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贯穿于德勒兹思想始终的差异与重复逻辑的理论分析,为德勒兹的后马克思理论定位提供了基础.德勒兹认为本体论传统中同一性哲学的特征是表象主义的再现,它不是思想的创造,而只是无差异的重复.黑格尔为代表的辩证法理论与同一性本体论的合谋构成了现代思想实现社会控制的内在机制.差异与重复就是试图对时间的观念的重建,为哲学建立起面向未来的创造性观念.差异概念是德勒兹用以对抗同一性哲学的认知思维模式而提出的核心思想,成为当代社会思想寻求逃逸超资本控制的观念方法.  相似文献   

2.
德勒兹以欲望为逻辑起点,与他的合作者加塔利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后现代微观政治理论,开拓出了批判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全新路径。在与马克思的关系上,他和加塔利始终对马克思充满赞誉,并声称他和加塔利“一直都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拒绝对马克思作简单的教条似的回应,通过对马克思的主体思想的大胆解构和富有新意的建构,在坚守马克思主义批判立场的同时对马克思思想展开批判,提出各种微观的政治策略,为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拓宽了新领域。可以说,在当代境遇中,开启马克思与德勒兹的思想对话,有助于我们吸收德勒兹的合理创见来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欧阳英 《求是学刊》2006,33(4):33-37
德勒兹的政治哲学是建立在差异哲学基础上的,他与伽塔里对“欲望”所作的政治分析,是后现代主义政治哲学的最高成就之一。通过阐明精神分析的俄狄浦斯情结和精神病是一种准则化和区隔化,而欲望的流动、生产则是解区隔化和解准则化,德勒兹等人最终建立了一种“精神分裂分析”理论,以取代“精神分析”理论;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新的认识: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从欲望生产转向欲望压抑、从解区隔化转向再区隔化、从解准则化转向再准则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张中 《学术交流》2023,(2):182-192
作为战后法国思想界最耀眼的哲学家和学术明星,福柯和德勒兹曾相互欣赏、共同促进,促成了一种自由哲学的良好互动以及纯粹智识的交相辉映。对这两位思想家而言,“自由”绝非一个梦幻般的政治性术语,也绝不是一切意识哲学的栖息地或避难所——它应当(且必然)是一种源于生命本身的本真性“体验”。福柯和德勒兹从尼采那里寻获“生命”和“力量”之箭,他们将其掷向远方、越向外界,从而使思想最终走向“未思”、未知和遥远的“域外”……这既是一种走出自我之狱、“关心自己”,以及建构新“主体”的繁复实践,也是一种弥合主客二分之窠臼、恢复感性和生命的本质意义,以及实现思想自由脉动的当下化尝试(或现实操演)。在这一立场之下,“域外”成为“生命”和“自由”的起点与归宿。终其一生,福柯与德勒兹都坚持在这一层面深入探索,而这不仅使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自由哲学家”,也使得法国当代哲学获得了新的面向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5.
丁莉 《社科纵横》2009,24(11):159-160
新闻从业者的实践活动看似各不相同,却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对于新闻从业者实践活动的研究不能用理论的逻辑代替实践的逻辑。本文通过对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中“场域”、“资本”、“惯习”三个核心概念的解读,力图搭建新阿从业者实践逻辑的分析框架,以期为观察分析新闻从业者的实践活动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首次提出的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观点具有较为曲折和复杂的“理论旅行史”,后人对这一理论的解释具体表现为几种不同的模式:经典马克思主义语境中作为资本主义统治逻辑与发展动力的“不平衡结构”理论,列宁与卢森堡帝国主义理论视野中作为资本主义发展前提与结果的“不平衡积累一扩张”理论和尔后兴起的世界体系论,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所批判揭示的主客体颠倒的物化统治逻辑,以戴卫·哈维和尼尔·史密斯等激进地理学家为代表的关于资本过度积累与不平衡发展的历史地理景观理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基本形态之一是以空间化地解构资本不平衡发展逻辑为己任的历史空间辩证法.  相似文献   

7.
查常平 《社会理论》2008,(1):127-136
初期道教,指公元2世纪末(东汉末年)至6世纪末(南北朝前)的道教。其核心教义为“长生不死”、“肉体飞升”或“肉体成仙”。对于个体的道教徒而言,这意味着“精、气、神三者混一而成仙”;对于作为一个宗教共同体而言,其目的是“天、地、人三者合一以致太平”,达成肉体生命的共在。在时间上,道教的初期相当于基督教的早期,即逼迫时期(公元100~313年)和国教时期(公元313~590年)。与之对应的初期基督教,  相似文献   

8.
根据列宁的论断,《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逻辑学”.《资本论》作为马克思所特有的逻辑学,包含三个层次的逻辑,即作为“铁的必然规律”的知性因果逻辑,作为“资本存在论”的思辨逻辑以及作为“人类解放”的自由逻辑.  相似文献   

9.
《求是学刊》2015,(3):25-31
让-雅克·勒赛克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尝试建构一种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这一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语言观的基础上,勒赛克尔也对德勒兹语言哲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德勒兹独特的解域化语言哲学思想虽然是一种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其坚持集体主义、唯物主义立场,强调政治语用学的语言哲学思想预示了一种新的、不同于主流语言哲学的可能性,为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体系的构建增添了理论活力,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周黎安 《社会》2022,42(5):1-36
关于中华帝制时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特征国内外学术界提出了诸多理论概括,诸如“士绅自治”“吏民社会”“官民合作”,等等。本文从行政发包制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关于中华帝制时期国家—社会关系的现有理论概括,借助“行政外包”这一分析概念,强调特定的治理领域特征与行政外包的具体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揭示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运行机制和内在逻辑。本文试图提出“一体多面”的概念,重新概括中华帝制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总体特征,为理解中华帝制的“权力一元性”与“治理多样性”的奇妙结合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1.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不连读,两者涉及两种不同的仪礼。因为庶人无庙,故其君、上轼庙时不必下车回避,此即"礼不下庶人"。君使臣以礼,会见大臣当以礼意而非刑意,故"刑人不在君侧"。自贾谊在《新书.阶级》中以"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对之加以阐释后,所引起的争论迄今未决。在承认"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的前提下,通过对"礼"、"刑"的外延加以限制,将之修订为"某些或某种礼不及庶人,某些或某种刑不至大夫",这种说法在逻辑上是不通的;而据此否认"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真实存在过的制度,其观点虽有可取,但仍然存在前提性错误;"刑无等级"比"礼有等级"更专制。  相似文献   

12.
论"虚假人类中心论"与"真实人类中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从而引发了对以往“人类中心论”的反思与批判,应该说,这是人类面临生态环境危机,在理论和实践基础上进行的自我反思与批判。反思的结果是有些人把问题简单而武断地归结为“人类中心论”,进而提出“非人类中心论”。实际上,生态环境的恶化,并不能简单笼统地归结为是“人类中心论”问题的症结是以往的“虚假人类中心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以“非人类中心论”代替“人类中心论”,而是抛弃“虚假人类中心论”,建构“真实人类中心论”。  相似文献   

13.
副词"又"的语气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词"又"的用法很复杂,这种复杂性导致了学者们在描写其用法时常有不同的看法。实际上,"加强反问"、"加强否定"、"表示转折"这三种语气用法可以作统一的描写,即突出对立关系,又使结果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4.
"心"的"形而上学"--论心理学哲学的理论根基、内容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学哲学"涉及关于心理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各自心理学体系或研究取向具有学术生长力的前提预设和理论逻辑。在此意义上,"心理学哲学"的理论功能在于它能够帮助心理学完成真切的自我体察和自我反思,并依此发展和建构具体的心理学实践。  相似文献   

15.
“忧患”一词源出《易传》,“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性格被徐复观提炼出来后,已经成为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共识。徐复观所意旨的“忧患意识”不仅源自儒家,也基于道家,通过徐复观的诠释,不仅张扬出“忧患意识”中的阳刚之美,而且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结构,从而彰显出“忧患”中的天地精神。  相似文献   

16.
思想是人类的能力和本性,思想的本性是永恒的否定和超越,思想的本性即是人的形而上学本性。以思想的方式把握世界,世界即是思想中的世界,时代就是思想中的时代。反思思想内容的基本逻辑规定,就是揭示存在和世界的本质。逻辑学即形而上学,思想是形而上学的秘密。思想形而上学的界限是以思想的形式把握世界的界限。表象、情感、意志和实践态度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亦有自身的真理和价值。所以,当代哲学超越形而上学的思想或后形而上学思想,根本问题在于寻求一种“非规定性的思”,或使思想得以可能的“存在”、“无”或“他者”。  相似文献   

17.
In the age of "welfare pluralism", volunteers are attract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academics and policy-make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volunteering in the context of religious congregations. It is found to be similar in some ways to that in secular organizations but there are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cluding the impact of religious values on motivation, the fact that congregational volunteers are also "members", and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with clergy. It is concluded that congregational volunteers can be important constituents of the "mixed economy of care"and "civil society". However, long-term care may be provided better by institutions which are less dependent on individual enthusiams.  相似文献   

18.
艺术讲究"气韵"、"气脉"、"气骨"、"气象",讲究"风气"、"意气"、"神气"、"逸气"。并将"气"纳入艺术美学范畴,成为艺术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艺术的中"气"与"空白"经营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与创造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于这些特质材料之间及其周围的"空白"也在积极参与着艺术创造,而且发挥着奇特的作用。艺术设计中的一、"透风漏目"的虚实处理、"借景移光"的整体留白、"烘云托月"的蓄势铺垫、"取法自然"的借景抒情等都是这种空白运用。  相似文献   

19.
以《东京梦华录》为中心的“梦华体”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归于地理历史类的<东京梦华录>的文学本质方面遭到忽视.实际上<东京梦华录>处于笔记小说发展历史的中心环节,它上承汉唐笔记风土之长,下启宋及宋后笔记小说描写城市繁华与市民日常生活之先河.尤为孟元老所采取的"不以文饰"以俗为主的手法,创造了一种韵散相间,短小清新,上下通晓,亦庄亦谐的"梦华体",从而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的习俗史地著作的,以城市市民生活为主流的笔记文学流派.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在哲学沉思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这种相似性是有限的.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提出,无论是从理论语境还是从其现实指向上,都与海德格尔"烦"的思想有着根本的不同.看不到这一点,就会出现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将马克思海德格尔化的倾向,这是实现马克思哲学当代阐释时需要清醒意识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