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薛文彦 《阴山学刊》2007,20(3):65-68
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的确立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1907年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建立了男女有别、自成独立体系的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系统。女子学校教育正式列入了清政府的学制系统,为女子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法制上的保障。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主流观念直接决定了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和特点。清末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的确立,为女性群体在近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学制>是明治政府颁布的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教育法令,它体系完备,内容充实,揭开了日本历史上第一次教育改革的序幕,在明治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围绕<学制>这一问题,从其制定的背景、过程及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指出了<学制>所具有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3.
1904年,张之洞主持制定的癸卯学制诞生了,这标志着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开始。通过对张之洞和他主持制定的癸卯学制的研究,多层面的分析揭示出张之洞在癸卯学制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癸卯学制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彭平一 《船山学刊》2002,(1):39-43,62
张百熙在担任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期间对京师大学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整顿和改革,他主持制订和参与制订的《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更是晚清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对全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关于壬寅学制在实践中的施行情况,几乎众口一词:由于学制本身的不完善,故颁行之后,并未实施.实际上,晚清为救危亡,从中央到地方,皆汲汲以兴学为先,亟待全国统一的学制.在张百熙的主持下,大学堂集思广益,广采博求,制定了壬寅学制,并在京师及地方各省得到不同程度的实施,直到癸卯学制颁行后,才算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制,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体制也是伴随着这三个学制的颁行而建立、改革和发展起来的。论文通过对“三个学制”及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体制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并对当前师范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兴办教育,“首重师范”;师范教育,德育为首;突出师范特点,提高教育类课程比例,注重师范生从教能力的培养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与清末新学制的制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细珠 《河北学刊》2002,22(6):125-129
教育体制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 ,在此过程中 ,张之洞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张之洞在湖北学制的基础上 ,仿照日本学制 ,制定了一个全国性的新学制 ,即“癸卯学制” ,以此开启了中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清末学制转轨中的蒙学教育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随民族危机加剧、国民观念的引入,普及教育、义务教育成为教育要旨。“蒙学”教育随即由传统的“父兄谋之”转向由国家操持,传统蒙学课业及训蒙方式亦受到否定。随外来学制的引入,清朝试图调节既有学制与新式学制对接,在对传统蒙学的处理上,游移于中西之间,态度数次更易,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文学概论"在壬子癸丑学制确立的新知识格局中的首次明确亮相,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在现代知识谱系中的合法性位置得到了确立;文学理论与壬子癸丑学制这一学校教育制度的结合,使其在与政治话语言说的共谋中成为一种权力话语形式,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合法性身份得到了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认可;文学理论在壬子癸丑学制中被规定在各大中学校的普遍开设和专门讲授,标志着文学理论现代学校式运行模式的基本确立。文学理论学科此时尚处于范式变革阶段,还具有某些方面的不成熟性。  相似文献   

10.
"文学概论"在壬子癸丑学制确立的新知识格局中的首次明确亮相,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在现代知识谱系中的合法性位置得到了确立;文学理论与壬子癸丑学制这一学校教育制度的结合,使其在与政治话语言说的共谋中成为一种权力话语形式,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合法性身份得到了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认可;文学理论在壬子癸丑学制中被规定在各大中学校的普遍开设和专门讲授,标志着文学理论现代学校式运行模式的基本确立.文学理论学科此时尚处于范式变革阶段,还具有某些方面的不成熟性.  相似文献   

11.
现代学术形成的标志是学科化和专业化,以及由此建立起的制度性基础.作为一门外来学科,美学在中国现代学术体制中的第一次出现是在晚清的壬寅-癸卯学制中.在蔡元培主持下的壬子-癸丑学制,废止经学科,使得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得以确立.在民初学制颁布至“五四”运动之前这段时期,大学学科中出现了美学课程和美学教授,出现了美学类的期刊以及学会,美学也进入了中国现代学术分科体系.至此,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现代学术体系中完成了制度化的过程,其学科地位得到了最终的确立.  相似文献   

12.
辛亥之后,政体变革,从专制走向共和,教育宗旨也为之一变。因缘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奠定大致框架的壬子、癸丑学制办法出台,经学退出学堂体系。详细探究这一事件,主导经学退出学制的民初教育部人事及相关政令的出台,与商务印书馆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跳出具体的人事问题,学制上的这一变革,体现了近代中西学异位的大背景下,中学渐被西学办法整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社会转型时期俄罗斯高等教育学制结构,分析了俄罗斯研究生培养的特点以及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晚清学制改革是一个西学东渐以来的革新运动。学制中的白话内容和西方“文学”观念的初步接纳作为革新的具体成果,仍然被传统意识形态所纠缠。主要是在大学体制内发起的“五四”新文学运动是在此后进一步变革的产物:“五四”新文学不仅为西方话语积极开辟道路,也继承了晚清学制改革中所包含的东、西方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5.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加强对不同学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有利于提升办学质量。对不同学制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分析可从初次就业率、就业现状满意度、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职业吻合度和半年内的离职率等方面进行比较。利用非参数检验法对某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中的有关数据对比分析,发现五年制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与三年制专科毕业生无显著性差别。结果表明:五年制专科毕业生具有明确的专业定位、专业技能较强等优势,可适当扩大五年制专科招生规模。  相似文献   

16.
在晚清学制转型中,经学的学科定位与中国现代学科体系的形成密切相关。在传统的书院及各级官学中,经学占据重要地位,但在晚清西学东渐之后,经学地位有所下降。尽管张之洞在拟定新学制时予经学以崇高地位,但因其无法适应新式学堂讲授及学科整合的需要,难以在现代学科体系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在现代学科体系观照下,经学及其所属之庞大的经部典籍如何纳入现代知识体系中,遂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四部分类法之经部被拆散归并于文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现代学科体系中,经学难以在现代学科体系中找到生存空间,逐渐趋于消亡。  相似文献   

17.
我国硕士研究生修业年限变化像一个摇荡的钟摆,总是在2年,3年,2-3年之间循环往复,究其原因是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流等外部原因和学制内部原因息息相关的。梳理和分析我国硕士研究生修业年限的钟摆现象,是为了在肯定与否定的统一中规范我国硕士研究生修业年限;在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中整合我国硕士研究生修业年限;在借鉴与超越的统一中统整我国硕士研究生修业年限;在对立与融合的统一中丰富我国硕士研究生修业年限;在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中完善我国硕士研究生修业年限。  相似文献   

18.
王亚飞 《江海学刊》2023,(6):182-191
新式学堂普遍存在重西学轻中学的倾向,使得传统旧学的前景堪忧,这不仅阻碍着学堂教育的全面展开,而且成为反对停废科举者的重要理由。清廷中央一面注重可以致用之新学,一面仍坚持“旧学不可弃”。朝野对旧学与新制如何兼容聚讼不已。张之洞在拟定全国学堂章程时力图通过提升旧学的地位和比重,构建一个远胜科举时代的旧学教育愿景,以彻底解决科举与学堂之争。癸卯学制旧学色彩浓厚应在这样的背景中理解。张之洞此举多被时人及后之研究者视为“守旧”,实则起到以退为进的务实效果,清末教育改革由此获得重大推进。不过,旧学虽进入新制且比重较此前有大幅提升,但张之洞仍秉承着其自戊戌以降“以简约方式保存旧学”的思路,坚持学堂教育要以西学为重。考察相关史事,可以管窥当时学堂与科举的复杂勾连,进而全面认识清季的教育制度转型。  相似文献   

19.
在晚清各项社会改革中,教育最具成效.清政府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1904年颁行的"癸卯学制"、1906年颁布的<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实现了教育宗旨的渐进式嬗变:从确立第一个完整、规范的学制体系,到厘定全国各学堂共同遵守的立学宗旨,最终建构了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完备的立学思想系统,明确了"不在造就少数之人才,而在造就多数之国民"、"德智体三育并举"的近代教育思想,大力推动了教育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制是否确定得正确和合理,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进行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有“五·三”、“六·三”、“五·四”。九年一贯制几种。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制,从理论上讲。最好的当然是九年一贯制。这种学制是最能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利于解决小学与初中的衔接问题,而且可合理安排课程,更有效地利用学时,从而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但九年一贯制对校舍、设备、师资等办学条件的要求较高,近期内许多地方难以达到。因此,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六·三”制,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