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庐山道上,一路重峦叠嶂,鸟声啁啾,古松遒劲,银泉叮冬,终于在“五老峰”麓的幽深处,探寻到了“海内书院第一”的白鹿洞书院。从山巅眺望,书院四周群山合抱,浓荫蔽天,俯视宛若一洞,因此得名。“洞”前何冠以“白鹿”二字呢?原来,唐代洛阳人李渤曾在此隐居读书,他养白鹿一只,伴他苦读,人称“白鹿先生”。相传,  相似文献   

2.
白鹿洞书院     
彭代国 《社区》2012,(20):30-31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山谷中。此处原为唐朝人李渤、李涉兄弟的隐居处,李渤曾养一白鹿自随。人称白鹿先生。以后李渤为江州刺史,在隐居旧址创建台榭,号为白鹿洞。至南唐时这里建为“庐山国学”.北宋初扩为书院。与嵩阳、石鼓、岳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1179年,朱熹为南康知军时.曾在此主持教务和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书院于是声名大振。以后,陆象山、王阳明等人都曾在此讲学。  相似文献   

3.
正游罢庐山,返回南昌途中,特意经星子县在五老峰南麓石屏峰下一停,古时我国四大书院之首、盛名远扬的"白鹿洞书院"就在这里。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洛阳人李渤、李涉兄弟在此隐居读书,闲养白鹿,自娱自乐,人称白鹿先生,又引流植花,建造台榭,成了没有"洞"的"白鹿洞"。南唐昇元四年(940年),李氏朝廷在白鹿洞建立学馆,即"庐山国学",又称"白  相似文献   

4.
白鹿洞书院始于北宋初年,长期以来被人们称之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或“北宋四大书院”之一。正如毛德琦的《白鹿书院志》所说:白鹿洞于“宋初置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并名天下。”但北宋白鹿洞书院的真实规模如何,很值得作一翻考察。本文拟就其学徒人数、办学时间作一些探讨。白鹿洞:书院在北宋时期的学徒人数,历来说法不一。王应麟在《玉海》中引周述言,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白鹿洞学徒数千百人”。《文献通考·学校考》也说:白鹿洞书院“学徒数千百人”。解放前出版的一些教育史书籍,大多因循这种说法。近来出版的《中国古代教育史》和《中国文学史》更直截了当地讲:宋初白鹿洞书院有学徒“数千人”。可是据《文献通考·职官考》、《同治南康府志》、《同治星子县志》、毛德琦《白鹿书院志》、  相似文献   

5.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教育实践和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知南康军,兴复白鹿洞书院,自兼洞主,手订学规,也称“白鹿洞书院教条”或“白鹿洞书院揭示”,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6.
南宋时期,朱熹通过地方调研、筹备藏书、聘任洞主、制订学规等一系列举措,复兴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文化由此光大,并走出国门、流传海外。朱熹在复兴白鹿洞书院的过程中作出的系列努力,对现代师范生教育而言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从书院精神的发轫过程来看,白鹿洞书院坚守“以文化人”的教学路径,强调“为己之学”的教育追求,推崇“自由交流”的求索叩问,强调“教师引领”的儒家传承。通过白鹿洞书院文化赋活现代师范生培养过程,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师范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范教育资源多元领域的融合,在遵循国情社情的基础上,培育更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求的优质师范生。  相似文献   

7.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下,早在宋代,它与嵩阳、岳麓、睢阳并称四大书院。南宋淳熙年间(1179~1182年),还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白鹿洞”在唐贞元年间(785~804年)是李渤、李涉兄弟隐居读书的地方。南唐升元中  相似文献   

8.
长沙的岳麓、金华的丽泽、庐山的白鹿洞、贵溪的象山均为南宋著名的书院,四者之中江西有其二。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书院,而象山书院则是弘扬陆学的书院。虽经元明清诸代,白鹿洞书院一直办在庐山南麓,而象山书院则因种种原因,迁建多处,现将一般概况分述如下。一、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山象山精舍象山书院的前身叫象山精会,而其共创者则是南宋著名教育家陆九渊及其门徒彭世昌①。原址在今江西贵溪上清镇东南的应天山。宋淳熙十四年(1187),陆九渊门人彭世昌,来贵溪寻访张伯强和张行已等老朋友。“日登山游览,见“陵…  相似文献   

9.
《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及《新纂白鹿洞书院志》等收集了大量的白鹿洞书院史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辑佚,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本文就明代部分进行补遗,补充并考证了明代丁炼等人在白鹿洞书院活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白鹿洞书院揭示》问世以来,在东亚社会的教育与理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现有研究多集中在《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域外流传与影响,对于此作在本土的传播情况尚付阙如。《白鹿洞书院揭示》的传播主体为官学和私学,传播方式主要有讲学、刻石、刊刻等。透过《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流传,可见理学与教育的互动关系,对于认识理学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各层面提供了一个具体而微的案例。  相似文献   

11.
历来认为白鹿洞得名是因为其创始人李渤蓄养一白鹿,人称白鹿先生,而白鹿洞的地形四面环山,回合似洞,故名白鹿洞.在道教系统中,白鹿常与神仙相伴,多为神仙坐骑,而"洞"则指神仙真人居住之所,李渤是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曾撰<真系>一书,为道教上清系排列谱系,自拟为第十四代传人.所以,李渤取名"白鹿洞"完全是出于其个人的道教信仰.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五大书院对后世影响深远,即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泰山书院、紫阳书院、安定书院,其中建立在浙江湖州的安定书院和它的创始人胡瑗,由于其独特的教学而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胡瑗主持的湖州州学也被称为“湖学”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3.
朱熹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之一,是“三代后的孔子”,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文化伟人。淳熙六年至八年,他知南康军,兴复白鹿洞书院,手订学规,亲自讲学,以为理学基地,培养理学骨干,系统地传播理学思想,不仅使白鹿洞书院名声大振,成为中国书院的范本,而且远播海外,特别对朝鲜、日本的影响,尤为深远。  相似文献   

14.
史称白鹿洞书院元代尤盛。但由于史料缺乏,书院这段历史多不可见。本文根据散见于各种典籍的资料,对元朝的白鹿洞书院作一简单的描述。  相似文献   

15.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对后世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当代课程改革中,从教育理念、教学范式到学习方法,都能够从白鹿洞书院教育中的到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台湾书院的儒学精神承继自鳌峰书院,也与来台担任地方官的朱子学者密切相关,通过对台湾书院学规文献及各府县通志、人物传记的综合归纳探讨,可追溯儒学从闽地到台湾的重要轨迹。来台地方官宣扬朱子《白鹿洞学规》笃行精神,诠释读书人之应守与应为,期待学子提高道德标准,注重实践,期以改变此移民岛屿民风;而台湾书院士人在获取功名后,身体力行地将朱子学精神发挥于内忧外患的社会,在经世致用中表达了对《白鹿洞学规》精神的诠释。  相似文献   

17.
芥子纳须弥     
“海内书院第一”的白鹿书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唐朝的李渤兄弟曾隐居于此读书。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吃先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刺史,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尔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失这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是在骗人吧?”  相似文献   

18.
2007年8月13日至8月17日,由九江学院主办,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学报编辑部及九江学院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所承办的第三届陶渊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九江庐山白鹿洞书院顺利召开.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 年)是一个儒学日本化的全盛时期,也是一个教育勃兴的时期。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通过多种途径传到了日本。藤树书院是日本最早的书院,其学规几乎全盘照录揭示。以山崎斋著《白鹿洞书院揭示集注》及《白鹿洞书院集注序》为契机,儒学者开启研究和传播《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潮流,一直持续到明治维新。考察当时的儒学者们如何理解与接受这篇学规,不仅有助于了解它给江户时代学校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同时也给研究同时期日本接受与发展朱子学等儒家思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白鹿洞书院在中国思想史与中国教育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曾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积极作用,其学术精神、教育风气及思想精髓至今仍然不失其重要意义。具有天时、地利、人和条件的九江学院,理应传承与弘扬千年书院文明,厚实与凝聚新型大学精神,把白鹿洞书院构建成全国乃至世界级文化交流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