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行政诉讼第三人是行政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结合行政诉讼本身的特征加以分析,根据诉讼第三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不同地位,将其划分为行政主体型、行政相对人型以及行政第三人型,既保证了法律关系的逻辑连贯性,又便于法官判断,同时也有利于诉讼第三人明确诉讼自身权利,从而更好地完善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2.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是指检察机关对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违法案件,在没有行政相对人或相时人不愿、不敢起诉的情况下,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以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制度。公益诉讼不等于公诉,它既可以由国家授权的检察机关或政府机关代表国家提起公诉,也可以由利害关系人以国家授权机关的名义或个人的名义提起诉讼。在我国,检查机关作为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具有突出优势。  相似文献   

3.
<正>一、引言行政公益诉讼近年为学术界所热切关注。学者们也建言纷纷,大力提倡借鉴海外经验,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这个问题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 主要基于:(1)现代社会越来越依赖于政府来保护公共利益。人们对政府的倚重以及行政权自身不断扩张的特性,导致行政权的不断膨胀。政府失职或滥用权力都会损害公共利益。比如:有不服  相似文献   

4.
新《民事诉讼法》确立了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本文着重对民事公益诉讼的几个基础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支撑。包括利益与诉讼、公共利益与公益诉讼、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概念特征三部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各界对检察机关介入行政诉讼,加强对行政诉讼的检察监督的呼声越来越高.在确立并完善该项制度的过程中,首先应时其的法律界定、法理解说、方式限定等基础性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辨识.此外,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作为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重要方式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6.
在现行的诉讼制度下我国环境司法面临诸多障碍:以实体权利的存在为要件的起诉标准使环境司法范围受限;以权利本位观为指导的环境诉权使环境司法启动困难;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为审查范围的行政诉讼制度使政府的部分行为游离于环境司法之外;以财产作为唯一对象的保全制度使环境司法缺乏力度。有必要建立符合环境案件特点的专门诉讼制度,克服现行诉讼制度对环境司法形成的障碍,促进环境司法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检察机关有支持起诉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权利,在实践中,各级检察机关也有介入民事公益诉讼的案例,但是其诉讼地住至今在法律上无法明确.目前,公益诉讼主要是环境污染和国有资产流失两大问题,由于传统的诉讼法律上原告必须是"与之有直接利害关系人".公共利益处于无人救济或者是救济不能的尴尬境地,所以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必要性讨论是必要的.本文仅从现实基础、历史基础、理论基础、价值基础、法律现状五个方面对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法律地位作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黄进 《经营管理者》2009,(14):273-273
传统的诉讼法理念要求提起诉讼的主体必须具有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原告资格,而在反不正当竞争法领域常常出现没有具体侵害对象但却对社会公共利益确确实实造成了损害的不法行为。对这类侵害行为,往往因为行政执法的不彻底与具体的请求人投诉无门而被放任自流。因此,我国的反垄断公益诉讼应当赋予私人主体、社会团体以及检查机关等提起诉讼的原告资格,使我国的反垄断公益诉讼制度变得更加完善,以期对竞争法制环境起到积极健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必须要建立纳税人诉讼制度,来保障纳税人的权利,来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人本思想.从纳税人权利保护、规范政府用税行为、完善宪政建设等方面来看,都有建立纳税人诉讼制度的必要性.而构建该制度,应当从主体、诉讼范围、前置程序和配套制度能方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我国法治建设不断得到完善的大背景下,通过公益诉讼的途径来解决公共利益的保护问题成为一种有效的途径。2012年8月底最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第一次增添有关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条款,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本文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对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制度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了我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使环境保护的形势更加严峻。环境公益诉讼是国外普遍应用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在国外已经趋于完善。目前,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范围在我国学界有很大争议,但主要围绕检察机关、公民、环保非政府组织三类是否可以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为题展开。本文结合全国首例环境公益行政诉讼,分析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范围。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有着广泛的争议,但是在关注主体资格扩张的同时,也应考虑采取相关的限制性措施来防止主体利用环境公益诉讼获取不正当利益,从而在维护环境公益的同时保障享有起诉资格的主体能够正确的行使权利。  相似文献   

13.
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传统制度,它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在当事人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就民事权利和义务或诉讼权利和义务问题达成协议,合情、合理、合法地解决民事争议的诉讼活动。调解制度是解决纠纷地一种有效工具,但是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制度。本文从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希望国家的行政诉讼制度能逐步地完善。  相似文献   

14.
随着2012年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中增设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后,涉及“污染环境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违法行为日益得到关注。但是,由于我国法律规范较晚、理论研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民事公益诉讼的时效性尚未完全发挥。本文拟通过对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论依据、现有诉讼模式进行评析并对民事公益诉讼模式适用提出一点设想。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侵权行为不断增多,环境公益诉讼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而我国有关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和实施才刚刚起步,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文就环境公益诉讼的界定、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民事诉讼法明确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规定为民事调解检察监督的标准之一,然而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本文在民事调解检察监督的特定语境中,结合民事公益诉讼的规定,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主体、范围、内容进行分析,为界定社会公共利益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西方国家在民事公益诉讼中,普遍认同检察机关、社会团体的原告资格,英美法系国家还赋予公民个人在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传统的当事人适格理论已不能满足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确定的要求,而诉讼信托理论恰能给予合理的解释。对检察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进行类型化分析基础上,建议应赋予这三类主体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民告官",作为行政诉讼的通俗叫法,具体是指行政相对人(包括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不满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其他法律法规授权的主体)所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  相似文献   

19.
公益诉讼是关于公共利益受到侵害而提起的诉讼。当前,经济公益遭受侵害的情况客观存在并日益突出,公益诉讼理念深入人心。经济公益诉讼作为一项对传统诉讼法进行理念性更新和突破的新型诉讼,排除了传统的将原告资格限制在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原告适格理论的阻却。当社会经济公益遭受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时,授权检察机关或任何公民和组织均可为维护社会经济公益而向法院提起诉讼。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可能的救济措施进行分析,认为非法证据排除并不是最佳的救济方式,对于非法取证问题,应当通过建立一种以民事侵权诉讼为主的包括行政制裁、刑事制裁、国家刑事赔偿以及非法证据排除在内的综合救济体系来解决,并从权利救济、非法取证行为抑制与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