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九章》     
《九章》九篇,除《桔颂》内容形式独异,当自为一类外,其余八篇可分为二组: 甲《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 乙《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风》。以形式论,甲组题名皆两字(仅《惜诵》二字系摘自篇首),篇末皆有乱辞。乙组题名三字,  相似文献   

2.
哀感顽艳的纳兰词——兼论纳兰词构成的“文学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于清初的满族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公元1655—1685年),字容若,初名成德,后避讳改曰性德。本文拟从情爱角度蠡测纳兰词;并对纳兰词构成的“文学现象”,作若干探研。 一 学人评述纳兰词,谓其“词以小令为佳,得南唐李后主意”(《关陇舆中偶忆编》)。此说甚有见地。《饮水集》开篇第一首《忆江南》即可作证。忆江南》云: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是默默的相思?还是无名的哀愁?读者尽可浮想联翩。“小立恨因谁”正从李后主“剪不断,理还乱”诸语化出。  相似文献   

3.
词之有序,始于中唐.大和元年(827年)白居易居洛阳时作《忆江南》三首.题下自注云:“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忆江南》是后世词人常用的地道的词调,我们将此自注视为最初的词序,当无异议.入来后,自范仲淹、张先始,词调下标以小序的现象明显增多,如张先《谢池春慢》下标“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天仙子》下标”时为嘉禾小倅,以病  相似文献   

4.
戴伟华 《学术研究》2023,(2):143-151
正如《渔歌》在张志和等与日人唱和中互补完成格式规定,《忆江南》格式也是在白居易与刘禹锡唱和题名互证中完成。《忆江南》“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将文字词与音乐曲调作区别,关联“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之句乃“每首五句”之句,说明刘禹锡和白居易词已有文字规定格式,而“曲拍”只是指《忆江南》曲调,类似后世之词谱,无音乐功能,“曲拍为句”的实际意义指依词式填词,而非依曲调填词。刘禹锡所和白居易“春词”《忆江南》当为二首,而“山寺月中寻桂子”是“秋词”内容,不在和诗范围之内,刘诗没有遗逸。《忆江南》调名异题,说明初词依调填词方式与音乐的关联,后变为依词填词与音乐分离的词体创作状态;而调名随内容而易名,反映了词由调名与内容一致向内容与调名分离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又乐其知。 (杂言篇 P4 2 9)按 :知 ,当据《荀子·子道篇》、《孔子家语·在厄篇》改作治。王先谦《荀子集解》云 :“治 ,谓所事皆治。”景公曰 :“天不雨久矣 ,民且有饥色。”(辨物篇 P4 52 )按 :且 ,《太平御览》卷八七九引作皆。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 :“且 ,犹并也。《论衡·非韩篇》‘此所谓文武张设 ,德力且足者也。’”并、皆义合。《后汉书·马廖传》城中谣云 :“城中好广眉 ,四方且半额 ;城中好大袖 ,四方全匹帛。”且、全互文 ,且犹皆。费昶《咏照镜》“城中皆半额”正作“皆”字 ,尤为确证。谢《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  相似文献   

6.
自《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的观点出现后,引出了古往今来关于春秋战国“相国”“丞相”官称的许多不同看法:如《汉官仪》说“相国、丞相皆六国时官”;《通典》说“始皇始置相国”;《历代职官表》说“相国在丞相之上”,等等。安作璋、熊铁基先生新著《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1984年1月版),一反上述传统说法,认为:“所有记载中的‘相国’二字,都可以作这样  相似文献   

7.
《周礼·春官·司尊彝》“裸用鸡彝鸟彝,皆有舟。”《注》引郑司农云:“舟,尊下台,若今时承盘”。何以称承盘为“舟”呢?未见进一步的说明。我认为这个“舟”字当为“盘字之误,“皆有舟”实应作“皆有盘”。李孝定先生曾经指出,“皆有舟”当作“皆有凡”,谓“凡”字“契文象承盘之形”“凡与舟异物而二者古文仅毫厘之别,后世多相混,进而凡亦舟矣。”(见《甲骨文字集释》卷八“盘”字条下和卷十三“凡”字条下)。李先生指出“舟”为字误,这是正确的,但认“舟”为“凡”,则似欠审慎。  相似文献   

8.
肃慎的后裔,辽金元明时的女真,又称作虑真、朱先、珠尔真、朱理真、诸申或珠申。《满洲源流考》认为:“国初,旧称所属曰珠申,亦即肃慎转音。”孟森《满洲名义考》认为:“女真即肃慎,古音相同。盖‘女’字古音‘汝”,‘汝”字古音同‘肃’,而又与‘殊’字、‘诸’字皆相近。”由此可知,肃慎、女真、诸申等,乃同一语词的不同译写。《清文总汇》有“诸申”一词本意的满文注释。刘厚生先生有考释(载《史学集刊》1990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有(?)字,初欲释如改卯之改,杀也,以其可视作从已从文(后悉李亚农先生亦释改);然《说文》有(也攴)字,云“读如施同”。朱注:“当从它声,经传皆以施为之。”它,也皆蛇虺之象形(也为女阴之训后起),支者持杖以扑杀之也。如是爰知于省吾、陈梦家二先生释施文不可易(分见《骈枝》3.46;《燕  相似文献   

10.
■京考     
自清代以来,不少学者曾探讨京之地望,但至今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本文拟作一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京的字义和性质 京即旁京。尽管学者对京地望有不同说法,但对字的解释基本上是相同的。阮元在《继彝》(应为静)考释中谓:“此旁之繁文,古邦字异文也。”王国维在《周京考》中谓:“其字从从。字虽不可识,然与旁鼎之,旁尊之,皆极相似,当是从旁声之字。”郭沫若在《臣辰》考释中谓:“字从声。当从方声。当即旁之古字。则旁之繁文也。”徐同柏、吴式芬也都释旁。《高》铭文“王初旁”就直作旁字。可知此字释旁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1.
此文对甲骨文中的三个未识字进行了考释,认为《辑佚》398上的“■”应是“安”字,并通过考察“■”、“■”、“■”三者的用法,认识到在甲骨文中三字应是一字之异体,皆应释为“安”;《辑佚》450上的“”应是“乎■”二字之合文;《辑佚·附录》8上的“■”应是“艾(刈)”之异体。  相似文献   

12.
黄生训诂学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生,字扶益,别号白山,生于明天启王成年,徽州教县人,与后之妻源江永、休宁戴震皆为徽州同乡。黄生毕生致力于汉学,著述颇丰,《徽州府志)载黄生文稿十八卷,另有“三礼”、“三传”和杜诗方面的撰述,但均已散佚,唯《字估》、《义府》二书,燕族从孙黄承育刊印,而流传至今。《宇治)和《义府》,极务提倡比堪文字、以音求义等训估理论和方法,对清代学者特别是乾嘉学派中人如戴震、王念孙、王引之等人产生过直接影响,训信学史上的地位不可低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字祛》一书日:“于六书多所发明,每字皆有新义,而根据…  相似文献   

13.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九《蓝涧集》提要如下:  明蓝智撰。其字诸书皆作明之,而《永乐大典》独题性之。当时去明初未远,必有所据,疑作明之者误也……笔者以现存文献为据,对蓝智之字进行考证。首先以《蓝涧诗集》(明嘉靖间刻本)的序言为据。《蓝涧诗集》原刊本是其友人上清道人程芳远所编定的。从其诗《赠程芳远入山》(诗集卷一)、《同程芳远游东林寺》(诗集卷三)以及其兄蓝仁《蓝山诗集》(明嘉靖间刻本)中的《题程芳远游方卷》、《石村卜居候程芳远》(均见诗集卷四)等诗可知程芳远与蓝仁、蓝智两兄弟均有交往。该诗集原序中提到蓝智的字…  相似文献   

14.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向之注家皆解“昼寝”为“白天睡觉”,如近人杨伯峻《论语译注》。我认为“昼寝”乃“画寝”之形讹。“画寝”即“涂画寝室”。“雕木画寝”之典古人习用。如《汉书·扬雄传》:“非木摩而不雕,墙涂而不画。”《周书·苏绰传》:“若刀笔之中而得浇伪,是则饰画朽木。”皆暗用“画寝雕木”之典。唐李匡乂《资暇集》:“梁武帝读为寝室之寝,昼作胡卦反,且云当为画字,言其绘画寝室也,故天子叹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宋周密《齐东野语》:“虽然,宰予昼寝,夫子有朽木粪土之语,尝见侯白所注论语,谓昼字当作画字,盖夫子恶其画寝之侈,是以有朽木粪墙之语……昌黎《语解》亦云昼寝当作画寝,字之误也。宰予四科十哲,安  相似文献   

15.
傅山(1607—1684)是我国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他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对“理”进行了详尽的历史考察,研究了先秦诸子论“理”的涵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宋明理学之“理”进行了批判。 傅山对先秦典籍、著作中之“理”的考察,从现有的材料看,至少有以下几种: 一是《尚书》:“《书》为帝王治世之本,而不言理字。惟《周官》则有‘燮理阴阳’一字”。(见拙作《傅山手稿一束》载《中国哲学》第十辑)又说:“唐虞之《书》无理,而《周》始有理,日燮理。”(《傅山读书笔记·圣人为恶篇》) 二是《诗经》:“不知三百篇中有几理字?”(《傅山手稿一束》)此时傅山尚未考察《诗经》。以后不久,傅山说:“《诗》咏性情,而用理字者,但‘乃疆乃理’之类,三四见,皆不作道理之理用。”(《傅山手稿一束》)  相似文献   

16.
<正> 湘西草堂本《老子衍》之年代、版式、文字及镌刻湘西草堂本《老子衍》系船山之子王敔弊刻《王船山先生书集》五种之一。《书集》现藏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封面正中镌《王船山先生书集》粗笔大字,两旁镌《老子衍》《庄子解》《楚辞通释》《张子正蒙注释》《俟解》五书名及“湘西草堂藏板”六字,亦皆阔大。《老子衍》一书情况可简述为以下几点:(1)书中不讳“丘”字。按清雍正三年始诏讳“丘”为“邱”,故知此本确系其前所刻。  相似文献   

17.
析帚     
帚字向有歧说。《说文》:“从又持巾埽冂内,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蒋善国先生在《汉字结构及其流变》中,释帚:彐,帚毛;巾,帚柄脚;冖,置帚的架。两说皆不可从。帚,以及许多从帚的字屡见于甲文,可知帚之制作并非始于杜康。帚,有竹有草,因地制宜。所以,彗字篆文从竹与不从竹并见。《说文》释彗:“扫竹也。从又持甡。彗或从竹。”今民间仍呼彗星为扫竹星。《尔雅·释草》王彗:“王帚也,似藜,其树可为  相似文献   

18.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使公子掩余、公子烛庸帅师围潜。”《史记·吴太伯世家》及《刺客列传》、《吴越春秋》“掩余”并作“盖余”。李富孙曰:“《释言》曰:‘弇,盖也。’《释文》:‘弇,古掩字。’《〈周语〉注》《〈淮南·说林〉注》并云:‘盖,掩也。’是掩与盖义同。”又引武氏亿曰:“《韩非·说林》‘将攻商盖’,《书》作‘商掩’,《孟子》作‘伐庵’,此奄、掩、盖字异而义同。”今按:武、李二氏之说实皆本于《史记索隐》。《〈吴太伯世家〉索隐》曰:“《春秋》作‘掩余’,《史记》并作‘盖余’,义同而字异。或者谓太史公被腐刑,不欲言‘掩’也。”武氏、李氏正是据《索隐》前说立  相似文献   

19.
一、《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蕙肴蒸”,言以蕙草为柴烤祭祀所用之牲体,使香气上升,以享食于天帝太一。“肴”,祭祀牲,字又作“殽”。《文选·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注、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三引本句皆作“殽”,同。“蒸”,洪兴祖《楚辞考异》谓“一作蒸”。“蒸”为本字。《说文·火部》云:“烝,  相似文献   

20.
河间王姓刘名德,字君道(其字诸书未见记载,此据《金楼子·说蕃》),谥为河间献王,为孝景帝之子。他的生平事迹,最早见于《史记·五宗世家》,甚为简略。《汉书·景十三王传》叙述较详,其文日:“河间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是求是。从民间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本(本字原无,据《金楼子·说蕃》补之,以足文意),加金帛赐以招之。由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