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后期先锋诗经历了由诗意的先锋到诗艺的先锋,再转向诗意的先锋三大历程,并由1980年代的全国性的群体冲锋变成了地域性单兵突击,大学校园不再是先锋诗的实验园地.社会上的先锋诗人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向现实生活妥协,平民写作取代英雄写作,人性写作取代神性写作.女诗人由女性诗人变化女人诗人,迷恋真实人生.先锋诗人的生命意识与生活情怀常常多于文体意识和审美情趣,平民化实用性诗歌远远多于贵族化审美性诗歌.先锋诗的世俗化导致了诗人写作的个人化.重视现实生存甚至急功近利的先锋诗写作虽然有损新诗,却适合当时的特殊国情.尽管当前个人化写作仍有存在价值,但不能极端地倡导个人化写作,因为诗坛既需要诗艺的先锋,也需要诗意的先锋.  相似文献   

2.
流变中的估衡:1976-2006先锋诗歌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2006年间的先锋诗歌批评,是一个在中国特殊的现代历史文化语境中展开的能指和所指均在不断地向前滑动的批评,通过对先锋诗歌流变过程的全面考察、对其思想先锋指向的现代审视和诗学价值及意义的认真估衡,探寻出了先锋诗歌运行的轨迹、特征和对当下及未来诗歌写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先锋诗歌举步维艰,百年孤独,不断被"割裂"同时,还要忍受对立势力的种种批评与诘难;但是它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从另一个向度重建了诗与现实的关系,崇尚创新,每次勃发都会带来审美的异动,并以个人化的艺术景观提供了深具启迪价值的"借鉴场";只是国情和现实规定性使其不可能成为诗坛主潮,自身的局限、先锋的本性也和中国先锋诗歌的孤独有着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4.
T.S.艾略特认为,"非个人化"是诗歌艺术取得成功、达至完美境界的保证,因而在诗歌写作中极力加以实践.但是,诗人个人的情感、观点等"个人化"因素要想完全排除在诗歌之外又绝非易事,也绝不可能.所以,在艾略特的诗歌写作中,尤其是在<荒原>的写作中,明显存在着"非个人化"理论贯彻与背离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十年,先锋诗歌从九十年代相对沉寂的氛围中重新焕发出风采,从"下半身写作"到网络写作,从"中间代"和70后诗人的崛起,到80后乃至90后诗人的出场,这中间经历了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立场写作的衍化,诗歌刊物的兴盛,思想性写作的回归,这些现象,昭示的正是新世纪先锋诗坛精神流变的过程,而且对下一个十年先锋诗歌的发展,也有借鉴价值和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先锋诗的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珂 《学术研究》2003,(10):135-138
20世纪末期是中国先锋艺术兴起的特殊时代 :80年代是先锋诗流行的年代 ,由于 90年代国人更关心物质而非精神 ,更重视经济而不是艺术 ,因此 90年代先锋诗的生存境遇特殊而恶劣 ,先锋诗远没有 80年代繁荣 ,全国性的先锋诗运动变成了区域性的先锋写作。和 80年代诗人一样 ,90年代很多先锋诗人放弃了先锋诗应该有的诗艺的先锋品性 ,他们更关心写什么而非怎么写 ,尽管他们想在诗歌写作中追求睿智与幽默 ,但是他们不像 80年代先锋诗人那样过多地关心诗的观念和思想 ,而是重视普通人的感受及情感 ,因此 ,尽管世俗诗歌和个人化写作流行 ,却没有受到正统诗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学术话语的禁锢下,我们一直面临诸多无法回避的矛盾,譬如面对20世纪80年代诗歌的叙述问题。谈90年代诗歌的叙事性便要以80年代的滥情写作作为反面教材,却无视80年代中后期诗歌实验的努力;谈90年代诗歌中“叙事性”的代表诗人,却对这些诗人80年代对诗歌叙事的发生学意义所作的准备做以一言以蔽之的概括,那么这一切只能使“汉语诗歌被耽搁在虚假的先锋面具和历史转型的门槛上,而公众对诗歌有限的感受力也将为所谓的‘误读’继续败坏”。在历史分野与写作界限的叙述圈套之中,“叙事性”问题有必要在一个更广阔的时空里进行回溯式的思考,其意义不仅在于艾略特所谓“过去决定现在,现在也会修改过去”的批评功能的重现,同时亦是对先锋诗歌批评的“求真意识”的一次富有探索意味的秉承。  相似文献   

8.
《大庆社会科学》2014,(4):158-158
正宋宝伟在《北方论丛》2014年第1期撰文指出,新世纪诗歌在多元化语境中呈现出令人欢欣的繁荣景象,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隐忧:一、商业化语境导致诗歌精神的旁落与沉伦。诗歌隐藏在"个人化写作"招牌下,自我情感经验无限度地膨胀,拒绝诗歌意义指涉,丧失诗歌精神建构的勇气与责任感,诗魂在变轻,缺乏精神的"重度"。而且诗歌近些年随着社会商业化、市场化转轨出现了被物化的现象。不仅诗歌的"精神生活缩减到零度以下"(陈晓  相似文献   

9.
马德生 《晋阳学刊》2012,(6):117-12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人化写作"曾作为一种对宏大叙事反拨的写作姿态和方式,风起云涌,如今却从喧嚣走向沉寂,面临着危机与困境;而宏大叙事在屡遭病诟中,也并没有解体。通过对"个人化写作"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和宏大叙事的重新审视,认为,"个人化写作"与宏大叙事并非截然对立,在多元并存的文学时代,二者的完美结合,应该是一种理想的写作境界。  相似文献   

10.
刘忠 《河北学刊》2003,23(5):125-129
新时期诗歌二十年作为一个历时性话题,与其将它视为一种"事后追溯"性的理论概述,毋宁将其理解为对写作与历史关系的再度发现和对前景的不断建构.它不是一个首尾一致、具有自明性的谱系,其本身便包含着自相矛盾和前后错位,只能从一种话语形构的意义上去梳理与检视,把握其从"启蒙"经"先锋"到"整合"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诗歌艺术思维和形态的多元并存 ,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批评模式的多元化。吴开晋先生在《当代新诗论》中 ,基于整体观念而形成的整体性结构诗学及其批评模式 ,对于整合和评判新时期诗歌的多元艺术形态及其美学走向 ,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批评意义。新时期诗歌批评的总体倾向往往限于流派批评或对于青年实验诗歌的持久关注 ,而站在宏观整合的视野 ,对其进行整体性结构研究 ,却一直是诗歌研究的薄弱环节或者说盲点。吴先生一直秉持着宏观整合的理念 ,在抹平山头和价值冲突的基础上 ,给予全方位地观照、统合和整体性评价 ,以此弥合了…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甘肃诗歌创作成就卓著,成为全国诗坛一块挺立的高地.本文将其置入中国新时期诗歌发展的格局中进行研究,认为地域性的借重及其超越,独立精神的坚守与艺术上的多元探索,特别是相对独立、内敛、沉思的个人化写作道路,以及少数民族诗歌的民族性认同等,是甘肃诗歌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而思维和情感世界向现代社会中的延展和感知不够敏锐、丰富,限制审美空间的拓展,以及诗人个体艺术表现风格过于稳定和缺乏必要的有建树的理论倡导,是甘肃诗歌进一步发展需要重视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目前的研究看,讨论诗歌批评的著作与文章并不少,大多集中在批评的意义和评论诗坛现象上,缺少对诗歌批评的历史观照和互动考察,忽视批评实践的体验与总结.当代诗歌批评是否有传统可循?当代诗歌批评是否真正介入诗歌写作或诗歌事件?当代诗歌批评该从何处展开?围绕以上问题,本文对中国诗歌批评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勾勒,指出当代诗歌批评具有无根性特点,它在借鉴中外批评传统的同时,仍然在摸索新的批评方式,是批评大树上的一枝.当代诗歌批评介入诗歌写作和诗歌事件的力量不足,面对诗坛问题缺少锐气与勇气.诗歌批评是无边的探索,大学是诗歌批评教育的发生地,多种探索与实践有利于培养具有专业品质的批评者,促进当代诗歌创作与批评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个人化写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实文学关注人性的传统从"五四"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这种"个人化写作"可以看作是人性的一种回归并更加深入,在创作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从"先锋派"到"新写实主义"、女性写作和新生代的都市时尚写作等方面.尽管其中有成就也有局限,但文学对人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15.
将1990年代以来的女性"个人化写作"现象进行解读和反思,多方面阐述了"个人化写作"产生的渊源,分析了"个人化写作"所具有的开拓意义与价值,以及其局限性,同时指出了"个人化写作"的提升方向,即一种高扬女性主义的历史感的、清晰的写作.  相似文献   

16.
兴起于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国先锋小说在大多数读者的印象中是前卫的、新潮的,并且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和对主流文学永不妥协的抗争精神。马原作为中国先锋小说的开拓者之一,以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在大多数读者的心中,像这样一位作家,其写作必定是自由的、反叛的、完全个人化的,不可能为读者的意趣所左右,但是仔细阅读马原的小说文本,以及其小说之外的一些"言说",我们发现马原其实是一个具有鲜明的读者意识的作家,这一点曾经使马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也抑制了其小说创造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十七年”间臧克家的诗歌选本批评,反映着这一时期诗人诗歌活动的某种悖论:一方面,臧克家通过选本的序跋写作与选本删改等批评活动,鲜明地表达了他紧跟时代步伐的激进姿态;另一方面,透过这些诗歌选本批评的某些言说及其策略,显示出臧克家作为一个诗人真诚的一面.臧克家诗歌选本批评中的这种“说”与“被说”,折射出“十七年”诗歌批评的某种矛盾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从实际现状和审美要求两个方面来看,当代诗歌都需要"精品化"。在发展走向上,从纵向来看,新诗应更多地与现代30年诗歌发展历程相联系,与其取得某种内在的呼应,进而在更宏观、更深刻的视点反观自身的得与失,获得一个比较清晰的价值判断;从横向来看,在"个人化写作"的思潮下,部分诗歌作者创作态度不严肃,心态浮躁,同时诗美的无序化都使诗歌发展步履维艰,因此,应重新确立诗美标准,让诗歌创作向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罗振亚 《东岳论丛》2011,32(12):5-9
进入新世纪后,诗人们对中国诗歌形象进行了重构,具体表现是实现了书写、传播方式的革命,更贴近了时代与人的复杂状态,以艺术上的自觉打磨使九十年代以来的个人化写作落到了实处;但重构并非完全成功,有分量作品少的问题仍未解决,诗歌写作本身问题严重,书写形式革命暴露的弊端和事件化倾向也需警惕。  相似文献   

20.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马华诗坛发生了新的转向,马华诗人开始走向个人化写作,具有浓厚的后现代色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关注、解构性的反神性写作以及"后乌托邦"的想象方式。马华当代诗人脱离西方文本与语境,引进后现代主义话语,把诗歌导入晦涩难懂的灾难性绝境,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马华诗歌的边缘化,使马华当代诗歌陷入了新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