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关于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胡锦光  陈雄 《浙江学刊》2005,4(4):132-137
现行宪法颁布实施后,中国宪法学界的两代宪法学人对宪法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是方法与问题的结合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方法自觉性要进一步加强.确立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首先要对方法本身进行探讨;其次要注意区分宪法学研究方法与法的一般研究方法、政治学研究方法、宪法解释方法的差异与联系;同时确立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还要有中国问题意识,要对中国宪法文本持相对"中立"的立场,处理好宪法学研究中的普世性价值与中国特性的关系,正确处理"时差"问题.确立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的根本难题在于宪政实践的亏缺.  相似文献   

2.
马岭 《学习与探索》2006,(2):124-127
宪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中国宪法学研究的薄弱环节,在这方面我们目前的努力主要是吸收国外先进的成果,一时还难有创新。中国宪法学者首先应当关心的是中国的宪政问题,尤其是当前的宪政问题。中国宪法学者应逐步树立一种独立思考的学术品格,以探询宪政发展之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3.
宪法学之研究大致基于三个层面:价值宪法学、规范分析宪法学和宪法解释学,公允说,当前宪法学之研究还多停留在价值宪法学与规范分析宪法学层面的研究上,宪法解释学虽然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尚未成为一种学术主流.在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依法行政就是依宪行政的当下,必须把宪政所蕴涵的真理性价值转换为制度性的选择与建构;学术界的贡献则主要是为国家宪政机制提供一套得以运行的方法,这套方法就是宪法解释,研究这套解释方法的学问就是宪法解释学.因此,走向宪法文本自身的解释,就是关乎宪法学研究方法转型的大问题,也是确立宪法解释学的核心与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宪政中国战略标志论 --宪法思维基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宪法思维是指大众和精英通过宪政体制这一沟通平台所共享的生活习惯与心理取向.宪政中国的战略标志不在于拥有一部良宪,不在于充分实施宪法,也不在于真正树立了宪法权威,而在于宪法思维的被认同、被接受和被运用.领导干部的宪法思维和宪法学理论工作者的宪法思维是宪法思维的两种基本形态,应予以格外关注.此外,宪法思维是繁荣宪法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试论宪法社会学的基本框架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现代宪法学的产生与发展依赖于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宪法文化的成熟,人们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寻求解释与说明宪法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强化宪法理论体系的实践性与开放性.本文分析了宪法社会学在整个宪法学方法论体系中的地位与功能,提出了宪法社会学的基本框架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西方宪法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宪法概念研究钱福臣中国宪法有一个统一的、被严格和明确地界定了的概念和定义。然而一直被中国宪法学批判地继承和借鉴着的西方宪法学中的宪法概念却远非这样的统一和明确。笔者翻阅过许多国内研究中国宪法和西方宪法的著作和文论,然而明确系统地介评和研究西方宪法...  相似文献   

7.
宪法学的研究内容实可分为规范的正当性、确定性(权威性和逻辑性)和实效性三个部分.因此,宪法学在强调宪法哲学、解说宪法学、宪法教义学等多种研究方法运用的同时,必须重视宪法社会学的研究.宪法社会学通过融会贯通当代社会科学的诸多理论知识,以宪法与社会关系为中轴,从历史和知识谱系发展过程角度以及社会效果层面研究宪法规范的正当性和实效性.由此言之,宪法社会学在宪法学学科大厦中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李林 《学习与探索》2006,8(1):30-36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开始重视人权的保护。1991年11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向世界公布的第一份以人权为主题的官方文件。进入新世纪,中国政府不仅在立法和国际关系中明确承认人权,而且还更积极保障人权。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主题报告中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确立为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是中国…  相似文献   

9.
宪法学为什么要以宪法文本为中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翔 《浙江学刊》2006,(3):14-22
宪法学是在法体系内的、规范导向的、直接或间接为宪法解释服务的研究,是法律系统的“自我观察”。而政治学以及其他学科对宪法的研究是法律系统之外的“异观察”,其问题视角和基本任务与核心意义上的宪法学(宪法解释学)是不同的。这决定了宪法学应该以宪法文本为中心,坚持以“规范性”为基本特征的法学品格,非此无以建立宪法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0.
法学既是文本学,也是规范学,故尔如何对待宪法文本也是一个如何对待规范的问题.在此问题上形成了形式主义宪法学和实质主义宪法学两种理论流派.它们分别关注文本与现实,其方法分别属于法学和社会学.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为此,各国发展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解决二者冲突的理论.在我国,需加强形式主义的、法学的宪法学理论研究,克服不以实定宪法概念而以现实需要为出发点的社会学思维定势,成就宪法学的法学性格,增进宪法规范的权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