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间流行语“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这话好呀!大街上常可以看到顽皮的青年歪斜的肩膀上依偎着的尽都是可人的姑娘。而身怀一技、老实憨厚的青年往往孤单独行,冷冷清清。“坏”男人言行张扬,姑娘们看出来的尽是活力和感染力;“坏”男人还打架,姑娘也许觉得这就是孔武有力,雄性勃发;“坏”男人要在公众场合和女人打情骂俏,也许正搔到女人的痒处;“坏”男人爱与认识的小姐来点闹剧、恶作剧,姑娘们心里觉得有情趣有回味有闪光之处;“坏”男人追起姑娘来越是艰险越向前,越是遭到白眼越红眼,穷追猛打,屡败屡战;“坏”男人啤酒加烟…  相似文献   

2.
我是跟着外婆长大的.父母思想传统,生了姐姐后,一心想要一个儿子,可想而知我的到来该让父母多么失望.为了能再生一个儿子,父母把我送到了外婆家,那时我刚满三个月.此后,我就在外婆怀里,吃着炼乳长大.其实,我对“炼乳”毫无概念,这都是后来听外婆描述的.那时物资本来就不丰富,再加上家里条件限制,“炼乳”就成了奶粉的替代物,喂养了婴儿时期的我.  相似文献   

3.
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侗族男女青年 ,在恋爱时有一种独特的定情习俗———“讨葱蒜”。每年农历三月初三 ,便是湘西南和黔东南侗乡传统节日———“讨葱蒜”。这天 ,姑娘们精心打扮 ,穿戴上自己的盛装 ,佩戴好所有银饰。她们一清早就到自家菜地里摘好葱蒜 ,洗得干干净净 ,这意味着青青白白 ,象征自己纯洁的爱情。她们小心翼翼地把洗净的葱蒜放在小巧玲珑的笆篓里 ,然后拿到紧靠红豆树的小塘边、堰沟坎上摆好。姑娘们排成一排 ,等待着自己的心上人。如今 ,最有趣的是男女青年的父母也夹杂在人群中 ,趁机看一看未来的儿媳妇或女婿。按照侗族人过去…  相似文献   

4.
亲子趣事     
胡炎 《女性天地》2005,(12):49-49
刮风下雨,阴晴圆缺,要知道自然气象,可以看天气预报,要知道家庭气氛,最好是看孩子的脸。小刘和妻子十分恩爱,湖边甬道上,常见他们依偎漫步,喁喁低语。他们的儿子时而撒着欢在前面跑,时而要他们两人架着他“开飞机”,脸上笑得像灿烂的三月桃花。你一看就知道,这个家充满了爱和幸福。可是不知从哪一天起,儿子的笑容消失了,他走路低着头,眼睛像罩着两团重重的阴云,小刘夫妻也有段时间不出来散步了。没过多久,传来一个爆炸消息:小刘和妻子离婚了!邻居们都说:“怎么一点也没看出来呢?好好的一对小夫妻,怎么说离就离了?”其实,儿子的脸上早就有了预报,只是大家都忽略了这个重要的家庭气象预报,也就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当然,作为当事者,小刘和妻子更应顾及儿子脸上的气象,尽最大的努力为家庭和感情负责。  相似文献   

5.
乔志峰 《公关世界》2010,(10):42-42
在南京的一个相亲会上,有一张征婚卡片很“直白”:父母是公务员,儿子是公务员,儿子的女朋友必须是公务员!不少拉着女儿来应征的家人对此发表了议论:“公务员之家找儿媳妇,非公务员免谈。”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2000,(6)
《羊城晚报》消息 :黑龙江省尚志市庆阳镇青年农民张某与邻村王姑娘结婚。接亲过门那天 ,却见新娘子从衣兜里掏出一纸合同 ,逼新郎签字。合同上写着 :婚后男方的3间砖瓦房全归小夫妻所有 ;婚事所欠债务全由公婆承担。新郎张某作不了主 ,打电话问父母 ,父母气得直跺脚……点评 :尚未过门 ,就算计婆家 ,要赶走公婆 ,这样的女人不娶也罢 ,免得引狼入室。姑娘赶走公婆才出嫁  相似文献   

7.
阿生爱上了貌美如花的丽丽姑娘。两人情投意合,相亲相爱,只等阿生领丽丽回家,见过妈妈后,正式“订婚”。按照当地的习惯,“准媳妇”第一次到婆家,婆婆要打发一份丰厚的见面礼。阿生犯愁了,他一个下岗工人,手头哪有什么钱。尽管妈妈省吃俭用,也没有多少钱来应付这份额外的开销呀。这可怎么办,为了早日与自己心爱的姑娘明确关系,阿生只好硬着头皮对妈妈开口了。阿生妈听说儿子有了对象,又高兴,又为难。儿子二十七八岁了,该娶媳妇了,五十多岁的老太婆,看到别人抱孙子就眼馋。儿子带“准媳妇”回家,她能不高兴吗?可一想到家里穷,拿不出  相似文献   

8.
赵文静 《老年人》2010,(5):27-27
周末带儿子回家看望父母,刚摁响门铃,父亲就出来迎客了.他笑呵呵地对我和儿子说:“快进来,我正在包饺子哩!”落座后,我朝屋里瞄了一眼,却不见母亲的身影。一问才知道,母亲出门办事去了,不回家吃饭。  相似文献   

9.
目前,居民住宅紧张已成为本市一个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其中青年结婚用房的矛盾最为突出。据市房地局统计:一九八二年年大结婚无房户高达六万多户。此外,还有大批待婚青年因家中无房只得长期推迟婚期。及时了解待婚青年对住宅问题的看法,有助于有关部门把制定住宅建设分配计划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住宅建设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为此,我们最近配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对本市机电二局、毛麻纺织公司系统的204名待婚青工作了住宅意愿的专题调查。现将调查的几个主要问题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几乎所有的父母在爱孩子时都恨不得把心掏出来,可孩子长大后却一身的问题。目前网上就流行着一种“父母祸害论”。父母辛苦养育子女,为何换来的是问题和怨恨?  相似文献   

11.
我所处的那个年代,婚姻不能自主,全都是父母说了算数。我的两个哥哥都是爷老子作主定的亲,爷老子说话是“圣旨”,不敢违抗。我不到18岁也定了亲,对象是彭家五姑娘。我家住在长沙西郊泉塘子。那是抗日时期,长沙沦陷,我辍学在家,爷老子要我完婚,只差选期择日了。女方家紧催我家送婚期单去,说远处日本鬼子出来“闹”,奸淫了一些妇女,怕出事,婚事早办早了。五姑娘是什么模样?性格如何?天知道。我不愿意和一个陌生人结婚,就央求爷老子把这门亲事退掉。可话才到嘴边,就被他挡住了:“你听我的话就给你读书,不然的话,就滚出去自立门户。”哎呀,我急…  相似文献   

12.
丁宁 《老人天地》2013,(6):33-33
丁老师:你好!我儿子今年29岁,高高的个子,本科学历,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我家要房有房,要车有车,按说什么样的姑娘找不到啊,可他却和我闹起别扭来了。我俩的冲突自筹婚开始。本来儿子找好了一付古娘,都到了谈婚论嫁之时,可筹婚过程闹了个不欢而散。删丁这儿起儿子和我之间就结下了疙瘩。我一直看不上那个姑娘,她脾气暴躁,经常和我儿子吵闹,关于婚礼他们家提出排场要大,规格要高,还得给这给那。把我弄烦了,我让儿子和她吹了。  相似文献   

13.
牛润科 《老年世界》2013,(15):24-24
我们厂里有个绰号叫“600工分”的女工。之所以叫她“600工分”,是因为一部朝鲜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剧中的老人介绍一位“一年能挣600工分”的粗壮姑娘给儿子,可儿子不喜欢,老人很生气说:“漂亮的脸蛋能长大米吗?”我们厂里的年轻人在劳模宣传栏里,看到一位“在不漂亮的脸上能长大米”的姑娘,与电影里那位“一年能挣600工分”的粗壮姑娘长得真是像极了,于是大家私下里都叫她“600工分”。  相似文献   

14.
8年前,特纳尔在一次酒后驾车时,撞死了一名叫苏珊的年轻姑娘,她还在上高中。当时他接受了一项由姑娘的父母提出的处罚:每周要给死者的父母寄一张支票,支票必须是开给苏珊的,金额只为1美元——不多不少,仅仅是1美元。而且要在以后的18年的每个星期五寄出。真是“黑色的星期五”哇!  相似文献   

15.
和嘉齐是青梅竹马的玩伴,原因很简单,他住我家隔壁,我们的父母相交多年。从小到大,我们都像兄妹一样相处着,双方父母却经常开玩笑说将来结成亲家。然而,这样平静如水的生活却在我高考失利后被打破。落榜消息传到我的父母那儿,他们在串门的时候就和嘉齐父母诉苦,嘉齐爸爸就趁这个机会把他想送儿子出国念书、却一直想让我们结伴去的想法说了出来,大人们一拍即合。可是嘉齐  相似文献   

16.
卖货就像嫁姑娘,“姑娘”嫁了,“娘家”一辈子都和“姑娘”保持着血浓于水的联系。卖货只是第一步,做为“娘家”的推销员得十分重视售后跟踪服务。  相似文献   

17.
一位弯腰驼背的白发老人,蹒跚着走进安化县人民法院东坪法庭。见到法官,老人“卜嗵”一声跪倒在地,哭诉道:“我要告我那忘恩负义的儿子和儿媳……”  这事发生在2000年4月25日。老人叫樊金花,82岁,安化县田庄乡黄沙村人。提起樊金花,村里人都说她命苦。解放前,她和丈夫谌强民共生育了5个小孩,因病夭折4个,只有长子谌孝康长大了。他们节衣缩食,一点一滴为儿子的将来作着准备。1963年,谌孝康与同村姑娘蒋贞红完婚,他们含辛茹苦砌了一栋新房给儿子儿媳居住,而自己仍旧在原先那间旧屋栖身。  斗转星移。1987年,孙子谌有朋也到…  相似文献   

18.
张国庆 《女性天地》2008,(10):20-22
贵妇连遭厄运 华裔一家待老妇如亲令人赞 1915年,戈尔达出生于以色列一个贫寒之家,童年随父母移民英国。1942年,戈尔达结婚,3年后生下儿子彼德。丈夫西蒙是拥有百万资产的建筑商,年长她近30岁,对她非常宠爱,她过着富足、悠闲的生活。她的三个哥哥和一个女姐姐,先后移民英国。  相似文献   

19.
天平 《老年人》2005,(2):18-19
吴学春、杨桂花夫妇原住湖南省新晃县乡下。8年前,辛劳了大半辈子的他们终于盼来了养育之恩的回报: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的儿子吴君与吴明把父母接到县城,说要让他们安享晚年。轮番着在两个儿子的单身宿舍“打游击”,吴学春夫妇感到生活很不方便。1998年,他们拿出多年的积蓄,再加  相似文献   

20.
有姑娘一定要我写写关于父母反对的问题,本来我觉得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但提出这要求的姑娘真不少,我想还是说说吧。父母是否有资格反对,你是否要接受他们的反对,完全是看你的经济独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