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刘半农先生(1891—1934)活到今天,已是百岁老人了。但是,刘半农先生只享年43岁。在刘半农先生逝世后,当时的某些倒退了的资产阶级文人把他视为“复古的先贤”;“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成了“半截子革命”的代表人物。八十年代初,仍有同志说刘半农后期“思想日趋反动,奔走于权贵之门,热衷于当学者名流”。因此,如何正确评价刘半农,恢复刘半农先生本来的历史面目,已成了现代文学研究工作者的一项迫切任务。我认为,要对刘半农作出恰如其份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必须解决刘半农评价中的三个问题。一、刘半农为历史提供了哪些新东西?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于一个历史人物,不是苛求他没有做过哪些事情,而是主要看他  相似文献   

2.
刚从厕所出来,就听见刘故雄狮发怒般地大吼,我三步并作两步跑下楼去,只见刘故正狠命地用巴掌打一个人的脸。我知道刘故的脾气,轻易不发火,一旦发起火来就肯定有问题。原来,我们要去上夜班的时候,刘故到小区的车棚里去推自行车,没想到正碰上一个人在偷他的朋友刚送给他的旧自行车。已丢过三辆自行车的刘故把气全撒在了这个“小偷”身上。我也很火,觉得小偷该打!可“该打”两个字还没说出口,我就发现“小偷”的嘴已被刘故打出了血。刘故又开始用穿警靴的脚狠踢那“小偷”,边踢边喝令“小偷”跪下。“小偷”既不躲也不闪,像木头桩一样任刘故踢…  相似文献   

3.
“他者”的浮沉:评贾平凹长篇小说新作《高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平凹新作《高兴》塑造了一个具有新质的农民形象——刘高兴。他自觉认同城市,却遭到城市中国的拒绝。“垃圾伴生物”是进城农民在“城市中国”存在的隐喻性描述,无论是表层话语还是深层文化结构,刘高兴都是“城市中国”的他者。“最丑,也最俗”的五富是乡土中国农民形象的“代表”。刘高兴作为城市的“先适者”,自觉地带领“五富们”进入城市生活之中。刘高兴追求的不是个体解放,而是一个群体的解放问题。拒绝个体超脱、追求群体解放的刘高兴形象使当代底层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揭示贾平凹对当代乡土中国农民整体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一天,妈妈带我去逛商场。商场里人山人海。我和妈妈跑去看衣服,突然,我看见一个男人站着一动不动。我问妈妈:“他为什么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还不穿鞋呢?”妈妈说:“那是假模特,是用来让你看这身衣服好不好看的。”我点了点头,明白了。我盯着那个假模特看了很长时间,他还是毫无反应。于是我就去摸了摸模特的手,他还是不动,这下我就放心了。妈妈买完了一件衣服,去看另一件。这时,我转过身,又见着一个假模特。她也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这个假模特长头发,是个女的。我就大模大样地走到了她跟前,上去就拽她的长头发。没想到,这个“假模特”却一扭…  相似文献   

5.
5年前,我在重庆街头采访过一个捡垃圾的人。他叫张春山,甘肃天水人,24岁。他的一身“行头”很打眼:白衬衣、白手套、草帽,手中还有一个铁弯钩。特别的是,他的一身衣服居然干干净净。刚见面他就纠正我的话:“我们不是捡垃圾,是拾荒贷,  相似文献   

6.
“阿斗”似乎成了“愚钝”、“笨蛋”的代名词。其实,三国时代那位扶不起的刘后主阿斗并非天资愚钝,在他幼童时期,诸葛亮曾对他进行过智力测验,并夸奖他智力非一般。可他后来的表现为什么显得如此“愚钝”、“笨蛋”呢?  相似文献   

7.
1991年,山东小伙刘保存从家乡菏泽来到陌生的大上海,那时他的梦想是在上海找到一份工作。作为家中老大,他深知父母抚养5个子女的不易,他想靠自己外出打工来减轻父母的负担。14年后的今天,提到梦想,刘保存则说:“我想在上海成立一个集团公司!”这就是——  相似文献   

8.
说刘老老“不会说话”,乍一看来,读者也许会有点奇怪。其实这不是我的观点,而是王熙凤等人对她的评价。《红楼梦》第六回,刘老老一进荣国府,向王熙凤求告贫困,话没说清楚反而骂孩子“只顾吃果子”,书中说凤姐“听他不会说话,因笑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此其一。等到王熙凤赏赐了二十两银子,刘老老千恩万谢,周瑞家的却说:“我的娘!你怎么见了他倒不会说话了呢?”此其二。可见,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地方,刘老老确实是“不会说话”的。  相似文献   

9.
若愚 《社区》2005,(2):57-57
星期天,好友刘国威来我家串门。还没坐稳,他就问我:“你入保险了吗?”我一愣,说:“入了呀!去年才办的手续,怎么了?”他喝了口水,有点着急地说:“一旦出了事,一定得及时通知保险公司呀!”这下我可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什么及时通知呀?发生什么事了?”我问他。他这才给我说了发生在他家的事。五年前,刘国威和女朋友筑起了爱的小巢。新婚燕尔,刘国威望着满屋崭新的各种家具和家用电器,心想:这些东西都是双方父母和我们两口子平日里省吃俭用才置办齐的,万一家里出了什么事,再添置谈何容易,不如买份家财保险以防不测,起码出了事可以减…  相似文献   

10.
“在温州过马路太困难了。”74岁的美国人Mac嘀咕着。此前,他站在马路边张望了一会儿,发现汽车没有丝毫退让的意思,他抽了一个空档,试图快速跑过斑马线,但被附二医的陪同医生刘春鹏制止了。刘告诉他:“他的行为更加危险,在温州过马路必须‘悠着点’,慢着点。”说着刘牵着Mac的手过了马路。  相似文献   

11.
芥茉 《中华魂》2017,(12):27-28
衡阳市农机局原局长侯明星,为人老实,工作业绩较突出,在正处级岗位上一待就是21年。换届时,侯明星“意外”当选衡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自己直呼“想不到”,想不到未花一分钱、未请一顿客,“也能有出头之日”。  相似文献   

12.
“小彘”是谁呢?告诉你吧!“小彘”是我的朋友——佘鹏。他的体重夸张一点说,那是相当重了。所以,我给他起了绰号——小彘。我觉得“小胖猪”之类太俗气。当初,他听了“小彘”这个美丽的绰号,相当地气  相似文献   

13.
乡村放映员     
延庆县大榆树镇大榆树的刘山林是一名普通农民,曾当过中医,后来“弃医从文”,成了一名电影放映员。他为全镇25个自然村义务放电影,30多年来从未间断过。每到一个村,岁数稍大的都叫他老刘,年轻的或者孩子叫他“放电影的”。久而久之,他的名字却很少有人叫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因为有国家的2131工程,现在放电影都是免费的。  相似文献   

14.
刘老老论     
(一)刘老老是不是无关宏旨的人物? 当《红楼梦》的故事刚刚展开,紧接“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之后,作者插叙了一段“刘老老一进荣国府”。在一群“如花似玉”的贵妇、公子、小姐初露头角之后,描述了一个寒伧的老太婆,使人未免感到突兀。刘老老和贾府内部的种种矛盾似乎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作者却自始至终写她六次出入荣国府,俨然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刘老老是一个什么样人,为什么要写她,这不是  相似文献   

15.
荀觅 《百姓生活》2013,(12):46-47
在北京,每逢中秋佳节,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都是必不可少的过节元素,许多老北京人还会买个泥塑的“兔儿爷”回家。它严肃的样子,威武的行头,加上两只长长的耳朵,不仅形象生动,还有着平安吉祥的美好寓意。作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彩塑制作的传承人——双彦和他的父亲、儿子,3代人一直在为“兔儿爷”的创新和传承做着努力。  相似文献   

16.
“一说到‘五四’文学革命,除陈独秀、胡适外,当然是不会忘掉刘半农先生的。”可是,在他逝世后,几十年来,对他的研究,却是与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相称的。刘半农先生是位比较复杂的作家,前期他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后期他却落伍了。对这样的作家我们不能计其后而否其前,而是应该客观公正地用史家的眼光去评价,这不仅是对历史人物负责,同时也是对历史负责。对刘半农先生的评价,还是鲁迅先生评得好:“我爱  相似文献   

17.
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亲侄,西汉新兴地主阶级的第二代。他在年轻时,曾跟随父辈参加了平定异姓诸侯王的叛乱,为加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一集权,立下了“功劳”。所以刘邦分封同姓王时,封了他为吴王。就是这个吴王刘濞,在四十年后,竟充当了分裂倒退的奴隶主  相似文献   

18.
跳跳羊     
《新少年》2014,(12):34-35
1高山下的平原上住着一只无忧羊,他的羊毛在阳光下闪耀发光。2因为这身羊毛,无忧羊非常骄傲,他开心地舞蹈,连邻居们都被他曼妙的舞姿吸引。3有一天,他被人类抓去剃掉了美丽羊毛。再回到山野,他暴露出粉红色皮肤,光溜溜活像丑八怪。4他试着再跳大家喜欢的舞,却迎来邻居一阵嘲笑。在风雨交加的夜里,他悄悄躲在岩石下哭泣。  相似文献   

19.
名人收藏书籍,加钤印记,大多另镌藏书专印。现代文学家刘半农常钤一个大“刘”字,字体浑厚。阿英藏书极丰,大都只盖一小型私章,朱文阔边,篆“阿英”二字。邓拓的藏书印另具格调,他曾刻有一枚“书生之气不可无”的藏书印,  相似文献   

20.
品味无所不在。等到有一天,你根本不用依靠西装革履等全套行头,仅仅是亮出一支笔就能代表你的时候,你就真的是很有品味的经理人了。知道并尊崇周恩来总理的人,大都知道周总理的用笔习惯:日常办公的时候,他只用“中华牌”铅笔(上世纪中国最好的铅笔品牌);而在重要的外事场合,他会随身携带一支朋友送给他的、从朝鲜战场上缴获的派克金笔。作为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第一绅士”,周总理细小的用笔习惯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