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我国刑事诉讼改革的进程中,证人出庭问题始终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它对我国庭审方式的改革和一系列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当前我国对证人出庭问题的研究明显存在偏差,没有区分不出庭证人的具体情况,忽视证人不出庭价值的研究和证人不出庭制度的完善。本文没有具体论述证人不出庭的制度,只是引出问题解决的思路,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欧洲人权法院相关判例对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的案件范围、出庭的作证方式以及出庭的保障措施作出了比较详尽的规定。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了强制关键证人出庭制度,但实践中一直存在的关键证人出庭率低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由于立法将决定关键证人出庭与否的裁量权赋予了法院。而透过欧洲人权法院的判例,发现立法真正的问题在于对质权的缺失、审前证言笔录适用情形不明确、匿名作证方式不完善及强制关键证人出庭的配套措施不足。  相似文献   

3.
审判中心主义强调对案件事实的查明和证据的质证都应在法庭上进行。证人作为案件的亲身感知者,是否出庭是审判能否成为中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的比例一直很低,究其原因,有立法方面的,但更多的是长期以来对于证人作证存在的误区。要解决证人出庭作证问题,需要明确证人出庭的实质是为了质证,从立法上对应当出庭的关键证人进行界定,规范证人出庭后的证言内容,对强制出庭后仍不提供证言的证人设置留滞期限,完善证人保护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4.
证人隐蔽出庭制度由于不暴露证人真实身份,可以有效地化解证人的安全性顾虑而提高证人的出庭率,从而有助于审判的公正进行。同时,证人隐蔽出庭制度较之于传统的证人保护制度而言具有更好的效果和更低的成本,从而实现一种安全基础之上的作证效率与审判公正。  相似文献   

5.
证人出庭作证对当事人(特别是被告人)权益的保护、增强诉讼活动的透明度、保障司法公正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如果证人不出庭,特别是重要、关键证人不出庭作证,这将直接影响到刑事案件的庭审质量和审判结果。但是,目前的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难已成为严重困扰我国刑事审判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界定证人的范围,剖析证人不出庭的原因及危害,以期构建一种更加完美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深刻分析我国刑事庭审中证人不出庭的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在此制度上的良好设置,为完善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7.
试论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保障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率低一直是困扰我国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一个症结。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当事人主义审判模式的采用对建立证人出庭保障制度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和现实的需求。本文认为,证人出庭保障制度应从证人的的权利、义务两方面着手,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建立完善的证人出庭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改革遇到的一大难题即是证人出庭问题。据调查,我国刑事案件庭审时证人到庭率为5%~7%,有些地方甚至只有2%。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刑事审判的质量,也不利于打击刑事犯罪。研究和思考证人出庭问题,探讨我国刑事证人出庭制度,健全完善的途径,有利于刑事诉讼方式的改革,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9.
刑事诉讼证人出庭问题是我国新的庭审制度改革后,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它严重地影响了庭审改革的成效,许多学者为解决这一问题都提出了许多建议,但由于我国缺少有效的案件分流措施,开庭率过高;同时司法财政体制的地方化,无法为证人权利保障提供足够的经费,使这些改革措施难以实现。只有完善案件分流措施,为证人提供足够的经费才能最终解决证人出庭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刑事案件的审判中,长期阻碍案件审理的问题是证人出庭难、出庭率低。在庭审实质化的改革语境中,证人出庭是其核心要领所在。本文首先分析了证人出庭具有查清案件事实、保障诉讼主体权利、符合改革需要的功效。其次,分别从立法、司法、证人自身三个方面论证证人出庭率低的"病因"所在。最后,在三方面问题的导向下,针对性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