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萧红的小说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她不仅师承了鲁迅等前辈作家自五四以来改造国民灵魂、重铸国民性格的探索,在她后期的创作中又把这种自觉的批判和深沉的民族忧痛寓于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抒情之中。  相似文献   

2.
《阿Q正传》《呼兰河传》是鲁迅、萧红以自己家乡承载启蒙主义创作主旨的代表性作品,一个为人作传,一个为城作传,两者都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时间桎梏,创建了格式特别的时空形式,成就了它们“历史存在的位置”。在《阿Q正传》《呼兰河传》的空间设置比较中可以看出,萧红对鲁迅传统的继承,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她不仅以鲁迅的艺术表现方式继承了“改造民族灵魂”的“未完成的事业”,还从精神上领悟了鲁迅“创造小说新形式”的真谛,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艺术个性、对空间观念的独特理解、女性丰富细腻的情感和东北地域文化特质,创造了全新的以空间为主角、以空间展开结构全篇的小说形式,完成对鲁迅传统的创新与发展,形成小说创作中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3.
曹革成的《跋涉生死场的女人萧红》是萧红研究的新收获。它将传主置放在中国现代学的大背景下,运用创作心理学、接受美学对萧红的人生和创作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定位,特别是对萧红研究中的诸多疑案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认真的考证,有许多新的发现。对《呼兰河传》的创作心理和思想基调,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4.
在以东北作家群为代表的主流作家们停留于从外部形态去反映那个特殊的时代与社会时,萧红与骆宾基两位作家却以其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对知识分子灵魂的叩问、对童年母题的眷爱而进入到个体生命的生存体验探究、知识分子自我审视和民族性格的反思等具有现代意义的深层思考,传递出更为深邃的声音,超越了他们所处的那个创作群体乃至整个时代的创作,拥有了共时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某种意义上说,“呼兰河”就是萧红途经的所有地方,也是萧红生活过的全部岁月。“呼兰河”,就是萧红灵魂的肉身:她的起源,她的归宿。对萧红来说,“呼兰河”显然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空间形式:它同时是一条绵延的具有贯穿性的线(河)和一个固定的点(城);事实上,它象征性地暗示了萧红生命的两重性:对流浪/安居同样强烈的渴望。这样,萧红的“呼兰河”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得以凸现。一方面,“呼兰河”在某种空间(东北小城,距哈尔滨三十公里)和时间(萧红十六岁以前的岁月)上静止着,作为一种有效的参照物和目击者,确证着萧红的“…  相似文献   

6.
鲁迅和萧红的关系尽人皆知,他们被称之为文坛上的"父与女",萧红可称之为鲁迅的"嫡子".萧红在最初的创作中表现了自由主义作家的立场,但受鲁迅影响以后自由主义立场减弱.张爱玲没有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其创作却也明显表现出了对鲁迅精神的承继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张爱玲是鲁迅的"庶子".但张爱玲的创作不但遵循鲁迅精神而且还走向极端.  相似文献   

7.
马云 《河北学刊》2001,21(1):21-25
萧红和端木蕻良结合以后,他们的创作发生了相互的影响。萧红在创作情境、情感表现、叙事的完整性和故事性、以及创作的自传性和主体意识的表现等方面,可以看到端木的影响,这些影响是积极的。同时,端木的创作在题材和主题、情感和人物表现方面.也可以看到萧红的影响。但是,萧红的病逝,以及二人的结合所招致的非难,给端木的身心造成极大损害,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主题形态:精神归返与灵魂挽唱--《呼兰河传》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兰河传>实际上存在着两重主题形态.潜隐的主题形态不仅是萧红以女性话语重操乡音找家门的隐喻方式,而且是20世纪人类回归心灵家园和精神故乡的深度寓言,是人类永恒的"回家"之歌,是对整个人类精神思想领域的深沉潜航.显在的主题形态是国民灵魂改造的一曲挽歌,萧红站在了精神再造的文化制高点上,对病态社会的生态、病态民族的心态与病态灵魂的丑态进行了深刻的文化批判,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思想领域的深沉潜航.  相似文献   

9.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较独特的作家。她英年早逝,但她的文章却有超越时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主要原因在于萧红追求自由创作的特质,形成了她创作的审美特征,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一、坚持站在个人生活积蓄及迸发的立场上写自我情感的体验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10.
“无家情结”与萧红的生活和创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家情结”与萧红的生活和创作王维国“萧红是寂寞的”①,茅盾以大批评家的锐利目光一眼看透了萧红。这一深刻之见曾为不少研究者所津津乐道,并对萧红寂寞的原因做了这样或那样的探讨。我以为萧红的寂寞是一种无家的寂寞,萧红寂寞的深层原因是其内心长久不得排解的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