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言句末助词"着"有两个意义语气义和事态义."着"在祈使句末尾和疑问句末尾表示祈使语气和疑问语气."着"在陈述句末尾是个事态助词,表示未然的事态,包括即然、先然和将然.方言和近代汉语的事实显示,"着"的事态义是在祈使句这个语境中形成的,其前提是含"着"的祈使句祈使语气要弱化.事态助词"着"是从表祈使语气的语气助词"着"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2.
豫南罗山方言里疑问语气词十分丰富,也很有特色。这些语气词可表特指疑问语气、选择疑问语气、反复疑问语气、反问语气、承前疑问语气等。特指疑问语气词主要有"着"、"san"、"sε"、"lan"、"哩"、"ian"、"an",选择疑问语气词主要有"哩",反复疑问语气词主要有"san"、"着",反问语气词主要有"哩"、"哇"、"呀"、"za",承前疑问语气词主要有"哩"、"an"。  相似文献   

3.
0.1神木话属晋语方言陕北片。该方言有两个表时制的助词:过去时“来”(音[|ε-|]),将来时“呀”(音[ia·|]、轻声)。本文描写“来”的用法。0.2神木话“来”的性质和用法很复杂,有趋向动词、表祈使的语气词和时制助词。趋向动词“来”不必举例,表祈使语气的如: ①去我们家去来。①  相似文献   

4.
贵州习水方言中存在较丰富的疑问语气词,它们各自不同的句法位置以及疑问程度共同构成了习水方言完整的疑问语气词系统。其中有的疑问语气词仅表一种语气,有的疑问语气词在不同的位置能表达不同的语气。文章着重研究习水方言中较常用的八个疑问语气词:不、嘎、哈、咹、(口欧)、麽、嘛、噻。  相似文献   

5.
霍州方言中的"前"除了有《现代汉语词典》所列的五个义项的用法以外,还可以单独作动词和语气词。作动词时,"前"表示祈使的语气,意思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去",但在语法特点上与"去"有很大的差别;作语气词时,有三种不同的用法:加强肯定判断的语气,催促别人接受自己的建议,表示不耐烦的语气。  相似文献   

6.
仙居方言的语气词比较丰富,其中单音节语气词占绝大多数,另有少量为多音节语气词。有些语气词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意义,同一种语气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语气词表示。常见语气词一般单用,也有一些可以连用。  相似文献   

7.
石城方言语气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城方言是赣南客家方言的一支。石城方言的语气词可分为单音语气词和双音语气词两类。其单音语气词共 2 1个 ,分别表示疑问、陈述、祈使、揣度与商量、惊叹等语气。其双音语气词共 12个 ,由单音语气词按一定的规律构成 ,表示较为复杂的语气  相似文献   

8.
陕北方言反复问句的主要特点在于“、叻、哩”等语气词的使用 ,连词并不重要。由于所插入的语气词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 ,陕北方言的反复问句可以表示丰富多样的体貌意义。陕北方言还有一种特殊的反复问句“得 VP不得 VP”。本文对陕北方言反复问句的结构特点及其用法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大同方言语气词“哇”的语音形式为[?a30],句法位置不限于句子末尾,还可置于句中停顿处。从句子功能和表达语气看,它可用在疑问句、祈使句、陈述句和感叹句末尾,表示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提醒语气等;它用在句子停顿处时,表示延宕语气。与普通话语气词“哇”不同的是,它可以与“么、哩、呀、呢”等其他语气词连用,组成“哇么、哩哇、呀哇、呢哇”等,表达新的语法意义。同时,大同方言语气词“哇”可出现在元音“u”后,还可出现在“i、n”等元音或辅音后,语音环境独特。探析大同方言语气词“哇”,可以帮助我们初步认识大同方言语气词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涟源荷塘方言中的语气词数量多 ,用法灵活 ,其特征符合汉语共同语语气词的一些规律。单用的语气词 ,每一个一般能表达多种语气。几个语气词的连用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比工仡佬语语气系统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句首语气词较多,且使用频率高.文章尝试对比工仡佬语句首语气词作较为细致的描写,探析句首语气词对句子语气所起的引发语句、协调音节、衔接、表态和增强语意等语用功能,从语气词与句子的组合情况解析句首语气词的句法特点,并与其他一些方言点句首语气词进行初步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2.
豫南罗山方言里有着十分丰富的疑问语气词,可表是非、特指、选择、反复、反问和承前等疑问语气等。其中,是非疑问语气词数量最多,共计10个:不、没s、an33s、33、着l、an33、哇、哦、哟、吧。它们无论在数量还是在用法上都与普通话有着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儿女英雄传》是《红楼梦》通向现代北京话的中途站,通过它可以了解汉语在19世纪中期的基本面貌。当时,副词"都"已具备表示范围和表示语气等用法,其语气副词用法中有一类兼表已然义。根据《儿女英雄传》中反映的语言事实和语法化的一般规律,副词"都"的语法化路径应该为"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兼表已然义的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14.
广丰方言的语气词构造整齐而有系统,从音节声韵和音节构成上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而读音上则有轻重读和高低调的区别。广丰方言的语气词在表示陈述、祈使、感叹和疑问的句类语气的同时也带有复杂丰富、区别细微的具有积极表达功能的情态语气。  相似文献   

15.
罗山方言中有丰富的语气词,而且往往一个语气词承载着多种语义功能。其中"[san33]"、"[pan33]"是比较带有地方特色的语气词,虽然某些用法可以与普通话的语气词相替换,但二者能够表示深层的语义关系,在普通话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语气词。本文将对"[san33]"、"[pan33]"这两个有音无字的语气词,从语义上进行阐释,并根据汉语鼻音韵尾的演变对其做进一步分析,以期追寻古汉语的遗迹。  相似文献   

16.
根据新疆汉语方言和青海汉语方言等在语气词“s”字使用上的方言和区域特征,认为“s”字是阿尔泰语言成分随迁徙的人群扩散到其它区域,再与不同的语言接触后产生的语言成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上古汉语时期的语气词“也”是一种语气强化标记,能够强化各种语气,同时也具有篇章功能和人际功能。“也”还能够与其他语气词合用来强化语气。句中语气词“也”和副词“亦”连用形成的跨层结构“也亦”则可能是“也”由句中语气词发展为表示类同意义的副词“也”的句法诱因。  相似文献   

18.
语气副词的主要功能是充当状语,它是现代汉语状语中带有语用性质的成分,其语义角色是表述命题的外层情态,表示说话或行为主体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因而这些状语成分具有交际功能。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用来标记功能语气类型,即陈述、祈使、疑问和感叹四种。为了确认语气副词状语的标记功能语气的强弱,我们借助封闭的语料,统计语气副词和句末语气词的同现概率,并规定:语副能独立标记功能语气类型,构成语气类型的必备成分(即去除该成分,原句不能成立)的,为一级标记;既能单独标记功能语气类型,又能与语气词共现的,为二级标记;只能与语气词共现才能标记功能语气类型的,为三级标记。  相似文献   

19.
"也"是上古汉语高频语气词,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也"由表判断的句末语气词逐渐衍生出表判断、确定、增强语气、停顿、对比、标记和强调等其他功能,且出现的位置更加多变。研究从西周到战国时期语气词"也"的演变及其原因有利于探究古汉语语气词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张德岁 《宿州学院学报》2013,28(3):49-52,80
文章重点考察了宿州方言中较有代表性的14个语气词,它们包括:来[]、吭[]、宁[]、不[]、口[]、就是喽[]、憨]、唉[]、嗡[]、的[]、喽[]、口[]、呗[]。这些语气词用法往往较为复杂,都可以表达多种意义和语气,最多的有十多种用法,少的也在两种以上。从情态来看.它们可以表达确认、推测、否定、强调等陈述语气,请求、商量、命令等祈使语气,惊讶、愤怒、无奈等感叹语气,以及多种疑问语气;从出现的句式来看,宿州方言的语气词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中都有使用,且使用频率很高,尤其是“来”、“喽”、“不”等在句法特征、语义类型以及语用功能方面都很有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