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刘素英 《唐都学刊》2005,21(5):128-131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创作及其艺术观念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认识和把握苏轼的艺术观念,并揭示这种观念形成的文化原因,探索苏轼在他的时代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对现代人生的价值取向与创作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周方 《社科纵横》2008,23(4):92-94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他却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超越了苦难.他所经历的是艺术化的人生.他把现实生活和读书创作艺术化,他是一个真正的智者.  相似文献   

3.
苏武在11世纪提出了“寓意于物”的美学思想。他在《宝绘堂记》中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他认为留意于物,滞留于执求物欲,贪得无厌,会招致祸患。寓意于物,寄托情意于物,不是停留于意欲占有此物,就能使人怡悦,而不会产生祸患。他在这里借对于书画艺术的审美态度而泛论人生态度。从审美学的角度来看,则可以看到,苏轼提出的“寓意于物”论,涉及了审美态度最重要的特征:它是非物质功利占有的、寓寄情意、使人怡悦的观赏态度。苏轼这种观点,比康德早了七百多年,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苏轼关于“寓意于物”的这一美学思想,是…  相似文献   

4.
周仲强 《社科纵横》2009,(9):88-89,99
苏轼的诗生动活泼,集新、妙、奇、理于一身,代表了宋诗的发展水平。阐述苏轼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风格的研究文章多而又多,但探究苏轼诗歌的妙理则很少,本文从构思、立意、意境等几个方面分析苏轼诗歌所蕴涵的妙意,可以让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苏轼诗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北宋后期的党争对苏轼的政治热情造成严重打击,苏轼的佛教信仰逐渐抬头,华严宗的平等空观则极大消解了苏轼的忠君观念,使之逐渐游离出儒家思想的范域而趋向庄禅,从而与陶渊明纵浪大化的自然心性产生共鸣.柳诗虽亦为苏轼所欣赏,但其清峭的风格与苏轼晚年平和淡泊的心境越发疏离,因而并不能与陶诗等量齐观.苏轼和陶而不和柳反映了苏轼晚年文化心态及审美趣味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折射出北宋后期士人入世精神的衰颓趋势.  相似文献   

6.
马自力  赵秀 《求是学刊》2022,(1):154-161
扬州虽未列入苏轼"平生功业"的三州之中,但对其一生仍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苏轼多次到达和经过扬州,据考证多达11次,可见扬州与他有密切的因缘;二是苏轼曾任扬州知州半年有余,从日常政事和人际交往之中均可见其卓尔不群的人格品位;三是苏轼在扬州留下了诸多逸事趣闻和传世经典,并开始追和陶诗,这既是他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超越的结果,也是其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发展的里程碑之一。对"文章太守"的价值认同和精神传统的继承发扬,是贯穿苏轼任扬州知州的日常世事和审美超越的一条主线。扬州经历堪称苏轼"平生功业"中重要而不可忽视的一笔。  相似文献   

7.
黄州时期苏轼的人生及思想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伟东 《学术交流》2005,(3):164-167
苏轼一生足迹天涯,从京都直至海南。而在这其中,黄州时期无疑是苏轼人生及思想的分水岭。表现为人生的转折:从宫廷走向东坡,这使他远离了官场的喧嚣,回归于自然的宁静。同时苏轼的思想又体现为从执守儒学到三教杂糅的充盈:其儒学精神、道家风采、释者情怀使昔日的苏轼渐渐隐去,一个崭新的苏东坡却潇洒地向世人走来。  相似文献   

8.
王渭清 《社科纵横》2005,20(4):160-161
苏轼一生与《庄子》有着极深的渊源,具体表现在:一、在文本形式方面,苏轼把《庄子》中的寓言、典故、语句纳入自己的文学创作,并学习《庄子》的句法,暗引庄子的格言,使作品显得活泛而妙趣横生;二、在行文、构思方面,苏轼深受《庄子》创作风格的影响,形成了幻化多变、奇诡恣肆、化虚为实、虚实相生的创作风格;三、在艺术境界方面,苏轼追求《庄子》式的拙朴、雄浑的诗境。  相似文献   

9.
论朱熹对苏轼的批评与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进 《唐都学刊》2008,24(2):103-108
理学大家朱熹曾尖锐地批评过苏轼.其批评态度大体上是前抑后扬.后期,朱熹不但接受苏轼其学,褒扬苏轼其人其文,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甚至在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契合.探讨了这种转变的原因,以及这种转变在苏轼研究、朱熹研究与理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对于当代学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袁月 《社科纵横》2011,26(1):88-90
"乌台诗案"给苏轼带来了沉重的政治打击,但贬谪生活也成为了他塑造自由人格、实现人生审美化的的契机。苏轼在这期间所作的词中体现出了深重的悲剧意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悲剧意识消解模式,而这与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又是相通的,从而使苏轼词发生了转折性的改变,超越了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具有了超脱的人生境界和深远的宇宙意识。  相似文献   

11.
霍建波  黄镇 《社科纵横》2010,25(8):98-100
本文选取苏轼具有代表性的隐逸词来分析其隐逸思想的发展历程,并对苏轼隐逸思想和宋代隐逸文化做了分析。文章阐述了苏轼"以儒治世、以佛静心、以道修身"的思想特点,说明宋代隐逸文化已经内化为人的心理需求,宋代文人更看重人内心的解脱与超越,这是对前代隐逸思想的继承和突破。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研究中,评价苏轼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历年以来,争论较多,分歧大于一致。本文的主旨是讨论评价苏轼分歧的核心问题,即苏轼的政治态度问题。关于苏轼的思想体系构成诸因素关于苏轼的思想体系,苏辙在《亡兄子赡端明墓志铭》一文说:公之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相似文献   

13.
“陶《辞》”在北宋最先受到欧阳修、苏轼的推重,苏轼谪海南后作《归去来兮辞》追和陶作,并致函命苏辙和作,因苏辙时当谴谪而未果。苏轼去世后,苏辙为表达对苏轼的纪念,发起了约请“和陶《辞》”的活动,同时参与者有秦观、张耒、晁补之等苏门士人。尽管和陶《辞》之举受到晁说之、王若虚等人的批评,这一行为仍起到了垂范后世的作用。通过对宋人“和陶《辞》”的系统梳理,可以探究诸人和作的动因,分析和作对原作辞境的点染与开拓,亦可见部分和陶《辞》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关四平 《学术交流》2013,(1):195-201
在苏轼散文的丰厚文化内涵中,士林理想人格的建构是其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苏轼笔下,司马光就是他心目中德才兼备士人形象的典范,司马光身上一系列人格闪光点,就是苏轼心目中士林理想人格的构成要素。这可归结为三个层面:在为学层面上,是"书无所不通,文辞醇深";在为人层面上,是"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在为官层面上,是"治国莫先于公"。透过苏轼散文中的司马光形象,可看到苏轼心目中士林理想人格的建构形态。这对当代士林人格的提升仍有其特殊的思想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星 《社科纵横》2001,(3):69-70
苏轼是我国北宋中期最著名的诗人 ,也是宋诗的开创者之一。他一生共创作诗歌大约二千七百多首 ,其中《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这部分诗 ,是作者在其文学成就最高、艺术经验最丰富的时候完成的。他本人也非常重视 ,亲自把《和陶诗》编纂成集 ,并让其弟苏辙为之作序 ,“以遗后之君子”。 (《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引》)苏轼与陶渊明相去六百年。但陶诗经过这么长时期的流传 ,却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这在我国文学史上堪称特殊的现象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就苏轼《和陶诗》的成因作初步的探讨。苏轼创作《和陶诗》 ,受到北宋时代…  相似文献   

16.
一 中国传统文化可谓浩瀚的海洋,深奥无比,再将苏轼与此相连,显然是个肃然 起敬的命题。许多人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出一个较为大多数人承认的结论,这 就是:苏轼一巨儒政治家。由确认而推出一个命题:因为儒家是入世哲学,因而儒家 对苏轼一生起着积极影响。命题进一步又推出另一个命题:苏轼一生屡遭非难,但仍积极进取,这皆由儒家积极入世而使之。而所谓“人生如梦”的抑郁感伤等悲观的封建士大夫颓废情绪皆由佛、道消极厌世之所为。 显而易见,其“功”是儒,其“罪”在佛、道。事实果真如此?其命题果真客观、公允? 我无意于一概否定,亦不想众…  相似文献   

17.
张珈萌 《唐都学刊》2023,(3):98-104
《林泉高致》是北宋郭熙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作品,作为苏轼的前辈,郭熙绘画理论对秉持“诗画一律”的苏轼其人其诗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这在苏轼山水诗的创作中时见端倪。主要表现在以平远视域布局所描绘的画面并通过光影与明晦的变化丰富山水的表现形态;选取“烟云”这一极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烘托出山水诗冲融缥缈、萧散平淡的意境,并创造性地在水墨冲淡的背景下加入了碧色的元素,使得山水诗的创作呈现出“不古不今”的面貌;借助全景式的布局挖掘景外之意,使作品余味无穷。苏轼对绘画理论的借鉴使其山水诗在北宋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代山水诗创作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红霞 《生存》2020,(8):0224-0224,0228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少年成名,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步入朝廷,踏进官场。但苏轼的仕途并不平坦,相反他在仕途中经历了许多不幸和打击。面对人生的不幸和严峻的挑战,面对一幕幕人生一幕幕的忧患,苏轼以其独特的睿智和豪放、通达的理念一一化解,随缘自适,随遇而安。在他的词作中处处体现出他达观,旷达,豪迈自信的人生观,展现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9.
苏轼不仅是一位千古独步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独树一帜的易学家,其易学专著《东坡易传》至今流传于世。苏轼之所以研撰《周易》主要受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宋代的学术氛围、蜀地的文化传统、父亲的撰著遗愿、自身解脱忧患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梁怀超 《学术交流》2012,(3):127-130
阮籍、嵇康与陶渊明是魏晋时期著名的三位大诗人,身处当时的乱局,三个人的人生态度与处世方式耐人寻味,他们都奉行任真与认真的人生哲学,任真即忠于内心而又表现率真,认真即坚持心灵原则,不与世事妥协。在具体表现形态上则各有不同,一个隐忍回避,一个激烈反抗,一个诗酒化解。这些人生态度的选择对他们的人生际遇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阮籍苦闷彷徨,嵇康死于非命,陶渊明长归田园。这种人生态度对于其诗文创作内容与风格有着极大的影响,对于人们理解与研究其诗文创作是一个极佳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