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秘明杰 《东南学术》2004,(5):139-140
"从广义上讲,调整论是关于法律既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又调整人与物(包括环境、自然资源和大自然)的关系的各种观点的总称."①就此,有些学者主张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既包括与环境有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又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笔者对此学术主张存有疑虑.  相似文献   

2.
涉外民事法律关系调整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是采用冲突法规范选择准据法的间接调整方法;其二是运用实体法规范直接确定国际民事关系中各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冲突法规范调整方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着机械、僵化的一面;而实体法规范虽然被认为是调整涉外民事关系的最佳选择,但在目前,其调整的范围和作用仍然有限。因此,有必要继续重视和加强对冲突法规范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党的中央工作会议在全面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决定从今年起,对国民经济实行进一步的认真的调整,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国民经济要以调整为中心。这是三中全会实事求是、纠正左倾错误的指导思想的进一步贯彻,是三中全会制订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继续和发展,是完全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实际的英明决策。但是,有的同志却因此而产生了疑虑和耽心:怀疑这两年进行的体制改革是不是搞错了?耽心今后是不是再不搞改革了?我们认为,这种怀疑和耽心是不必要的。 本来,调整与改革,都是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重要内容,是保证现代化经济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重大措施,总的精神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在具  相似文献   

4.
三中全会以来,一股锐不可挡的改革潮流在各行各业中逐步兴起,形势喜人又逼人。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种种思想障碍。例如:有些同志思想不解放,习惯于按老规矩办事,因而不愿改革;有些同志则用平均主义的思想理解社会主义,害怕改革会引起贫富分化,因而不敢改革;还有一些同志求稳怕乱,一股劲地叫喊条件不成熟,主张慢慢改革;有的甚至从既得利益出发反对和压制改革。这些思想的存在,说明一些同志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质缺乏深刻的认识,也说明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宣传教育。本文试图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说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改革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正有一句话:"如果你不能接受我最坏的一面,那么你也不配拥有我最好的一面"。可是很多人在面对另一半的缺点或错误时,几乎是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不过也有些人觉得人无完人,而且爱情本来就是柴米油盐和鸡毛蒜皮,有些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于是不管面对什么问题,都对另一半极尽宽容。那么在面对另一半的缺点或错误时,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有些极端,前者属于过度计较,后者属于过度宽容。从心理学  相似文献   

6.
<正> 谈起错误,人们往往对它的危害性、破坏性、坏的一面,易于理解,而对错误可以从反面教育我们、变坏事为好事、对认识的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不大容易理解。其实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成绩有两重性,错误也有两重性,成绩能够鼓励人,同时会使人骄傲;错误使人倒霉,使人着急,是个敌人,同时也是我们很好的教员。”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15页)毛泽东  相似文献   

7.
犯错误以后     
对待犯错误这件事,像对待其他事物一样,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一个同志犯了错误,当然应当肯定这是坏事;但又应当看到这是不奇怪的。对我们来说,有些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有些错误又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就像房子里有了灰尘,脸上脏了一样,需要天天打扫,天天洗脸。我们或因剥削阶级思想影响以及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作怪,或因主观思想不符合客观实际,总之一句话,由于对毛主席著作学得不够,没有全照毛主席的指示办  相似文献   

8.
<正> 在人道主义问题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是“两种对立的思想体系”,两者的关系“相隔天壤”。这种观点很值得进一步商讨。什么是人道主义?这是一个需要明确的基本概念。有些同志追溯拉丁语源,用人文、人本位、人权等多种涵义来说明人道主义。这是从欧洲文化发展的历史来说明的,并不错误。但把人道主义理解得太狭窄,认为人道主义只有欧洲才有,并只属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就不符合历史事实了。有的同志提出,人道主义“就是主张要把人当作人来看待”,言简意赅,可以说明人道  相似文献   

9.
实事求是,已经成为新的时代精神。然而,要真正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不是那么容易。这是为什么呢?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就是因为有些同志存在着忽视辩证思维的倾向。这是当前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障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毛泽东同志曾经明确指出:“中国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同志所以犯错误,就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方法是主观的、片面的和表面的”。这就是说,片面地和表面地看事物的方法是导致主观主义错误的根源之一。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观性。因为,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如果不如实地反映这些情况,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不去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不去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这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10.
当前,农村改革已转入一个新的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如何全面发展商品生产,推动“两个转化”,实现农业翻番,加快农民致富,以进一步开拓农村大好形势。要实现这一任务,除了要继续清除“左”的错误影响外,还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对原有的生产结构进行调整、改革,从本地实际出发,建立多产业、多层次的农村产业结构,以促进农村经济更快地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  相似文献   

11.
两年多来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然而在某些方面、某些时候却出现进一步又退一步的情况,目前又面临“连环套”而难以采取大的动作。其原因是,当初我们看到了改革将推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一面,却没有注意到改革本身又要受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另一方面,对改革的难度和长期性估计不太够,因此改革的总体思路就不甚清晰,有些近期方案带有理想化色彩和超前性而难以推行。  相似文献   

12.
我国财政研究上有赤字财政方面的理论,具体的理论表现形式有积极平衡理论、缺口平衡理论、赤字适度论和周期平衡论等。西方经济学在这方面也有凯恩斯的补偿性财政理论。两种理论有其相似的一面,如都主张实行不平衡的财政预算,使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搞扩张性财政政策,有些同志夸大两种理论的相似之处,并认为赤字无害论是西方凯恩斯主义补  相似文献   

13.
一、改革开放与第一生产力解放、发展关系问题的提出 正当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出现新的转机的重要时刻,邓小平同志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见解。深入学习、全面研究一下小平同志近十余年的一系列讲演、论述,我们就会发现,其精髓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二是,社会主义社会要不断改革的思想;三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有解放生产力的任务;四是,社会主义社会通过改革和建设解放、发展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上,小平同志对唯物史观的理解、阐发、坚持和发展,是科学的、革命的、彻底的、完整的,而不是空想的、保守的、庸俗的、片面的。因为,这种历史观,不仅坚持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进一步克服“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所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纠正对过去比例失调的情况认识不够而造成的失误,党中央决定采取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这是我国经济工作遵循实事求是原则、走向健康发展的转折点。两年来,我省同全国一样,国民经济在调整中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政策的调整,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社员和干部的积极性,农业内部结构渐趋合理,农村经济日益活跃;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商部门开始了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实行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轻、重关系的调整初见成效;工农业生产稳步增长,流通环节逐步改善,城乡市场欣欣向荣;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和多数职工工资的增加,以及奖励制度的实行,使我省城乡绝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这些事实充分证明,我省的经济形势同全国一样是很好的,我们党对经济工作实行调整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在讨论“两个文明”的关系时,少数同志有这样一种观点: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在我国物质文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谈不上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多数同志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我们基本倾向于后一种观点但又不完全同意。我们认为,既不能笼统地说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又不能笼统地说精神文明不受物质文明的制约。我们主张实事求是地分析精神文明的内部结构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地认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 这里谈到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指的是现今流行的一套成体系的理论,是就整体性而言的。我们一般教科书把这种理论视为哲学的组成部分。但是,社会学家却把这一套理论视为社会学的组成部分。问题仅仅到此为止吗?确实存在着到此为止的观点,苏联学者Ⅱ·M·乌格里诺维奇的话是相当典型的,“有些同志想从历史唯物主义中寻找哲学和社会学两个部分、两个‘半拉’,这种立场是错误的……历史唯物主义同时既是哲学科学又  相似文献   

17.
经济利益,是生产关系的一部分。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本文所讲的经济利益关系,着重指分配关系,它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如何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当前需要研究、探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就此谈谈我们的粗浅见解。 一、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主要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重点进行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其中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人们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党中央和国务院就提出了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和提高的方针。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全国的经济形势已有明显好转。但是,由于有些人对于调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这个方针的贯彻不够得力,如基本建设战线上面压缩,下面扩大,可以削减的某些开支没有完全削减,以致前两年财政赤字很大,货币发行量过多,某些物价上涨,潜伏着一种不可忽视的危险。去年十二月,中央工作会议确定了政治上进一步安定团结,经济上进一步调整的方针,是非常正确、非常及时的。现就调整和改革中的几个问题,作一概括性的论述。本文只是理论上的探索,有些观点还是很不成熟的。刍荛之言,略贡一得而已。  相似文献   

19.
人才成长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抛开客观因素,片面地谈主观因素是不行的。然而,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方面。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在客观因素相对不变和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一些人成才了,一些人失败了;更有甚者,有些人在客观因素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却碌碌无为,而有些人在客观因素十分不利的情况下,竟硕果累累。为什么?因为客观因素只是为成才提供了  相似文献   

20.
论“两个离不开”的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个离不开”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科学而又简明的概括,同时也是对历史上我国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关系科学而又简明的概括。从内涵上讲,“两个离不开”主要是指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有些人对此不甚理解,提出了异议。比如,有的同志认为,我国有56个兄弟民族,只讲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不能全面概括我国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如,还有人甚至说“两个离不开”这个判断,是大民族主义思想的反映。对这类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一些探讨,对明辨是非,坚持和发展“两个离不开”思想及其实践,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