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冯雷 《理论与现代化》2005,1(4):31-35,46
受到环境伦理学质疑的近代自然观,不仅包含把自然对象化、人类支配自然的一面,同时也包含人向自然贴近的一面。环境危机应该成为继续意大利人文主义对自然和人探索的契机。当代环境伦理学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并非完全逸脱于传统伦理学的主题,相反,它通过自然环境这个载体,向人们重新提出了现代社会的自我中心、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严重性及其危机。  相似文献   

2.
西方传统发展观带来了全球性的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环境危机以及人的精神异化,生态伦理发展观则由于一系列的理论悖谬而陷入了困境.发展伦理学正是在反省人类生存危机、积极吸收传统发展观和生态伦理发展观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目的是探索出一条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之路.作为公平的正义是发展伦理学的核心价值,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伦理学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3.
自工业文明以来 ,全球范围出现了科学危机、技术危机、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国内外学界已经展开了对这些人类性问题的思考。无论是“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还是“普世伦理学”都体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哲学努力。但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思考往往只从现象出发 ,没有凸显这些人类性问题所寓于的现代性境遇 ,因而不能充分挖掘“时代危机”的深刻根源。海德格尔在追问技术时所指出的“无蔽状态”;胡塞尔在分析欧洲科学危机时所提出的“生活世界”,可以说是对现代性境遇的集中阐明。通过这一现代性境遇可透视“发展伦理学”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4.
杨伦 《理论界》2009,(4):122-124
交往作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事实,但交往问题为人类理性所反思,并成为哲学、伦理学领域的前沿性课题还是比较晚近的事情。交往之所以成为时代的聚焦点,其因在于现代交往的异化。交往异化的深层本质是人的精神与价值的危机。人们在文化价值、伦理道德方面的种种困惑揭示了当代哲学、伦理学理论的匮乏与软弱。交往现象学的构建就是摆脱现代哲学困境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5.
环境伦理学的多维意蕴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类面对日益严重的生存困境而引发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新道德观和价值取向的理论形态,环境伦理学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危机问题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丰富的内涵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开拓了伦理学的新领域;其二,它促使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其三,它将使普世伦理由观念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6.
郭玲玲 《理论界》2008,(6):103-104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种种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进入了紧张状态。不解决这些危机、不消除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势必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利益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传统伦理学受传统人道主义的影响,把伦理研究对象局限在人与人的范围之内,将自然界排除在伦理视线之外。因此,传统伦理学不可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在新人道主义基础上的环境伦理学应运而生。环境伦理学的目的是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正确的关系和解决人类生存困境问题。它以新人道主义为其基础,以追求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为其目标,主要通过对当代社会人性的重新理解和对人类实践活动的规范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把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限制在自然界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保证自然界及其自然物具有自我修复的时间和能力。同时,调整隐藏在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切实地解决人类生存困境奠定良好的基础。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关系理解为“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伙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环境危机的日益加剧,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进入自然中心主义。一、自然中心主义的困境  1 .泛化的伦理观、价值观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以下简称自然中心主义)把人以外的自然界、生物人化,给它们赋予伦理、利益和价值。“自然价值并不仅仅是对人的价值,还有其自身的价值,即以自然本身作为评价的价值”。事实上,价值是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自然界、生物本身是否有价值,则完全取决于人的需要(需要是指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自然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无论有无人的需要,其…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述了价值效用与价值责任的关系问题,认为价值危机的出现及其严重化,已宣告了传统的主体至上主义的"价值效用说"走到了尽头。为了克服价值危机乃至当今整个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有必要在价值范畴中引入责任关怀的内容。仅当实现了价值效用和价值责任的有机统一,才能形成科学的价值论和价值实践。换言之,在价值范畴中引入责任关怀的内容,不仅能实现价值哲学和伦理学特别是责任伦理学的有效对接,为伦理学发挥其对社会实践的范导作用提供一条重要的途径,而且将促使价值论的发展由传统走向现代、由片面走向全面、由不完善步入相对完善的境地,从而实现对价值论的系统的、带有革命性的改造。  相似文献   

9.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新的伦理学。它的主要特征是人类道德对象从人与社会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它的基本问题是: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价值,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权利,从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确保人类对自然的持续利用。中国环境伦理学从介绍西方环境伦理学起步。现在要在中国学术文化传统、中国哲学和思维方式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确立自己的环境伦理学理论模式、概念框架和话语体系,以超越西方环境伦理学,通过不同学派的理论整合,创建中国环境伦理学,使它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国人民服务,为建设生态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0.
宋薇 《晋阳学刊》2011,(4):53-56
生态美学、环境美学和自然美学的勃兴,是美学对全球性自然环境危机的积极回应。生态美学以生态伦理学为哲学基础,试图从生态审美的角度解决自然、社会的生态问题和人类精神世界的荒芜。环境美学把人放在环境中,从审美的角度重估了环境的价值。自然美学以现代自然观为基础,力图解决自然美的难题,还自然美现实存在的本真性。  相似文献   

11.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确立人对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时 ,都忽略了人性的依据 ,致使其难以成为指导人类行为的普遍法则。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性的危机。现代性的人性是生态危机的深刻根源。生态伦理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人性、人的本质与人对待外部世界的方式有着逻辑的一致性。生态伦理的建构内在地要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求人性。新人性观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 ,把关爱自然的伦理准则看作是人性的展现  相似文献   

12.
网络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形式,互联网迅速、及时、互动性强等特点使其以迅猛的势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然而,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互联网空间上也伴随着网络暴力游戏风靡、信息垃圾泛滥、色情网站兴盛等诸多问题。青少年人群作为占近一半比例的网民,是网络行为的主体力量,也可能成为网络暴力主要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13.
现代还是古典——论新保守主义对现代性政治伦理的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保守主义政治哲学认为,现代性政治伦理的危机就是理性主义、历史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危机,它们导致政治的技术化、价值的虚无化和人的平庸化,而克服这种危机的途径就是重回以政治共同体和精英统治为基础的古典政治伦理.新保守主义的现代性批判具有深刻的意义,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需要人们辩证对待.  相似文献   

14.
麦金太尔认为现代西方世界已经出现了深刻的道德危机和道德理论的危机。因此,他在《德性之后》中提出了他的德性论。他认为当代的道德危机就在于自启蒙运动以来的三百多年间,人们抛弃了具有两千多年传统的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而走出西方伦理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回到亚里士多德。就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各种伦理思潮,如后现代主义、价值中立、普世伦理、新自由主义、社群主义、民族主义、个人主义等而言,麦金太尔的德性论研究无疑为伦理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和反思。  相似文献   

15.
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民生,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文章通过剖析医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如陷入功利化、教条化、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易使医德教育流于形式。通过回归人文、回归价值理性、回归生活世界的方式改善医德教育形式和内容,加强医学生的医德修养,使之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念。  相似文献   

16.
论企业伦理与市场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古典经济理论及新制度经济理论将伦理道德之维从微观主体应有的特性中抽去,使企业组织成了不涉道德的“纯粹理性人”。然而,理性人的理性经济行为却不能保证市场效率的提高,相反,却加大了社会成本。伦理道德是企业组织必备的品质,理性应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使道德对企业行为具有验前的约束力,市场才能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17.
环境哲学的另类形态:人文生态学(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晏辉 《河北学刊》2005,25(6):29-35
环境在本质上属于文化范畴,是由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产品所构成的人的生存空间和意义空间。作为过程,它表现为自然的人化;作为结果,它表现为人化的自然,健康的环境乃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必须基于价值与文化的维度来研究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参照,以他人、社会甚至代际利益作为评价环境的价值尺度,并以追求和谐与幸福为旨归。环境哲学的人文生态学转向乃是人类在解决自然生态的进程中求助于人性化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人类正确对待自然的观念方式、政治方式、制度方式和行为方式是解决自然生态的根本出路,也是试图拥有真正人的生活的一种努力。重建人文生态具有双重效应: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文化基础;为追求人的身心和谐与心灵净化提供现实基础。本文在梳理生态学的人文生态学转向与限制、环境哲学及其局限的基础上,试图寻找造成环境问题的社会设置基础,主张构建人文生态是解决生态危机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道路。  相似文献   

18.
生态福利是社会安全与发展的内在文化秩序,其文化价值逻辑及公共性追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的精神活力的源泉。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生态危机、生境丧失、生态环境恶化等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生存情景。在澄明生态福利的公共性本质的基础上,对生态福利的内在认知结构和文化伦理价值逻辑的追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维度。以生态福利的文化价值为公共性追寻的"美丽中国"的实践,必能造就一个人与社会共享生态福利的优雅、健全、可持续生存的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19.
环境伦理学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新兴学科;是一项超种族、超国界、超意识形态的全人类的共同课题,由于人类面临着全球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因而这一领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人士的关注与参与,为了学习和传播环境伦理思想,推动这一学科专业的发展,促进人类和大自然关系的和谐,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本文主要将近代西方国家这一领域的部分大事,以年表的形式,进行了摘录简记。  相似文献   

20.
智能环境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智能环境伦理的基本内容有保护隐私、安全、尊重自主(自由)、公平、负责任、增进人类福祉等。将智能环境伦理融入信息科学类专业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不仅可以增强课程的亲和力,还可以增加课程的深度,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智能环境伦理意识。智能环境伦理可以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等课程内容讲解中。为了将智能环境伦理更好地融入到信息科学类专业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积极学习智能环境伦理知识,做好融入教学设计,注重教学艺术,构建好融入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