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孝经者合修齐治平之事。而归之于孝也。故曰孝为德行之全。百行莫先于孝也。后儒或疑孝经偏重于显扬。不知孝经言天子之孝。即由爱敬所推致。则尊亲者其分量之所极。而所以能致尊亲者。不出乎门内之爱敬也。夫百行之美。一有不能致其极。则于孝子立身之道有亏。使夫人刻刻有不可为人不可为子之心。而后立乎天地之中。无一事不敢不自勉。以求克尽乎人道之极。始克尽乎子道。是  相似文献   

2.
<正> 在先秦时代的伦理道德中,“男女有别”是一条重要原则,而对嫂叔关系防范尤严。在丧服制度中就规定有“嫂叔之无服”(《礼记·檀弓》)。“嫂叔无服”就是“嫂”对丈夫的兄弟们不服丧服,“叔”对兄弟们的妻子也不服丧服。《礼记·檀弓》疏引何平叔云:“夫男女相为服,不有骨肉之亲,则有尊卑之异也;嫂叔亲非骨肉,不异尊卑,恐有混交之失,推使无服也。”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也说:“夫外亲之爨犹服,而独兄弟之不为制服者,以其分亲而年相亚,故圣人嫌之,嫌之故远之,而大为之坊。”他说尚多,恕不备举。  相似文献   

3.
问孝子应如何为最尽事亲之道答孝子事亲。须事事躬亲不可委之使令也。谷梁言天子亲耕以供粢盛。王后蚕以供祭服。非无良农工女。以为人之所尽事亲其祖祢。不若以己所自亲者也。此说最尽事亲之道。逸按为人子者。视于无形。听于无声。未尝顷刻离亲也。事亲如天。顷刻离亲。则有时而违天。天不可得而违也。后生初学。且须理会气象。气象好时。百事自当。气象者。辞令容止。轻重疾徐。足以见之矣。不惟君子小人于此焉分。亦贵贱寿夭之所由定也。  相似文献   

4.
礼运大义     
礼运全篇大旨。盖谓礼之运行。乃应时世而生。上古不需用礼。而天下大同。后世以礼为治。裁得小康。若并礼而亡之。则天下国家。必乱以危而国不保矣。此其情也。其言大同小康。特明时世之异。非有所轩轾于其间。曲礼曰。太止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言太上浑浑噩噩。人咸贵德。后世乃尚施了。施报、犹今所谓义务权利。往者义务。来者权利也。权利与义务相当。礼之所由起也。礼主对待。敬人者、人恒敬之也。陶渊明诗。「义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礼教之兴。所以弥缝世道而使之淳耳。亦此符之义也。  相似文献   

5.
有的学者在库伦一号墓壁画鼓手图说明中云:“描写五个身着汉服的汉人鼓手在主人出行前叉手恭立,这是一种契丹族的礼节。细考索,其实欠妥,叉手很早乃是汉族的礼节。叉手《后汉书·马援传》云:“春卿事季孟,外有君臣之义,内有朋友之道,言君臣也,用当争谏;语朋友也,应有切磋。岂有知无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从族乎?”  相似文献   

6.
《辞海》在解释“泣血”时,引用了郑玄对《礼记·檀弓上》“高子(白本)之执亲之丧也,泣血三年”的注:“言泣无声如血出。”我认为郑注对“泣血”的“血”字的理解有牵强傅会之处,《辞海》引该注不妥。“泣血”更早见于《诗·小雅·雨无正》:“鼠  相似文献   

7.
窃维今日读经。万不可不削其伪谬。置其无徵。以从易简。否则无裨实用。枉费心思。昔之为学者。童年入塾。皓首穷经。而淹通者不数人。况今日乎。今之世变甚矣。中外交通。文化互进。欲求体用博达之才。断非以仅能读十三经为能事。矧十三经几时可通乎。孔子删定五经。使人博文约礼。若孔子生今日。又不能不亟谋删定矣。何以必删定也。即正经与民之义也。然则经有不正者乎。曰凡谬伪无徵。不足以兴民行者。即不正也。如易正也。圣人明天道正人事也。而杂以河间女子所献说卦三篇。无  相似文献   

8.
礼教之溃决于今为亟矣。妇道抑又甚焉。人伦造端乎夫妇。而夫妇之道今为至苦。城阙之青衿。溱洧之芍药无论已仳离起于俄顷奢侈习为故常父兄师孙昔之所恃为督饬者。彼方侈然谓圣贤不足法。人言不足惜矣老友万君元杰。一日出示其母冯太君事状。属礼培纪述懿行。俾无忘先德。且曰元杰不自振作今年八十。去母夫人之没若干年矣。失今不述。一旦填沟壑。先人艰难辛苦之行谊将遂泯然不得  相似文献   

9.
学不切于躬行则顺之无以导天机之和逆之无以消气质之戾。圣人修道之教所以致中和之化也。凡示人学诗学礼学文。皆举一端为言。其总论学则成己成人。为人道之大。躬行实践。推诸天下以化无形之大乱。何者惟孝弟忠信。则实践于躬而得诸心征诸人。此说乐之所由生而乖戾之所以平也。论语开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注学之为言效也。犹泛也继之曰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初也。切矣犹未实指其事也实指其事云何。则孝弟忠信而已。此有子曾子所以引伸于后也。何则凡效先觉之所为或诗或礼或文艺。  相似文献   

10.
张载和王夫之皆基于时代需要,在其“礼之本”论中内嵌天人合一结构。王夫之在承继张载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礼之所以具有自运而运天下的特性,就在于道为礼之本。二者所言之道皆分天道和人道。就天道而言,张载释《礼记》中“礼必本于大一”为太虚即礼之大一,王夫之释礼之大一为理无不涵、富有万殊而极乎纯者。就人道而言,二者皆由天与性的关系,主张礼本于天与礼出于人心是相贯通的,但张载言性是合两结构,以礼可持天地之性,王夫之则言一本然之性,礼通天道之理以治人情。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古代的婚姻方式,以往治婚姻史的学者多主掠夺婚说和买卖婚说,如吕思勉先生说:“亲迎之必以昏,昏礼之不用乐,皆掠夺之遗迹。《世本》言:‘大昊制以俪皮为嫁娶之礼。’《曲礼》谓:‘女子许嫁缨。’缨者,颈饰,其字从贝。贝与皮皆古代泉,是为卖买之遗迹。”(《先秦史》第267页,香港太平书局1968年版)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在世界史中不难找到掠夺婚和买卖婚的实例,如古代罗马就曾存在过这两种求妻方法。我们也承认,至今在一些民族的婚礼中,也还保留着掠夺婚的习俗。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说:  相似文献   

12.
《左传·鲁僖公三十三年》载:“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一般将“脱”注为“脱略”即粗心大意。按:脱,即捝。脱,《说文》:“消肉臞也。”段注:“此义少有用者,今俗用为分散遗失之义。分散之义当用捝,手部捝下曰:解捝也。”脱,乃捝,就是分散、混乱。“无礼则脱”是说不按军礼行事,组织就会松弛、涣散,战斗力丧失。此“礼”指军礼,实际上是一种严格的纪律约束,也就是军令、军法。《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  相似文献   

13.
先生讳夫之。字而农。号薑斋。明崇祯举人。明亡隐於湘西蒸左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云。先生理究天人。事通今古。探道德性命之原。明得丧兴亡之故。流连颠沛而不违其仁。险阻艰难而不失其正。穷居四十余年。身足以砺金石。著书三百余卷。言足以名山川。遁跡自甘。立心恒苦。寄怀弥远。见性愈真。奸邪莫之能撄。渠逆莫之能慑。嵚崎莫之能踬。空乏莫之能穷。先生之道。可以奋乎百世矣。其为学也。由关而洛而闽。力诋殊途。归宿正轨。观其於大学补传。为之衍曰。经云、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递推其先。则曰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而意诚。以及於天下平。皆因焉。是事之始。而为先所当知者。明矣。故以格物为始教。而为至善之全体非朱子之言也。  相似文献   

14.
首阳山考     
《论语·季氏》说:“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这个“首阳”在哪里?孔子没有说。 《史记·伯夷列传》记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一事甚详:“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扣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于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也;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遂饿死于首阳山。”但首阳山在何处?太史公也没有说。后人对此颇多分歧。  相似文献   

15.
“盟诅不及三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大略》说:“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五伯,”这是关于盟的起源的明确而最早的论断.自兹以后,学者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持续二千多年的争论.今文学家们接受了它,并加以发挥.《谷梁传·隐公八年》说:“盟诅不及三王”;《公羊传》云:“古者不盟,结言而退”《春秋繁露·王道》:“古贵信,结言而已,不至用牲盟而后成约”;《礼记·檀弓下》更明言:“殷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会而民始疑,”郑玄注:“会谓盟也”;《淮南子·氾论训》云:“夏后氏不负言,殷人誓,周人盟.”古文学家们则表示怀疑.号称“五经无双”的东汉许慎认为今文家所言非是,据《左传》、《周官》“于礼得盟,”“礼,约盟不今.”郑玄、惠士奇等人的见解与许叔重相同.惠士奇说:“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于是乎有盟,盟之礼其来尚矣.”历代学者  相似文献   

16.
读史纠缪     
昔孔子之修春秋也所见異辞所闻異辞所传闻異辞其辞既異则其实事亦乖鸟从而定其是非也惟孔子大圣窃取其义而加以制作之精心此为端门受命之特权非后世诸儒所能妄擬故麟经万字彪煌千古游夏莫能赞一辞。然而孔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道乖炎汉去对未远何休已有背经任意反传违泪之叹甚矣传信之难也若夫诸史则三长未备百缪业生欲订其讹罄竹难纪然无关伦纪则亦不妨等诸郢书燕说听其存亡若事属诬圣则有不能不辩者予岂好辩予不得已蓋具崇圣卫道之苦心而实有莫扪朕舌者矣龙门所传古称良史檀弓所记。  相似文献   

17.
宗教是哲学的先驱,哲学却是宗教的叛逆者。从“殷人尊神”,到“周人尊礼尚施”;从“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礼记·表记》),人类视域逐渐扩展:人走进了自己的意识。“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随大夫季梁语),“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虹公三]一二年,虢史语),则昭示人类意识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人不再以天帝鬼神为活动中心,从此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前台。这样,哲学最终挣脱神学脐带,叫开生命之门。中国哲学直接诞生于“乱世”。“天道远,人道逸”以左传》昭…  相似文献   

18.
宋代学者欧阳修说:“虽有忧勤之心,而不知致治之要,则心愈劳而事愈乖;虽有纳谏之明,而无力行之果断,则言愈多而听愈惑”。搞管理,不仅要有“忧勤之心”、“纳谏之明”,而且要懂得“致治之要”,有“力行之果断”;不然反会使“事愈乖”、“听愈惑”,闹出乱子。怎么才能“致治”?我国古代论家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总结出了系统的管理理论。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理论的要点,是否可以归纳为:以“利人”为目标、“尚贤”为根本,“赏罚”为重要手段,“兼听”为决策、沟通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9.
《乐记》“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一语,历来为学者所关注,但他们对此语的诠释又存在一定差异。汉唐儒家以郑玄、孔颖达为代表,郑玄着重强调礼敬乐和的功能,孔颖达进一步深化礼之于人的内在作用,以阐明礼乐内外相养之功。以朱熹和杨简为代表的宋代学者,则注重探讨礼乐的内在心性根据,朱熹将礼对释为“心中之理”,从而消弭了汉唐以来人与礼之间的疏离、隔绝,又以“心中之情”释乐,则将乐的实用性、经验性转向心性伦理层面;杨简则以一“心”涵摄礼乐,而拒斥礼乐的内外分别。对礼乐的不同诠释不仅反映出汉宋学者治学方法的差异,又显示出他们不同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20.
听言之道     
对于为政、为学来说,会听、会说,会沉默、会正确辨别所听到的言论是一刻也离不开的头等要事,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尚书》就注意听言与为言的问题了。不过这时还停留在帝王的听言为言上。到了春秋,随着私学的形成,为学者及一般人应如何听言为言,也逐渐并系统地提出来了,孔子就有不少这方面的说教。至战国时代,黄老道家、法家则为侯王设计了种种“听之术”、“听之经”、“听德”、“主听之道”。战国中后期,用《文心雕龙·论说》的话说:“战国争雄,辩士云踊,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所以又形成一套进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