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基于文化公共性特征以及理论界对公共领域的探讨,提出当前公共文化领域转型应以文化公民权的保障为前提,文化治理机制的确立为关键,核心价值的共识为目标。文化治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机制,它鼓励地方文化分权、基层多元自治管理和公民文化参与实践。公众对公共领域文化生活的充分参与,提供了一条形成公共秩序的文化途径;它将有助于在公共领域中重构文化主体性价值。本文提出促进公民积极的文化参与实践、搭建开放的创意社群网络及构建公共文化领域内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作为实现新兴城市文化治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田恒 《晋阳学刊》2013,(1):122-129,135
政府信任被视为公民基于个人或公共利益的实现基础上对政府的一种理性评价和期待,是建立在公民对政府的合理预期以及政府回应基础上的互动与合作关系,亦包括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政府信任是整个社会信任系统的核心,它与公民社会和公共治理有着许多内在的关联,因而需要将其置于一种"公共"的框架中进行考察。由于公民社会和公共治理的实践主要集中在基层,在此基础上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政府信任。在此逻辑和框架下,构建一种合作型"信任--治理"场域成为促进公民社会成长与公共治理实现的路径选择,也是政府信任得以维持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本文立足于公共政策视角,通过对厦门PX公共危机事件的案例分析,认为要科学、合理的应对不断爆发的公共危机,必须实现从传统的政府危机"管理"向现代的公共危机"治理"转型.所谓公共危机治理,在其浅层意义上,追求的是通过构建政府与公众互动、彼此沟通的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治理系统,从而能够找到化解公共危机的最优路径;而在其深层意义上,则是通过公共危机治理的过程造就具有公共参与能力和公共精神的公民和公民社会,从而最终实现权力向社会的回归.这无疑是当代政府治理的人文指向,也是走向新文明的历史底蕴,因而格外值得中国公共管理者重视和深思.  相似文献   

4.
绩效导向型政府有着良好动机促进现代民主,它是一种责任政府,要向公民负责,对于民主的要求不能忽视.政府的责任机制是沟通绩效导向型政府与民主的桥梁.但在政府实践中,出现了三种冲突:它并非以一种民主的方式去实现政府治理和公民的全部角色和责任;它依赖市场体制下的交易,限制了积极治理和积极的公民权;它的努力主要是以制度或管理为核心,实践中的绩效导向型政府的建设容易流于形式,无法实现其具体目标.三种冲突,使绩效导向型政府与现代民主出现了理念与现实之间的差异.要切实实现绩效导向型政府与现代民主的和谐同步.本文进而分析了相关的解决三种冲突的思路,提出公民参与绩效管理、多元共治等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5.
公共治理是基于"多中心合作共治"理念的一种新型公共行政管理模式.公民参与作为民主行政的内在要求和公共治理实践的核心机制,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民参与公共治理实际效应的评判却褒贬不一.在中国公共治理的实践中,公民参与对增进公共行政的民主、培育积极的公民资格、提高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等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公民参与也将面临参与冷漠、能力限制、公民资格缺乏和效率悖论等困境.在此基础上,理性审视公共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实际效应,对推进公共治理实践,以及为实现公民治理理论与协商式民主的"对接"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张学本  孔竞 《理论界》2020,(1):63-70
兴起于21世纪的新公共治理理论是超越"传统"公共行政与新公共管理的一种替代性范式,是理解当今公共服务提供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第三种"体制",成为协调服务提供者(政府)与服务使用者(公民)关系的重要理论指南。学术界关于新公共治理的研究存在多种维度,该文主要从"服务主导逻辑"的维度来解读新公共治理,并对服务主导逻辑视角下的新公共治理进行评价,进而概括了服务主导逻辑视角下的新公共治理理论对我国政府治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政府善治是政府治理的目标取向,它是伴随着政府治理的产生与不足而出现的对政府治理的一种替代性概念。政府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协作管理过程,它的本质就在于要求做到政府与公民基于信任基础上的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这种合作管理的基础是在公民中形成一种普遍存在的以信任、规范和参与网络为主要标志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8.
公共治理作为新的社会治理模式,需要政府、机构与公民通过商谈与对话达成共识最终实现善治。其中,公民正义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德性,它主张公民既能自觉地遵循正义的社会制度以及出于对话而达成的社会共识,又能主动地参与公共政治生活以获得社会共识,以及理性地批评与修正缺乏合理性的公共政策,最终实现公民与公共治理的双重正义。  相似文献   

9.
政府成本研究主要有政府内部管理视角、政府与市场关系视角和政府与社会关系视角等。前两个视角属于传统研究视角,把这两个视角融合起来研究属于新公共管理的核心主题;第三个视角及其与第一个视角的融合则属于公民治理研究的另一个重大方向,即政府成本研究的新视角。公民治理研究视角需要构建公民治理序列模型,然后从其与政府成本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内部管理如何吸收公民治理的相关理念并作相应的技术和制度设计两个方面来探讨降低政府成本的问题。而正是这样的研究才使得治理理论有可能超越新公共管理而成为一种新的公共行政学范式。  相似文献   

10.
协商民主中的公共治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复兴之后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与现代公共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关联性。协商民主的研究视角使我们看到公民社会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以及公共利益、美德等价值观对于现代公共治理的重大意义。引入协商民主理论,倡导公共治理中的对话与协商、积极的公民参与意识与公共精神,可以促进政府与公民、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在公共治理中的良性互动,由此也将促进协商民主与善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政府变革日益将关注点从统治转向治理,“治理”概念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在整个社会层面,治理带来了政府职能与角色的重新定位,以及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围绕这一主题,本文以治理的语义阐释为基点,深入分析治理理论的基本理念,并对我国政府治理变革进行反思,以期建构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升政府竞争力,从而推动“善政”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公共治理行动体系的责任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治理就是在“国家—市场—公民社会”的多元网络中更好地行使公共权威的互动合作过程。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作为公共治理行动体系最重要的组织化行动者,它们之间的责任结构对于治理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治理体系的责任结构就是指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在治理体系中的功能和角色。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治理的责任结构,即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行动的限度和范围,以及为确定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治理工具;行动者的角色定位,即三者相互之间的权力与支配(或被支配)关系;行动者尤其是政府必须为其行动及其后果承担责任。对于我国当前的公共管理改革,该分析的启示在于政府应努力发展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组织,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有限而负责的政府,承认合作伙伴关系,并致力于拓展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3.
社区行政化的反思:现实与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行政化使政府效能改善和公民社会发育陷入双重困境,社区行政化源于路径依赖,解决这一困境的根本途径是引入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念,推进城市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综合改革,构设社区事务分类治理体系.要缩减政府在社区的权力,回归社区自治性质,需要进行社区事务分类治理,推进城市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综合改革.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打造出一个.小而强"的政府,培育出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管理是关键。因此,我国政府应借鉴西方国家公共治理的模式,结合中国的实际,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效的利益机制,确保社会公平,发展全民社会。政府与公民相互配合,才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服务行政:理念及其基本内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建立服务型政府成为世界性潮流,服务行政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服务行政的理念有三:从管制到服务;从权力行政到服务行政;从政府本位到公民本位。服务行政的基本内涵是政府公共部门在运行和发展中遵循"顾客至上"理念、以回应"公民"需求,实现"公民"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新型治理模式,它具体包括五个特征。  相似文献   

16.
政府与社会的双重建构:公共治理的实践命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公民权利的扩张,提供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民主政府兑现其对宪法与公民的承诺的基本方式。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公共治理的多中心秩序。多中心治理实践的社会网络形式以及对公民社团的依赖,决定了政府需要按照公共治理的制度逻辑和行动逻辑对自身及社会进行重新构建。对中国的现实而言,政府既需要提高制度化的能力,加强元治理,也需要推动社会力量的建设,并在治理网络中提升网络治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角色定位与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扮演着“主导者”和“协调者”的双重角色。目前,政府需要实现由“主导者”向“协调者”的转变,重塑政府角色。这需要从政府微观结构人手,在职能结构层面.重构政府危机管理职能,逐步将危机管理整合到公共管理体系中,由非常态的应急管理向常态的公共安全管理转变.逐步实现公共危机常规化治理;在权力结构层面,明确使用国家紧急权力的充要条件,合理界定国家紧急权力的权责边界,逐步实现紧急权力规范化运行;在运行结构层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等主体积极参与,逐步构建“多元协作”的危机管理格局。  相似文献   

18.
易承志 《兰州学刊》2013,(8):200-203
当前城市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问题。实际上,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并不能充分解释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从根本上说,城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缺失原因在于不完全的公民权。城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加强其公民权的保障,促进从不完全公民权到完全公民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建立在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和公民社会理论、组织人本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话语理论基础之上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七大原则。新公共服务理论所蕴涵的人本主义、以“公民为本”、服务意识、政府的作用和责任、公民精神和公民美德等思想理念对我国的政府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代议民主制下的传统政府管理中,公民所扮演的是旨在影响政府决策而非以政治为业的政治参与角色。公民的此项角色为政府管理的顺利进行所不可或缺,但因其较为间接性的特征阻碍了公民影响力的充分发挥。而在新兴的治理实践中,公民对合作治理的深度参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公民因之被赋予积极的治理主体资格。这无疑将有助于公民意愿的更好实现,也有利于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因此可被视为对代议民主制的重大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