ,“戊戌学会”都受到了学术界的强烈关注。然而 ,对戊戌学会政治功能的系统研究及其历史地位 ,仍是一个重要的、有待加强的学术研究领域。本文拟作一尝试性的探讨。一、梁启超认为 :“学会”是近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新基础  见于 1 896年 1 1月 5日《时务报》第 1 0册的《论学会》1,是梁启超撰写的一篇集中论述学会之文 ,为《变法通议》文集中的一篇。全文首先论述了“群”对于一个民族或国家生存、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意义 :“道莫善于群 ,莫不善于独。独故塞 ,塞故愚 ,愚故弱 ;群故通 ,通…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是“第一个共产主义理论家”,这个观点在国内外的经济思想史(或经济学说史)著作、文献中广泛流传,从未遭到过应有的批判。这是应该弄清楚的一个问题。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代希腊奴隶制的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在其最著名的《共和国》(或译《理想国》)一书中描述了他理想的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在他的理想国里,奴隶不算是社会的成员,被列入和牛马一类的生产工具——只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柏拉图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三个等级或者说三个阶层。第三阶层即国家的最低层,柏拉图把它称作“艺工阶级”(或“艺工阶层”),是由农民、手工艺人、小商人等自由民组成。他们从事一切劳动。柏拉图把他们统称为“民间艺工”。  相似文献   

16.
在李德裕的整个文学创作中,最有现实意义和最能体现其思想的当首推他的杂论《穷愁志》。据李德裕《穷愁志序》云:“《穷愁志》凡三卷,篇论四十九首。”自己亲手撰序,由此可知《穷愁志》一书是他亲手编订的,共三卷,有杂论四十九篇,其中收录了颇能反映李德裕文学观的《文章论》一文。郭绍虞先生编《中国历代文  相似文献   

17.
自冯友兰先生在旧著《中国哲学史》中以柏拉图所谓“理念”比附程朱的“理”,以亚里士多德所谓“形式”“质料”比附程朱的“理”“气”(冯先生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仍保留了此观点),学术界多有人因袭之。我认为这种解释混淆了中西唯心主义哲学的不同特点,不足以揭示程朱理学在中国哲学和文化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因此试对程朱理学不同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泛道德论思想作一辨析。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伦理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是古希腊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著述颇丰,《理想国》是其代表作。在这本著作中,柏拉图广泛涉及并讨论了包括哲学、道德、民主、国家、教育等在内的许多问题,其中教育伦理思想尤为突出。一、教育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天赋品德论柏拉图承袭毕达哥拉斯和苏格拉底的“灵魂不死”和“灵魂轮回”说,认为灵魂是永恒的,不朽的。在《斐多篇》中,柏拉图说:“灵魂在取得人的形态之前,就早已于个体独立存在了,并且还是具有知识的。”正因为如此,灵魂在人们出生之前,同理念共处于同一个世界,非常熟悉理念。而当灵魂离开理念世界…  相似文献   

19.
灵感这种人类创造性思维中最奇妙的精神现象,人们对之思考与探求了两千多年。灵感是怎样发生的?本质是什么?各学家众说不一。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三种不同学派,其观点:一是“神赐论”。认为灵感是神赐给的。在人与神交往中,由于超然之气依附于人身。并赐于人以神灵之气。灵感一词的最早使用者是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最有代表性的是柏拉图的迷狂说,柏拉图将灵感说只限于诗(文学、艺术)苑,把灵感完全建立在神赐的性质上。以“诗人的疯狂”“神性的着魔”这些失去理智的迷狂作为“迷狂说”的中枢,他在《伊安篇》中表达为:  相似文献   

20.
王晓朝 《学术研究》2023,(12):33-39+177
节制是古希腊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运用道德发生学的溯源法可以揭示节制观念的起源和节制概念的生成,展现节欲论的理论建构过程。检索节制一词在希腊古籍中的踪迹,可以看到荷马时代的希腊人已经初步形成节制的观念,是为古希腊节制观的思想源头。经过智者、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界定,古希腊人的节制观念被提炼为一个伦理概念。柏拉图起先认为道德上的明智就是节制,继而又把节制看作四种主要德性之一。以节制为核心概念的节欲学说在柏拉图对话中已经初步显现,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节欲理论。亚里士多德对以往相关学说做了扬弃,将节欲论纳入德性伦理体系,建构了系统的节欲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