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916年的元宵节,北京城内的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卖元宵的吆喝声。袁世凯此前对元宵并不怎么了解,所以当他听到北京城里不断有“袁消,袁消”的喊声时,不由怒发冲冠。他将一位姓赵的大臣叫来,命令他立即将在北京街道上大喊“袁消”的人统统抓起来枪毙。  相似文献   

2.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湖北公安人,明神宗万历二十年进士。袁宏道早年闻名乡里,后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共创“公安派”文学,在文坛上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而独树一帜。袁宏道也是晚明著名文人居士,他前期以习禅为主,此时的佛学思想属焦兹、李贽将禅学与儒学和合为一的“狂禅”一系。然而袁宏道的佛学思想并非一个凝固不变的形态,他走出了一条从纵情适欲的狂禅到念佛往生归心净土的佛学进路,恰恰契合了晚明诸宗归净、摄禅归净的时代潮流,在晚明士大夫中极具代表性。笔者拟从内在动力、外在诱因和理论依据三个方面阐释袁宏道由禅入净的原因,并力图以此为典型个案,结合晚明社会思潮和学术背景,对当时佛学界的整体状况进行以斑窥豹式的扫描。  相似文献   

3.
袁宏道,湖北公安人,字中郎,号石公。他与兄宗道,弟中道,文学史上号称公安三袁。“二袁才名,在万历时几倾天下。”(《桃源县志》)袁宏道生于明隆庆二年(1568),卒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生只活了四十二岁。他从十六岁开始文学创作,“即结社于城南,自为社长。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师之,奉其约束,不敢犯”。(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下称《行状》)但是,他正式从事文学活动,大概是举进士(1592),特别是令吴以后的事,从那时到死,总共不到二十年。在这段时间里,  相似文献   

4.
以佛诠儒 返本归儒--论袁宗道对“四书”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宗道是公安派中的首开风气者 ,他通过诠释“四书” ,为晚明文学思潮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依凭。与李贽及袁宏道的“狂禅”气象不同 ,袁宗道诠释“四书”虽出入佛禅 ,但归本于儒。他与宏道和而不同的学术取向 ,体现了公安派文学思想的多样性。宗道的“四书”诠释 ,对张岱的《四书遇》亦有启迪  相似文献   

5.
焦竑是明代著名学者、思想家、文章家、藏书家。他对公安三袁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三袁接受心学的来源渠道之一。袁宏道视其为师,并且,他的文学发展观、“性灵说”影响了袁宏道的文学观。同时,他和公安派重要成员陶望龄、黄辉友善,他们之间有一段为时不短的“谈道、论学”的交往。梳理辨析他们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对公安三袁接受心学的途径、影响程度、文学观的形成过程、明代文学思想的嬗变等诸多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袁中道是公安派衰微期的理论代表,他一方面在维护袁宏道的同时,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纠公安派末流之偏,最后便向封建正统文学妥协,他在坚持“真”的前提下,从诗文的“露”、“俗”返归“中行”。他树三唐之诗为典范,认为诗文创作“穷而必变,亦其势然”,其变化规律是“性情”与“法律”二者相互为用。  相似文献   

7.
袁宏道是晚明“公安派”(“三衰”)中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性灵”说,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就袁氏提出的“趣、真、质”三个概念的考辨,论述了“趣、真、质”的内涵其实就是自然化人性论。它们的表现形式或曰承载体是文学、文论,而袁氏的文化心理却借助于它们显示了出来。本文所试图揭示的问题也基于此。  相似文献   

8.
明代袁宗道说:“长孺非游闲公子,其胸中磊块甚,姑托游闲以耗磨之。”袁宏道说:“若长孺死,东南风雅尽矣!”其妻说:“吾夫风流命世,儒雅超群……留千百载文章,声价濡毫伸纸,与祝枝山文征明齐芳。”李贽也称赞他是“麟凤芝兰”。他勤于著述,却著而不署。他就是“廿公”、“笑笑生”——一位反道学的斗士邱长孺。   相似文献   

9.
第1期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做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学习“三个代表”的思考┄┄┄┄┄┄┄┄┄┄┄┄┄┄┄┄┄┄┄┄┄┄┄┄┄┄┄姚炎祥(1)关于设立“太湖国家公园”的建议与构想┄┄┄┄┄┄┄┄┄┄┄┄┄┄┄┄┄┄┄┄┄┄居易(6)新时期城市发展中的土地供应问题┄┄┄┄┄┄┄┄┄┄┄┄┄┄┄┄┄┄┄┄周云王震(13)苏州市功能定位研究┄┄┄┄┄┄┄┄┄┄┄┄┄┄┄┄┄┄┄┄┄┄┄袁中金裴玉仁王勇(18)浅析实现人民币自由化的条件与对策┄┄┄┄┄┄┄┄┄┄┄┄┄┄┄┄┄┄┄┄┄┄┄┄谢玉梅(23)…  相似文献   

10.
1913年7月12日,以讨袁为目的的“二次革命”爆发,蒋翊武在这次讨袁革命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8月29日,蒋翊武被广西都督陆荣廷部下所执,在袁世凯“着将蒋翊武就地枪决”的电令下从容就义。蒋翊武是革命党人在“二次革命”中殉难的精英人物。他的悲剧,虽然有选择避走广西的偶然性,但也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注定失败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论袁宏道的游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袁宏道的游记李剑锋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中最优秀的一个。高度地、前无古人地强调文学的个性是其文学主张的最可贵之处,他认为作者的个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文章的生命、诗人的生命就在于不“依傍半个古人”①。文学的时代性也是他极力推崇的。“世道既变,文亦因之,...  相似文献   

12.
晚明诗文领域,以公安三袁为首的公安派声势最为浩大,而其中又以袁宏道声誉最隆,成就及贡献最大。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袁稽动宏道》说:“中郎之论出,王、李之云雾一扫,天下之文人才士始知疏沦心灵,搜剔慧性,以荡涤摹拟涂泽之病,其功伟矣。”何为“中郎之论”?“弟小修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景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袁宏道《小修诗叙》)后人因此称公安派的文学思想为“性灵说”,并以“独抒性灵,不…  相似文献   

13.
将袁宗道定位于“公安派文学的创始者”这个说法有失轻率,袁宗道在公安派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主要来自公安派文学运动由吴地转移到北京的过程中他所做出的接受传播贡献。  相似文献   

14.
由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公安县共同发起的“公安派”文学研究会筹备工作会议,于一九八六年元月十四日至十五日在公安县召开。十五日(古历乙丑年十二月初六)是“公安派”主将袁宏道(中郎)诞生417周年纪念日,会议举行了隆重的诞生纪念仪式,湖北大学张国光、华中师大黄清泉两位付教授分别作了学术报告。会议一致认为,晚明文坛上以公安袁氏三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同为领袖,又以“三袁”家乡命名为“公安派”的文学革新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曾经发生广泛而深远的积极影响。公安派不仅在历史上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前进,而且他们追求真、  相似文献   

15.
丞相袁太冲同两位官宦在客厅闲坐良久.一位官宦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结缘,太美了。”另位官宦说:“受宫刑时可太痛苦了。”他把司马迁受官刑事.张冠李戴,记到司马相如头上。袁太冲闭目摇头,不无嘲讽地说:“温公听说也吓了一跳。”“温公”指司马光。“吓”什么?怕也同相如一样“受宫刑”。  相似文献   

16.
山阴道上     
《社区》2009,(11):40-41
“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东晋王献之的一句随口吟哦,令山阴道名声远播。而明代袁宏道的一首《山阴道上》,更令山阴道名声大振。袁宏道是站在历史高度认识山阴道的。他并没有写出山阴道的具象美,却用一句“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点出了山阴道的历史地位:用“平生王献之,酷爱山阴道。彼此俱清奇,输他得名早。”点出了山阴道的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1837—1929),广东新会人。他作为晚清和民国两个历史时期的杰出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较大影响。学术界对其评价亦颇有分歧:或认为他是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勇士,是“言论界的骄子”,是近代史上的“王安石”、“张居正”,或认为他是戊戍变法后步步下滑于堕落道路的革命绊脚石,是声名狼籍、反复无常的政客和小人;等等。如果我们从表面上粗略一看,梁启超确实充满着矛盾和反复:师从康有为后又反康;支持孙中山而又泼孙冷水;拥护袁世凯却又倒袁……。但一旦透过现象从深一层次去考察,就不难发现,有一根主线自始至终地贯串…  相似文献   

18.
论江盈科参与创立公安派的过程及其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公安派酝酿准备、开宗立派、调整发展、矫弊救衰等四个时期的考察,一反过去以三袁兄弟为公安派领袖的传统看法,认为在公安派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江盈科实际上是作为这个革新派的副将而与主将袁宏道并称为“袁、江二公”;他的功绩与影响,仅次于袁宏道,而在公安派其他成员之上。尽管袁中道在袁宏道逝世后曾作为公安派后期的主将而矫弊救衰,但江盈科在生前乃至死后一段时间内的影响都在袁中道之上。  相似文献   

19.
仙林幼儿园的小朋友很开心,因为他们很喜爱的袁哥哥今天又能来给他们上课了。幼儿园小朋友们喜欢的袁哥哥叫袁涛,是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一名普通的大三学生。每个月,他都会抽出两三天的空余时间到仙林幼儿园做回“业余”老师。  相似文献   

20.
从童心说到性灵说, 文人主体性规定发生了深刻变化。 李贽的 “才胆识” 三要素说重视写作 主体的独立识见与批判能力, 而袁中道以李贽三要素说为基础, 把袁宏道万历二十五年的唯趣说和万历二十 七年以后重学问的倾向加以整合, 归纳出了性灵主体的 “识才学胆趣” 五要素, 形成了以 “尚趣” 和 “重 学” 为特色的新论述。 “尚趣” 是袁宏道漫游吴越时从自然山水中获致的生命体验, “重学” 是其任职北京 时从宋人别集和禅学实践中生成的诗学经验。 把尚趣与重学的倾向统一起来, 赋予性灵主体以崭新意义, 这 是公安派对性灵诗学的重要拓展, 也展现了此期诗学演进的深层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