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1 毫秒
1.
有资料显示,在1998年9月21日台湾大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除了传统上的福利服务提供者的功能外,社会工作更发挥了紧急支持,反映需求及资源融合协调的功能。可以说,“让社工介入灾后重建工作,创新国家救灾体系”已经成为国内和国际业内人士的共识。  相似文献   

2.
5·12汶川大地震震醒了中国的很多NGO,一种由爱国主义、公民权责意识以及志愿精神共同构成的责任感推动着众多NGO投入到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中去。在这一过程中,NGO和政府、企业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进行了密切的合作,NGO之间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广泛联盟,NGO和志愿者之间更是形成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前所未有地被广泛接受和发育。  相似文献   

3.
5·12汶川大地震后,因忙于工作而慢慢淡出志愿者行动的我,再也无法保持往日的平静。天崩地裂大地上的那些废墟和伤痛,总似在日夜呼唤着我,催促着我为灾区做点什么。于是,我作为志愿者、协调人,参加了上海热爱家园志愿者协会与“味之素”公司合作的灾后重建项目,见证了灾后一年中,那些绝望和希望、泪水和汗水、困难和机遇、付出和改变。  相似文献   

4.
国际和国内实践经验表明,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在灾害救援、灾后重建以及协助政府、安抚动员民众、化解矛盾中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灾后重建应与发展社会工作相结合。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在充分认识社会工作介入灾区服务的重要性及作用后,结合自身资源和行业优势,提出了“社会工作服务组织试点工程项目”,  相似文献   

5.
11月18日~20日,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灾后重建学校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举行。本次会议系统总结了灾后重建三年来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发布四川灾后学校社会工作成果——希望学校社工系列丛书。  相似文献   

6.
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为灾区人民修道路、建房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在灾区重建的过程中,帮助当地灾民从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恢复社区重建信心,促进社区合作及互助,提升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使灾后重建得到可持续地关注和推进。  相似文献   

7.
为了协助四川灾区进行社会恢复和重建,“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组建了四支服务队,前往都江堰市受灾群众安置点开展逾200日的专业服务,协助居民与其外在环境重趋“适应性平衡”。实践显示,专业智慧在具体工作中得以充分展示。  相似文献   

8.
5·12特大地震给都江堰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也使都江堰原先的社会关系和社区格局遭到了严重破坏。地震后,上海社工第一时间进驻灾区,以“重构社会关系、重建精神家园”为目标大力推进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灾后两年的时间内,社工们用热情支撑着举步维艰的首创工作,用专业践行着职业,在都江堰的街头巷尾创造了无数爱的奇迹,他们参与灾后重建的实践也成就了都江堰社会工作的“成年礼”。社工们从个人心理重塑、家庭和邻里关系重建、政策及需求评估等方面展开工作,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来看,灾后社会重建的价值就是在社会关系恢复与重建的基础上,恢复和重建在灾害中遭到破坏的社会支持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本文拟围绕灾后社会重建这个主题,结合笔者在地震灾区所参与的建构式社会工作实践,总结和讨论灾后社会重建进程中社会工作服务需要张扬的核心概念和理念,即“嵌入、建构、增能”,以及这些概念、理念赖以实现的路径和模式。希望这篇文章对于灾区目前的社会重建能够提供有益的参考,也期待它对于尚未建立现代社会工作制度的其他地区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过程中,NGO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和发展空间。而随着灾后重建工作进一步展开,来自各方的关注和物资捐助大大减少,新的社会需求和矛盾不断产生,这对于依靠社会资源维持自身发展的NGO来说,无疑是非常严峻的现实。在灾后重建的考验中,NGO如何提升能力,寻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1.
为支持四川都江堰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由上海市民政局牵头,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组织上海的社会工作者成立“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并纳入上海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出的专业团队管理范畴。该服务团自2008年6月25日开始进驻对口支援灾区——都江堰市的活动板房安置点,配合当地政府和群众,以“社区重建”为理念,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通过整合社会资源、重建支持网络等手段,抚慰灾民情绪,重建社会关系,协助灾区人民开展自救和自建。  相似文献   

12.
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为灾区人民修道路、建房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在灾区重建的过程中,帮助当地灾民从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恢复社区重建信心,促进社区合作及互助,提升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使灾后重建得到可持续地关注和推进。  相似文献   

13.
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广州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启创)第一时间赶赴四川开展服务,至今已在汶川县水磨镇持续服务4年。在灾区的驻地服务中,启创社工探索运用“学校-家庭-社区”联动的综合服务模式,与当地学校、社区及民众共同经历了灾后重建的不同阶段。我们在服务中发现,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四川广元和德阳两市合作开展的“抗震希望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历经三年,走过了一条由项目嵌入到本土植入的发展道路。“嵌人’本是建筑学的概念,是指将小的物件镶嵌到大的物件中的过程和现象。  相似文献   

15.
“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8月20日在北京举行签约仪式。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介绍说,这是中国第一个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初期将设立6个系,15个专业和1个研究中心,重点开展重大灾害应对研究及灾后重建技术服务、社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2010年3月,鹤童老年公益基金项目执行小组在四川绵竹执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灾后重建项目一年半了。期间,项目执行人员进行了数次换岗,但灾后重建的工作却始终一如既往地向前推进,这其中包含着社工的大量工作。2008年9月,鹤童承接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灾后重建项目——在德阳建立“孤老孤残专业护理院”。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后,一批试图突破社会工作发展瓶颈的社会工作者们,率先发出声音、采取行动、奔赴灾区、亲历亲为,参与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本文通过访谈和调查,记录他们在灾区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并在他们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并提出政策建议,以便社会工作在灾后重建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三新”是成都市灾后农村工作中的重要决议。为了提升灾后重建居住区农民的文明素质,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改变旧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风尚.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在灾后重建农民居住区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工作。“三新”工作的开展关系着城乡统筹计划的进程,是成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手段之一。文中就“三新”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探讨,总结其成就、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为“三新”工作的下阶段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温家宝总理在视察都江堰“勤俭人家”安置点时,高度评价了上海社工的灾后重建服务,指出社会工作对和谐社会建设作用重大。按照中央和上海的要求和部署,上海社工正在当地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协助干部群众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努力将安置点建成安居乐业的新家园。  相似文献   

20.
骆家嘴村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建设村之一,在2004年至2007年实施的扶贫开发项目,使骆家嘴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和产业发展有了很大改善,这为灾后恢复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提供了宝贵的项目实施经验.在汶川地震中,全村房屋全部受损,农户房屋及财产直接经济损失达961.7万元.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受损严重,全村因灾造成产业经济损失达451.4万元.2008年6月,骆家嘴村被国家扶贫办确定为"灾后重建和扶贫开发相结合试点村",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等文件指导下和有关部门帮助下制定了<骆家嘴扶贫重点村灾后重建规划>,实施了UNDP"灾后重建暨风险管理项目"等众多项目,在实现"扶贫开发、灾后重建与风险管理"有机协调方面创造性形成了一套有效工作机制,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