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实"是一种艺术真实,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印象"便是强调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要在充分调动生活经验与情感经验的基础上,以主体意识介入和把握的方式,通过对生活的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使艺术形象的创造带上普遍概括的意义。在后印象派的作品中,这种"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便突出地体现为一种"简炼"的风格。没有简炼,就没有后印象派的存在,因为艺术家创造的是有意味的形式,而只有"简炼"都能把有意味的东西从大量无意味的东西中提取出来。从色彩、线条和构图三方面来分析后印象派"简炼"手法。  相似文献   

2.
18世纪以来,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经济、政治的变革带动艺术与文化的变化。在印象派出现以前艺术多是以古典写实、客观再现为主的,以安格尔为代表的艺术家的西方古典画法到了19世纪确实步入发展的尽头。同时摄影技术出现,它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使传统的视觉观点和生活被打乱。  相似文献   

3.
以印象派绘画的色彩表现为主线,从印象派绘画的基本概况出发,通过物理学对光与色的分析,引中出光对人的视觉感知的重大影响。以印象派代表画家的绘画风格为例,分析了光与色的发展历程,并系统总结了印象派画家创造性的色彩表现样式。重新解读了印象派绘画的色彩魅力。  相似文献   

4.
组画《睡莲》是法国著名印象派绘画最具代表性领军人物莫奈的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睡莲》饱含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光与色彩的完美融合,使画充满活力又宁静神秘。他以顽强的毅力换来了是印象主义最后的"光与色的绝唱"。本文通过对组画的介绍来感受莫奈高超的绘画技巧和独树一格的画风。  相似文献   

5.
绘画是可以通过静态媒介来显现动感视觉效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本身并不会运动,但是画家们往往借助绘画中所表现的运动感来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印象派就是最好的例子。以印象派绘画中光和色的运用为研究视角,对印象派绘画中运动感的视觉原理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印象派绘画中的运动感与视知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的法国印象派艺术,处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向现代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上。印象派在艺术观点上与传统艺术一脉相承,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原则,在技法、色彩等方面则与传统艺术背道而驰,给现代艺术以直接启示,使后来的绘画艺术在视觉与审美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中叶,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兴起了一股“日本绘画热”,日本浮世绘版画以其独特鲜明的东方艺术特有的个性,吸引和震撼了西方文化艺术界,推动了东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对欧洲绘画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其影响最深并产生成效的艺术流派当推法国印象派与后印象派,而日本浮世绘基本上是由我国唐代工笔重彩演变而成的,因此,也可以说隐含在日本浮世绘中的中国唐代工笔重彩画从深层上影响了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绘画。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印象派与古典绘画的对比,笔者认为,印象派在实景写生、笔触描绘及用“光谱色”颜料调配色彩、运用绘画的条件色作画的规律等技法创新,有着重要的学习价值。但印象派的自然主义、忽视理性和逻辑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等危机也应让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9.
笔者透过一个对印象派知之甚少的观者的视角,看到和感受到了陌生而又似曾相识的印象派绘画,并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和印象派绘画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 1839-1906),是后期印象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早期受到印象派的洗礼,晚年时则画风改变,留下了多幅温和、光明并富含古典主义庄严气息的风景及静物画。他以孤独而又极度敏感的眼光,透视艺术与人生,开始尝试用主观印象的自然来表现客观存在,以期触及事物内在的精神实  相似文献   

11.
在元代,儒者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可从其核心的主体意识和利益意识的变化中得到说明。元代著名理学家吴澄面对元代儒者所面临的价值危机,一方面以"承继道统"明确元代儒者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以"内圣外王"规定元代儒者的利益意识,为元代儒者重新树立了"真儒"这一价值目标,肯定了元代儒者的人格自尊与价值自觉。  相似文献   

12.
自然主义文学与印象派绘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主义文学与印象派绘画都繁荣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它们之间存在着彼此呼应,相互渗透的关系.两者都倾向于从日常生活、从自然界中取材;自然主义文学借鉴印象派绘画对光与色的重视、借鉴了印象派绘画的多重视角,在创作手法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革新;在艺术理念及审美追求上,二者也有共同之处,呈现出一种艺术上的契和与共鸣.  相似文献   

13.
马蒂斯一生创作了大量杰出作品,其中包括油画、壁画、雕塑、插图、剪纸等。他集印象派、后期印象派优点于一身,融汇贯通梵高、高更、塞尚的精髓,在形体上吸收了印象派反对再现的绘画理论;在色彩上突破了写实主义的灰暗画面,获得了自印象派以来全新的明快色彩光辉。基于客观与内心的需要,他发展了东方绘画平面观念及装饰因素,放弃了焦点透视,追求艺术“表现”的感受。他的绘画,不但表现了客观事物的本质与生命,同时也表现了画家本人的认识、心灵和个性。马蒂斯为20世纪现代艺术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一部试验创新的英文小说,明显带有印象派风格。王尔德效仿19世纪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及其作品,尝试印象派画家的技法。在场景的描绘中,他仔细选择不同的时间地点使之形成对比,比如夏日明亮的画室和撒满阳光的花园与冬夜阴雨中昏暗的吸毒所和充斥罪恶的贫民窟,以此赋予景物描写多层次寓意。在人物塑造上,王尔德在人物肖像、人物语言诸方面,通过色彩的对比使读者形成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印象。甚至在小说的叙事节奏方面,王尔德都以景物和人物思绪的明亮舒缓与阴暗匆促形成对照,对叙事节奏加以调控,赋予情节发展以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应东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心和艺术学院的联合邀请,我国著名画家、艺术史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于10月15日晚在九龙湖校区作了主题为《印象派艺术的美感与特质》的学术演讲。在将近两个小时的演讲中,邵大箴先生结合历史上的经典作品给大家介绍了印象派产生以前的时代背景,特别提到如革命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等艺术流派的概念和艺术特点。接着他从印象派产生的原因、由此引起的绘画以至美术的一系列革新和印象派在文艺史上的意义、地位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印象派艺术的美感与特质。邵先生的演讲高屋建瓴、见解独到,特…  相似文献   

16.
关于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国社会民主党走过一个半世纪的风雨历程,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民主党的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性质经历了从"阶级革命党"到"议会改良党",从"人民党"到"全方位政党",从追求"制度社会主义"到追求"价值社会主义"的演变。其总体趋势是社会民主党的"非工人阶级化"和"去意识形态化",日益由一个争取工人阶级利益的革命党逐渐演变为一个以参政执政为目的的选举党。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电影《兰陵王》的舞蹈产生背景为论据,进而对《兰陵王入阵乐》的舞蹈进行溯源,借以论述《兰陵王入阵乐》所具有的与原始乐舞不可分割的集中特点。影片以"面具"为焦点将一个遥远的传说变化和发展。既迎合了现代人的电影审美情趣,又夸张地刻画了兰陵王传说的精髓"面具"。  相似文献   

18.
在印象派特别是后印象派绘画中,放弃焦点透视、消弱景深感;物体的体积感在动感与光线中的消融;画面开始出现了大开大合的交叉线、构图中心开始偏离画面中心等转向是最明显的东方印迹。西方传统绘画注重的是眼中的真实,而以后印象派为前奏的现代、后现代美术更重视心中的真实。  相似文献   

19.
荀子、庄子皆为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在"道"范畴的建构中,荀子倡"有待"以成"教化"之"道",庄子倡"无待"以成"逍遥"之"道"。本文以释道、体道、存道、明道为观照层面,以"天为"与"人为"、"类"与"游"、"群分"与"自适"、"言教"与"不言"为比较论域,对荀子、庄子的文艺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与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20.
网络的盛行,不仅是技术上的变革,文化和观念上也是一次重大变革。网络使人们在对文本的阐释上形成群体的特点,以前,阐释经验属于个人范畴,网络时代的阐释经验则属于某个群落。阐释方式的变化,使"经典"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时代的"经典"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经典"的时空超越性,它只是群落的"经典",时间上是快餐式的,网络"经典"以娱乐为目的,以游戏为手段,利用复制技术,解构传统的"经典",而创造出属于群落的"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