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赵春霞  许宁 《四川省情》2005,(11):36-37
成都市城乡人口就业态势分析劳动力供需矛盾加剧劳动力供给总量持续上升。截止到2004年末,成都人口总量已达到1059.7万人,并且,从成都市人口发展趋势来看,在近20年时间之内,人口总量还会继续增加。而人口总量的上升,必然会导致劳动力供给量的上升,预计到2010年,全市适龄劳动力的比重会逐步增加,15~60岁的人口将增加到780万人,年均增加劳动力达10万人以上。就业需求能力呈下降趋势。“八五”期间,全市就业弹性系数下降为0.08,而“九五”时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已经呈负相关关系,就业总量呈现下降趋势。截止到2004年,全市共有从业人员579.3万…  相似文献   

2.
一、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一)劳动力供给形势更加严峻,失业人数继续攀升 1.新增劳动力保持较高增长势头.湖北是拥有近6千万人口的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由于第三次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逐步进入劳动年龄,劳动力资源再次进入增长高峰期.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初步推算,"十五"期间,湖北省劳动适龄人口(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将以年均73万人的速度递增,2005年将增加到4180万人.目前,湖北省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率为80%,按此计算,近几年,全省每年都有50多万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  相似文献   

3.
税收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作为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手段对促进就业起着积极的作用。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是宏观就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讨税收和就业的关系,是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以支持宏观就业政策顺利实施、促进两者互相协调的重要前提,也是扩大就业的逻辑起点。一、我国失业问题现状(一)我国失业问题的基本状况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增长使得劳动年龄人口处于上升趋势,劳动力供给量过大,且长期持续快速增长,导致失业人口逐步增长(见下表)。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失业预警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广州失业预警监测系统指标体系 1.先行指标: (1)劳动力供给先行指标:①城镇劳动适龄人口增长率。当该指标大于城镇从业人口增长率时,说明就业压力大,失业人数将增加;反之。说明就业压力小,失业人数将减少。②人口自然增长率。 (2)劳动力需求先行指标:③就业的投资弹性=投资的增长率/就业量的增长率。投资的增加能创造已定的就业机会,当该指标大于1,表示就业弹性大,可以新增就业人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同时也是第一劳动力大国。低劳动力成本的“中国制造”走向全球,成为一张世界级的中国名片。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近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恰好造成了目前适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老少抚养负担较轻的“人口红利”时期,造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所谓“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6.
傅少云 《浙江统计》2007,(11):53-54
近年来,台州市经济总量快速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但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呈现不同步的现象,劳动力资源过剩、就业不充分等问题比较突出,成为阻碍经济增长、影响社会稳定、制约城镇居民收入增加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女性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研究女性就业问题、反映女性就业现状、提出女性就业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浙江女性就业状况“五普”资料显示,浙江女性劳动适龄人口为1632.26万人(本文以国际通用标准15-64岁为劳动适龄人口),占女性总人口的73.03%,比“四普”时增加了234.70万人,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呈增长趋势,年龄结构趋向老化。女性就业呈如下态势:1.女性从业人员不断增长,但速度有所减缓。浙江从业人员总数为2665.21万人,其中女性从业人员总数为1128.55万人,比“四普”增加107.08万人;…  相似文献   

8.
邬雪芬 《统计研究》2007,24(11):88-90
一、引言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比较充分就业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制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大目标之一。“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陡增,劳动力资源增量攀高。据预测,2006年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资源增量约在1700万人左右,到2007年下降到约1400万人,2008年以后大幅度下降到1000万人以下。预计“十一五”期间劳动力供给增量分别为1003万、827万、558万、462万和358万。由此可见,“十一五”期间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压力相当大。就浙江的情况看,快速发展的浙江经济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一个缩影。作…  相似文献   

9.
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下的变化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及构成是影响劳动供给的最基本因素。浙江作为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由于长期处于低生育人口转变阶段,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发生迅速且根本性的变化。伴随着人口转型的不断演进,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然结束;年轻劳动力不断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枯竭、高素质劳动力与产业发展匹配度低等结构性问题逐一浮现。对此,本文提出以人口质量替代数量,提升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推进农业信息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大成人继续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等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确立,市场对社会资源的配置逐渐起基础性作用,劳动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必然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和调节,优胜劣汰也必然反映到就业领域。下岗失业人员的存在也必然成为现实:一是作为就业主渠道的国有企业由于多方面原因普遍存在着人浮于事,形成大量的公开性和隐性失业;二是农村大量过剩劳动力亟需寻找更为广阔的就业rl路;三是今后几年新增劳动力人数以每年大约1500万人的高速递增,而国有、集体和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相对减弱。可见,下岗失业人员的存在不仅仅是目前…  相似文献   

11.
谢锐等 《统计研究》2020,37(1):88-98
本文在现有的三区域产出溢出反馈模型基础上构建出衡量中美经济增加值和就业联系的测度方式,全面透视了中美两国的增加值和就业依存关系。结果发现:①通过全球价值链分工网络,中国最终需求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美国最终需求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则在近期存在下降趋势。同时,中国的最终需求为美国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而美国最终需求对中国的就业影响在近期处于下降阶段。②就双边贸易而言,中美贸易对两国的增加值和就业贡献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具体到产业渠道上,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主要影响中国的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纺织服装以及皮革制品,批发贸易(汽车和摩托车除外)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中国从美国的进口主要影响美国的法律、会计、总部及管理咨询,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作物和畜牧业,行政和辅助服务活动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增加值贸易视角出发,通过构建2012年和2015年中国区域-世界投入产出嵌套表,结合增加值贸易的就业投入系数,测算并比较分析了区域增加值贸易带动的就业创造、就业溢出和就业反馈效应。结果显示:考察期内中国区域增加值带动的就业效应主要源于国内贸易,且从发展趋势来看,对国内贸易带动就业的依赖程度在进一步上升;中国区域增加值贸易带动的就业效应多表现为就业创造>就业溢出>就业反馈,其中直接带动的就业创造效应开始减弱,间接带动的溢出及反馈效应成为区域就业增长的主要来源。因此,我国应进一步整合优化以内需为基础的国内价值链作为就业"稳定器",稳步推进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对接作为全球化条件下实现产业升级和促就业的"助力器"。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有的行业层面就业统计数据不甚充分,且在统计对象、核算方法和行业分类等方面缺乏统一性,导致我国各年份行业层面就业数据可比性较差。为准确核算一套可比的行业层面就业数据,本文厘清就业数据的不同核算口径,提供不同口径转换统一的方法,基于最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17)》标准,测算 1990—2018年97个行业大类就业数据,并证实测算结果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测算行业层面劳动生产率,进行行业分布和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结果显示,本文核算出1990—2018年97个行业大类的行业层面就业数据,通过与不同研究和普查年份数据的多元结果比较发现,本文测算结果可靠性高;大部分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速为正,金融业的劳动生产率最高,农、林、牧、渔业最低;我国高端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与美国和欧盟仍有一定差距,各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与美国相比均较低;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我国应对疫情、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国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经营逐步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化,FDI的就业创造效应受到质疑,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也不尽一致.本文选取了1998-2010年中国引进外商投资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VAR方法就FDI对中国劳动就业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FDI在短期内对中国的劳动就业具有负向直接效应,但是能够通过拉动国内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进而间接地推动内资企业就业的增加.该结论为中国政府通过继续扩大引进外资来改善中国劳动就业的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韩秀兰 《统计研究》2013,30(5):31-36
 借助社会福利函数对益贫式增长测度的可分解性,结合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提供的家庭就业率、劳动参与率、劳动报酬率、劳动时间等微观数据,追溯居民收入形成的劳动力市场特征要素,将居民收入和各劳动力市场特征的效用性、公平性与增长的损益相结合,应用要素分解模型阐释中国新世纪以来城镇家庭收入增长的益贫性及其形成机制,由此得到更具针对性的收入益贫式增长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使用我国2006-2017年制造业分行业数据,实证研究了工业机器人使用对于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使用对制造业行业存在就业效应,其中对岗位数量有显著的负向冲击,工业机器人保有量每上升1%,就业岗位减少约4.6%;对工资水平的影响整体上不明显。在考虑了劳动力市场的动态调节后,工业机器人使用对就业岗位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并随着“工业4.0”概念的提出有所增强,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则表现出时间异质性。进一步地,本文尝试使用工具变量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结果稳健。最后,文章还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就业效应的行业异质性。本文的发现有助于正确认清“机器换人”对我国制造业就业市场的全面影响,并为引导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确保就业稳定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魏浩  李晓庆 《统计研究》2018,35(1):43-52
基于中国微观工业企业数据,本文统计分析了中国企业参与进口贸易的基本情况,并实证分析了进口投入品对中国企业就业变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与非贸易企业、纯出口企业和纯进口企业相比,有出口行为的进口企业的就业规模最大、就业增长最快、就业创造最多、就业破坏最少,就业增长稳定性也最好;进口强度、进口产品数、来自低收入国家进口、资本品进口、异质产品进口对企业就业有显著正向影响;相对于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对企业就业增长效果更为显著;进口投入品仅对有出口行为的进口企业就业增长影响显著,而对纯进口企业没有显著影响。今后,我国扩大进口贸易的相关政策应该进一步的战略性细化,针对不同类型商品进口、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制定有差异的政策,并高度重视有出口行为的进口企业在就业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非正规经济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波 《统计研究》2021,38(2):87-98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非正规经济在促进我国劳动就业方面的作用不断凸显。本文通过编制2002-2017年包含非正规经济部门的投入产出序列表,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定量测度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居民服务其他服务业等5个行业非正规部门发展对我国劳动就业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研究结果显示:①各行业非正规部门对就业的直接贡献均高于同期同行业的正规部门,而且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非正规部门的就业效应高于以制造业、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非正规部门;②由于制造业和建筑业两个行业非正规部门均存在较强的后向关联效应,因而对就业的间接贡献高于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非正规部门;③各行业非正规部门产出变化对就业的间接贡献主要集中于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在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居民服务其他服务业等行业的表现不容乐观; ④动态来看,样本期内5个行业非正规部门产出变化对就业的直接和间接贡献均呈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19.
全面小康社会与扩大第三产业就业容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美云 《统计研究》2003,20(5):15-6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扩大第三产业就业容量  中共十六大提出 ,要在 2 1世纪的头 2 0年 ,集中力量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业是民生之本 ,尽可能实现充分就业是事关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的关键一环。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就业问题始终是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 ,尤其是在我国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双重转轨时期 ,一大批下岗和失业人员被转移出来 ,再加上数以亿计亟需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每年新增的劳动力 ,总体就业矛盾凸显。据估计[1 ] ,2 0 0 1年我国大概有 2 0 0 0万城镇下岗和失业人员 ,约1 5亿急…  相似文献   

20.
构建普惠性农村金融体系是实现中国农村经济包容增长及建立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鲜有文献分析中国农村金融排除的空间差异及其收敛性的因素。鉴此,采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三种分析方法,使用来自中国2006—2009年1 728个县(市)的数据,以金融排除指数(IFE)为衡量指标,对中国农村金融排除收敛性进行分析,并对影响农村金融排除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条件β收敛的检验。研究表明:中国各个县(市)金融排除总体存在σ收敛并表现出明显的β绝对收敛特征;在控制了地理位置、人均GDP、城镇化比例、受教育水平、城乡收入差距、信息技术、就业率和商业环境后,中国农村地区金融排除表现出条件β收敛;东、中、西三大地区不存在俱乐部收敛,东、西部地区呈现出发散,中部地区表现出收敛。以上结论对中国农村普惠性金融体系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