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施雯 《学术交流》2005,(9):128-132
居民消费倾向通过乘数与加速数的共同作用,影响消费与投资,进而引起经济周期性的波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呈现阶段性的上下波动。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收入差距加大,直接影响着消费倾向的变化。同时,由于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城镇和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烈;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相对滞后,增强了居民的流动性约束,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居民储蓄持续增加,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居民各阶层的储蓄动机研究及实证分析可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是先上升后下降,而不是像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所预言的那样单调下降。所以边际消费倾向最高的阶层并不是低收入阶层,而是中等收入阶层。此时若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话,向中等收入阶层进行转移支付反而比向低收入阶层进行转移支付的效果更好。所以,需要根据各阶层居民消费行为的实际情况,制定新的收入再分配政策以启动居民消费。主要政策取向应该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中等收入阶层进行一定的转移支付,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应主要采取实物而不是货币形式。  相似文献   

3.
利率下降对居民跨期消费选择影响存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由于这两种效应对居民当期消费的作用方向完全相反,因而总效应要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强弱.对于我国中低收入居民来说,利率下降对其跨期消费选择的收入效应特别明显,替代效应则趋于零,因而降患反而会减少其当期消费数量.对于我国中高收入居民来说,利率下降对其跨期消费选择的替代效应在很大程度上被收入效应所抵消了,因而降息拉动其当期消费也不明显.为了刺激居民消费,除了实施降息政策以外,还必须采取其他政策与之配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1995—2005年中国除西藏和台湾外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城乡面板数据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高度相关,且在这11年里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函数相对稳定。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本文又进一步运用1992—2004年中国的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数据,解释了1997—1998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需求持续低迷的原因之一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政府在总收入和可支配收入中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大,而居民占有的份额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5.
李禛临  岳希明 《国外社会科学》2023,(5):66-86+242-243
消费需求不足是长期以来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当前从居民收入分配视角,可以探究收入分配不平等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测算通过改善收入分配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居民整体的消费水平。实证分析方面,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项目(CHIP)的多轮微观数据可有以下研究发现。一是收入分配是居民消费倾向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1995—2018年间其贡献处于10%~30%,并且改善收入分配可以促进居民整体消费倾向的上升。二是当前在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将收入最高20%群体可支配收入的10%转移给收入最低20%群体,可以使居民消费总量提高3.73%,由此推算居民消费率可以从38.67%上升至39.54%,进而扩大需求,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此外,在测算过程中,可以从微观角度,对中国不同收入阶层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进行估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日元的大幅贬值造成了国外需求不足,而国内需求一方面由于养老、教育、购房、医疗等预期支出的增加和下岗等直接引起的现期收入锐减,使得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有所减弱,而边际储蓄倾向有所增加,这一增一减使得消费需求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市场主体预算约束的硬化、风险意识的增强以及预期利润率低,从而使得投资需求不足,两方面的因素使得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而1998、1999连续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效果显著,表现在:一是注重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带动企业、社会和民间投资,扩大了内需,增加了就业岗位,拉…  相似文献   

7.
朱巧玲  何娜娜 《创新》2009,3(9):55-60
利用武汉市统计年鉴和统计信息网最新数据,对比分析2002~2007年和2008~2009年第一季度武汉市城镇居民的消费数量、消费结构、消费增长率、消费结构变动度、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等经济参数,结果发现受金融危机冲击,武汉市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比2007年下降了17.04个百分点,边际消费倾向大约下降了3/4,居民信心受到严重冲击。以此分析结果为基础,提出应对危机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且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挑战。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内需的扩大和提高,其中扩大消费需求尤为重要。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率的变动情况,发现我国最终消费率的下降主要发生在2000年以后,且主要是由居民消费率下降导致的,鉴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国情特征,选取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2000年以后的收入与消费支出数据,将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两个重要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ELES模型分析了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研究发现,与消费能力相比,消费意愿在较多年份制约了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且对城镇居民的制约程度大于农村居民;城乡居民居住类消费支出的增加对其他类消费的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挤出影响;居住、交通通信、其他用品及服务类未来有可能成为城乡居民共同的重要消费增长点。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与此同时居民的消费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居民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市场三个方面问题的分析,以平衡与和谐为主线,尝试构建出我国居民和谐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0.
刘晓红 《学术交流》2012,(5):107-110
我国农村居民衣着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呈倒U型,说明农村居民收入增量中用于衣着消费的增量下降;农村居民衣着收入弹性大于0小于1,缺乏弹性,呈折线式下降趋势,说明农村居民对衣着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减慢;农村居民衣着消费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居民衣着消费是一种基本生存需要,还没有达到精神需要。我国要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尤其是低收入户收入,要针对农村居民对衣着不同层次的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要疏通农村流通渠道,增加衣着供给网点。  相似文献   

11.
农村社会保障不仅消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村消费需求得到扩张,还提高了农民收入,缩小了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而这两方面作用最终均提高了中国居民总体的消费需求。以中国1992—2011年的人均农村转移性收入数据代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支出,以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总额代表居民消费需求,通过对两者增长序列进行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之间不仅协同性显著,而且还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社会保障有利于拉动全社会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居民消费的特点及走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90年代以来甘肃省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数量分析,总结了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分析了城乡居民消费的近期走势,以冀对当前甘肃省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提高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为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组织消费品市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2012年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目前,中国的国民总消费和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一直处于恶化态势。如何扩张居民消费需求,扭转消费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对于实现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意义。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仅可以扩张居民消费,而且要比仅在居民部门内部缩小收入差距带来的消费扩张大得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点,应是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比重,具体包括提高居民从企业获得的劳动报酬净额、提高居民财产收入和政府增加社会福利开支。为此,需要施行建立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议价制度、建立完善企业定期分红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制度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4.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说,2010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重点在扩内需、调结构上下工夫,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他强调,2010年要把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重点从支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相似文献   

15.
朱琛  赵帝 《社科纵横》2012,(4):28-33
本文基于1992—2009年经验数据,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E-G两步法、协整分析、误差修正、GRANGER因果关系等方法就我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与消费差距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会导致城乡消费差距的扩大,并使农村消费需求增长缓慢;而城乡消费差距的存在又会引致城乡财产性收入分配的进一步失衡,并通过城乡财产性收入与消费差距之间的相互叠加与强化对居民消费产生持续的负面冲击。据此,本文提出缩小当前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让有恒产者有恒心",提振农村居民消费信心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杨风 《创新》2017,11(6)
中国已处于消费拉动时代,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居民消费率对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的冲击响应有一定的滞后性;与老年抚养比变动对居民消费率影响的正向性、单调递增性不同,少儿抚养比变动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较为复杂,前期为正向、后期为负向;从长期来看,老年抚养比变动是居民消费率变化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
王健  黄敏 《学术交流》2012,(3):91-95
我国1998年进行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加之城市化建设的推动,房价波动逐渐显著。房屋价格波动对与住房相关的产品及服务价格产生关联性影响,从而对整个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产生影响;又由于房屋购置支出占居民消费总支出比重大,在总的可支配收入有限及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发展水平条件下,房屋价格波动影响居民对其他商品及服务的需求水平,基于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进而影响其他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选取衡量总体物价水平的重要经济指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其编制所包含的商品种类及计算方法研究,在未将房价直接计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条件下,从理论层面及近三年的实际数据实证分析,房价的波动仍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值变动存在非线性的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当前房价的下行趋势,必将有助于拉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值。  相似文献   

18.
欧金朝 《探求》2014,(2):97-105
本文在相关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靠广东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分组数据,测算不同收入分组居民的通货膨胀承受能力,并通过宏观经济分析,提炼出对居民通货膨胀承受能力有重要影响的宏观因子,构建居民通货膨胀承受力模型。依据情景法,借用金融系统压力测试来研究广东居民通货膨胀承受能力变化。实证结果显示,当前不同收入居民群体受通胀影响差距较大,稳定居民消费和进出口水平对广东居民通胀承受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管理问题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相伴发生,但两者间的关系往往被忽视.通过多国面板数据,使用门限回归等方法对货币国际化与外汇储备规模间关系的分析表明: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外汇储备规模随着其货币国际化程度提高而下降,并呈边际递减趋势.同时,在货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货币国际化与外汇储备规模之间体现为互补效应;而在货币国际化高级阶段,两者体现为替代关系.货币国际化路径差异会造成互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不同组合.  相似文献   

20.
新城镇居民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文化需求与文化消费问题。文化是新城镇居民融入城市的桥梁。调查显示,新城镇居民人均月文化消费支出约为117元,约占其月平均收入的4?1%,不论是文化消费额还是文化消费支出与月收入之比都偏低。同时,新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居住地文化设施、新城镇居民身份认同、身体健康状况也对其文化消费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市民身份认同既是影响文化消费的因素也是以文化消费促进新城镇居民城市融入的中介变量。因此,从有利于新城镇居民城市融入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要从文化本身出发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另一方面要跳出文化审视文化消费,尤其是要培育新城镇居民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