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陆游一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绍兴二十三年应举再次失利。失利的原因,陆游"诗题"语焉不详,《宋史》本身与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多有矛盾之处,后世著述纷纭其说。综合分析相关资料,陆游当年赴锁厅试,因与秦桧之孙同场竞技,被置末位;礼部试更由于秦桧党徒的周密安排,未入考官的法眼。  相似文献   

2.
读过李汉超老师的《陆游<钗头凤>若干问题质疑》(见辽宁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一文,颇受启发.尤其是对该词的精当的艺术分析,使我获益非浅.但是,李老师该文提出的两个主要问题,即:陆游前妻唐琬并不是陆游的表妹;这首词的主题并不是向宗法制度提出抗议.对于这两个观点,我均持不同意见,限于篇幅,现仅就该词的本事——陆游和唐琬是否姑表亲问题,提出个人粗浅的看法,班门弄斧,以就教于李老师及其他读者. 陆游前妻唐琬是陆母唐夫人的侄女,也  相似文献   

3.
南宋时期的社会时势使陆游成为屈原的异代知音,陆游对屈原爱国主义思想及爱国者人格的继承是十分具体而深刻的。陆游和屈原,两人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完全一致,有着承传关系;屈原有“美政”理想,陆游也根据当时社会时势提出“美政”理想,其中的很多思想、精神一脉传承;陆游为实现恢复中原、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抱负,如同屈原一样也作了终生的不懈追求,表现出一个爱国主义者的高尚人格。陆游将我国爱国主义传统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4.
伍联群 《南都学坛》2007,27(6):67-70
一般认为陆游入蜀是为了实现其报国的理想,但他实际上是为求官和逐禄而来到夔州。他任职夔州通判,地位并不低微,生活也无忧虑,但却时刻充满忧愁苦闷的情绪。夔州时期的陆游也并非是慷慨激昂的志士形象。观照陆游在夔州的整个时期,他始终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夔州恶劣的地理环境给陆游带来身体上的痛苦;二是夔州落后的人文环境给陆游带来精神上的哀愁;三是政治上的斗争给陆游带来的压抑和伤感。  相似文献   

5.
从现有的研究看,宋代语音资料在浊上变去问题上呈现出三种面貌:全浊上尚未变去(如《集韵》、《四声等子》);正在变去(如《九经直音》,见竺家宁1980;陆游古体诗韵,见冯志白1994);已经变去(如邵雍《声音倡和图》,见周祖谟1942;《卢宗迈切韵法》,...  相似文献   

6.
在绍兴沈园陆游纪念室内,有一副楹联光彩耀眼,令人瞩目: 禹迹问遗踪,犹传临水惊鸿句; 燕然寻梦路,未死冰河铁马心。这是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1964年9月为绍兴文管处结撰的。清秀圆润的行草,倾注了夏先生即瞿禅师对陆游的一片深情。上联立足沈园(陆游有《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诗),寄  相似文献   

7.
放翁词作涉及三国事者,凡有6篇,虽数量不多,但还是值得注意的.然而,遗憾的是,陆游所填的6篇涉及三国事的词作,多为用典而已.而其[水调歌头]<多景楼>一篇,也是在宴游时,即情即景而作.不过,陆游见存的130馀篇词作中,大部分作品还是精心结撰的.即如这6篇涉及三国事的作品,无论写景状物、吊古抒情,其作品中流露的情感,仍然不乏激荡昂扬之气.  相似文献   

8.
陆游故居考     
陆游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几百年来,人们对他作了不少研究和探索。解放后,除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外,还出有朱东润的《陆游传》、《陆游研究》;齐治平的《陆游传论》;欧小牧的《爱国诗人陆游》等著作。这些专著均对陆游的生平经历、思想发展过程和所走过的创作道路,作了一些比较详细的介绍。但是,对陆游的故居,除了人们熟知的鉴湖三山外,一直没有人能明确地指出其所在。众所周知,陆游一生大部分时间在绍兴度过,而其中又有极大部分时间住在老家。直到宋乾道三年,他才开始在绍兴鉴湖三山修建房屋(此时陆游已四十三岁)。那么他在这以前究竟住在哪里,对这个问题,很有弄清楚的必要。本文试就此作一些探索。陆游是绍兴人,这无庸置疑。但几乎所有研究陆游的人都依照陆游自己的说法,把他说  相似文献   

9.
宋代著名大诗人陆游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故乡山阴度过的,他的大部分诗歌也是在山阴创作的,这些诗歌带有浓郁的乡土风情。本文具体分析了陆游诗歌创作中这一前人较少注意的方面。作者认为,陆游对故乡山水无比热爱,对父老乡亲有着深厚的感情,家乡的田园生活,是陆游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以饱蘸情感的笔触详尽地描绘家乡地理和人物风俗之美,尽情抒发对家乡的无比热爱,是陆游晚年诗歌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0.
关于《钗头凤》的纠纷聚讼,近年来有一些分歧,经考辨,本人认为陆游前室唐琬应为北宋名臣唐介曾孙女,其父为唐意而非唐闳,籍贯江陵而非山阴;陆、唐婚变原因为陆游进士被黜,陆母迁怒于唐琬而非婆媳不和。《钗头凤》非为陆游蜀中冶游之作,应是绍兴辛未岁三月与唐琬沈园重逢后之题壁词。  相似文献   

11.
周邦彦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杭州)人。北宋著名词人。生于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卒于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享年六十六岁。有《清真集》传世。《宋史》卷444,《东都事略》卷116,《咸淳临安志·人物》有他的传记。 一、家世和青少年时期 邦彦父、祖以上事迹无可考。他的叔父周邠字开祖,嘉祐八年进士。熙宁间,苏轼为杭州通判,多与唱酬,《东坡集》中所谓“周长官”者即其人。邠元祐初知管城县,后知吉州,累官至朝请大夫、上轻车都尉。元符末上书入邪等。事迹见《咸淳临安志·人物》。据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以下简称《遗事》)所考,《茅山志》所载周邦彦佚诗《芝术歌》中“庐陵太守蕴仙风”句所谓“庐陵太守”就是指周邠,因为周邠尝知吉州。周邠之孙周莘字  相似文献   

12.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那洋溢着爱国热情的万首诗篇在中国诗史上闪耀着绚烂的光辉,被人称为“南宋风骚”。 陆游是一位诗家宗匠,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大师。可惜他的书作早已散佚,我们今天只能见到三希堂法帖中王某帖的跋语以及他所书写的几首诗了。但自宋至清却有不少人见过他的真迹。陆游的远孙溥洽在《放翁诗卷跋》中写道:“吾祖放翁老人,以诗文名于宋,虽不以书显,观其手泽,跌宕苍古,无一不合古人法”。陈鹄客居会稽游许氏园时,曾“见壁间有陆放翁题词……书于沈氏园”(《替旧续闻》)。黄漳“少时得放翁墨刻,有所谓《草书歌》者,见其字画奇妙”(《书陆放翁先生诗卷后》)。王士祯也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宋诗选注》《管锥编》中,有很多对陆游诗歌的成就、风格以及优劣之处的精到的评价和论述,这些评价论述对学术界更加深入全面研究陆游有很多启示;钱先生在研究陆游以及其他众多诗人时,采用的都是实证的方法与比较的方法,这些方法并不新异,但却得出了令人信服、出人意料的论点;钱先生在研究诗人时,时刻关注的是诗人的“作品”,是作品的“文学性”,这是以文学为本位的研究,为真正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范例。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陆游诗歌研究,其成绩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即:陆游诗歌材料的整理与选译、陆游的生平与思想研究、陆游诗歌内容与艺术特征的多角度探析以及陆游诗论研究。日本学者的陆游诗歌研究对于我国古典诗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启迪意义,为我们审视、反省自身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观念也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相似文献   

15.
用电子计算机编制古籍索引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但见酥发覆面垂髿髿”是谁的诗句?从一些辞典、类书中或许能查到作者是陆游。若想进而证实并且查明出自何篇,恐非易事。假如您的论文需要以此诗句论证某个论点,那么,论文的严谨性要求您信而有征;假如您校勘或者注释的古籍引经据典,本着  相似文献   

16.
在许多地方,书院曾是儒学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十至十四世纪吉州地方文化与道学教育相互作用。吉州的历史开始于七至八世纪。那时,吉州大姓开始搬迁到这一区域。搬迁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受佛教或道教的影响。当时民间宗教是相当现实的。效忠是宗教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意识。功利精神或某种现实态度渗透到了当地的世界观和生活哲学。当地人对法律程序的熟悉程度和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争端之快是出了名的。这也许能部分解释那一时期的相对和平。朱熹去世时,儒学已开始渗透到宗教。那时已有十三家书院,书院的高效率使用在传播儒家思想方面起到了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陆游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更是为国伤断肠的爱国志士。然而在历代对其生平事迹的研究过程中,就其"晚节"问题引发颇多异议。这些异议产生于具有不同视域研究者的交流与对话中,不同视域相互间的碰撞与融合,可以为我们进一步理解陆游"晚节"问题提供更高更丰富的新视域,也为陆游整体研究开拓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8.
陆游中年曾到巴蜀地区做官,蜀中九年是陆游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期。陆游在任上政简刑省,为官宽厚,做出了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工程、改善交通事业、关注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等政绩,深得人民喜爱。其在军中做出了巡边侦察、阅兵等业绩,为抗金做了不少准备。  相似文献   

19.
南宋诗人陆游既擅长诗文 ,又精于医道 ,他不仅熟悉各种药的性能 ,辛勤地种药、采药 ,还热心地为乡邻施医送药。他也从治病用药中总结出治国的道理 ,认为治理国家应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不生事扰民 ,百姓若能安居乐业 ,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从这些也可看出他的一片忧国爱民之心  相似文献   

20.
赵藩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云南白族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学者和诗词楹联家。其诗词创作在数量上直逼陆游 ,风格以“筋骨思理见胜” ,内容现实性强 ,感情真挚。其论诗诗 6 0首被称为缩略的云南诗史。其楹联创作分政论性、官箴性、闲适性 3类 5 0 0多副 ,也为世所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