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玉祥是中国近代史上集军阀和朴素的爱国者的双重身份、极力发展个人势力和救国救民的双重目标于一身的复杂历史人物.考察冯玉祥走向察哈尔组建民众抗日同盟军这段历史,可以看到,无论是他在察哈尔举旗抗日反蒋,还是最终被迫收束军事都是这一矛盾的产物.研究冯玉祥,应跳出非黑即白的巢臼.  相似文献   

2.
《琼州学院学报》2016,(3):96-103
在抗日同盟军筹组之先冯玉祥曾派专人与阎锡山取得过联络,阎锡山对此是有一定支持的。抗日同盟军成立之后,阎锡山收集各方信息,认为冯玉祥没有好的办法,虽然表示同情,但基本上采取了观望态度。为避免抗日同盟军势力蔓延至晋绥两省,阎锡山对其还有相当的破坏活动。在中央方面,蒋介石希望阎锡山能够担任察绥军事指挥之责,以减少冯玉祥势力的扩大,但却被阎锡山所拒绝。何应钦曾命令傅作义部攻击抗日同盟军,阎锡山向傅作义有所暗示,拒绝了何应钦的命令。后来察省问题的解决许多调解人都宣告失败,蒋、何遂把希望寄托在阎锡山身上。对于阎锡山的中立观变态度,蒋介石和冯玉祥双方都对其不满。但晋系势力基本上没有受到损失,可谓保存了自己,也维护了华北地区的安宁。  相似文献   

3.
察哈尔抗日,是本世纪30年代初中华民族抗日潮流起伏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但对于活跃在上海地区的李烈钧等反蒋派与该事件的关系,学术界迄无研究。本文依据历史资料揭示,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日军侵略的深入以及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李烈钧等上海反蒋派与冯玉祥频繁接触,酝酿反蒋抗日活动。冯玉祥移居张家口后,李烈钧等积极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持冯玉祥筹备举兵抗日。  相似文献   

4.
李朝阳 《江汉论坛》2005,3(10):89-93
"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在处理蒋介石和抗日问题上,走过了从反蒋抗日到促蒋抗日,最后拥蒋抗日的曲折历程.力图实现其发展个人势力与救国救民的双重目标,是这一串复杂变化的思想动因.  相似文献   

5.
李力  曹萌 《社会科学论坛》2011,(11):230-234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是20世纪30年代初兴起的一支抗日武装,它的成立是由多方原因促成的,其中,中国共产党对于抗日同盟军的建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与冯玉祥再次合作,建立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抵抗日寇侵略,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冯玉祥是一位“为民主而牺牲”的爱国将领。他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中,曾几度发生重大转折,“一生很坎坷,他经过清朝、民国两朝,从光绪、宣统至袁世凯,到孙中山北上,从与蒋介石结拜兄弟到反蒋抗日;从一个典型的旧军人转变成坚定的民主主义斗士”。冯玉祥为什么会由旧军人转变成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相似文献   

7.
著名爱国将领蔡廷锴及其十九路军在海内外均享有很高声誉,在蔡廷锴将军的一生中,曾走过一条从“拥蒋反共”到“抗日反蒋”以至“联共抗日反蒋”的曲折道路,那么,造成其政治态度转变的深刻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正是严重的民族危机和蒋介石政府不抵抗政策促成了其政治态度的转变,而松沪抗战则是其从“拥蒋反共”走向“抗日反蒋”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8.
冯玉祥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贡献张家来,焦德忠,李广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取得第一次反侵略战争完全胜利的重要保证。著名国民党民主派、抗日爱国将领冯玉祥,以其所处的特殊地位和身份,起了他人无可替代的作...  相似文献   

9.
蔡廷锴等主张反蒋抗日,得到了很多方面的支持,冯玉祥即是重要的支持者。蔡等废止民国纪年,废除国民党,联合共产党,又使不少支持者不愿接受。冯玉祥积极鼓励韩复榘、宋哲元举兵响应,韩等也未敢行动。蒋介石无后顾之忧,即动用大兵,将事变镇压了下去,使冯大失所望。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冯玉祥的抗战思想主要表现在:拥蒋抗日、发动民众、联共抗日。这表明他的思想介于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及共产党坚持的全面抗战路线之间,与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继续扩大侵华战争,占领了东北。一九三三年一月三日,又占领山海关、九门口,然后大举进犯热河。平、津危急。一月七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了《为反对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愿在三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宣言》。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影响下,“驱逐日寇,收复失地”的呼声响彻华北大地,组织起来,一致对外,成了全体军民的共同愿望。于是,冯玉祥、吉鸿昌等领导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在祖国北方崛起。人所共知,吉鸿昌在同盟军的诞生和尔后的活动中所起  相似文献   

12.
早在1933年,新桂系就表示了反对妥协,抗日到底的政治态度。从“两广事变”到“七七事变”,新桂系的抗日政策经历了一个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拥蒋抗日的转变过程。研究新桂系抗日政策几经变化的原因,对于我们正确评价新桂系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及作用是很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3.
《琼州学院学报》2015,(4):76-79
冯玉祥一生对日本的认识复杂,早年盲目仇恨和排斥日本,"北京政变"之后,随着自身实力的增长和时局的变化,对待日本逐渐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主张在爱国的前提下,对日本一定程度的友好合作。"九一八"事变之前冯玉祥对日本的认识,对抗战时期冯玉祥抗日思想的成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凤青 《东岳论丛》2019,40(5):48-56
"九一八"事变及其后日本制造的一系列侵华事件,使中华民族复兴的历程逐渐转向了抵抗日本侵略,捍卫国家民族利益。在此过程中,国民党经历了由"攘外必先安内"到"合同团结,以自效于国家"的转变,把整合不同政治力量参与抗战与民族复兴大业联系起来;共产党着眼于民族复兴力量的思考,相继提出了建立"下层的统一战线""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以"实现真正广泛的反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的主张,目的在于凝聚全民族所有爱国政治力量共同抗日;中间力量在呼吁国民党"取消一党专政"的同时,提出了"建立民族阵线"的主张,强调各党派团结抗战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和前提。三支政治力量对民族复兴的艰辛探索和不懈追求及其对御侮图存手段方式认识的一致性,形成了全面抗战爆发后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后,不仅广大工农和小资产阶级行动起来,坚决要求抗日,就是民族资产阶级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甚至国民党营垒也发生了分化,有的中立动摇,有的同情抗日反蒋,更有些爱国将领纷纷起来抗日。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表明中日矛盾正上升为主要矛盾,客观上已经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但当时在主观上却不具备建立抗日民族  相似文献   

16.
冯玉祥是一位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战士。在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中,他的政治思想曾几度发生重大变化。本文就五原誓师到二上泰山这段时间中,冯玉祥从联共到反共、从联蒋到反蒋、开始新的探索等政治思想的重大演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1936年6月1日,由国民党两广实力派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操纵的广州国民党中央西南执行部和国民政府西南政府委员会开会决定,通电吁请国民党中央领导全国,一致奋起对日本侵略军作殊死战.同一天,陈济棠、李宗仁分别以第一、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名义,通电全国要北上抗日,收复失地.两广随即动员军队,向湖南进发.一时间,全国都为两广之举所震动.这就是“两广事变”,又称两广的“六一运动”.一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目前不少人都发表了评论,基本上认为是一次爱国进步的反蒋抗日运动.对于这种观点,本人不敢苟同,现就所掌握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两广实力派与蒋介石集团之间为争夺两广统治权的斗争激化,是导致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两广及蒋介石集团,它们作为国民党新军阀,曾经围绕两广及全国的统治权,前后斗争了八年多,抗日战争爆发后,才表面平息下来.1928年,当北伐军基本扫清北洋军阀之后,两广与蒋介石的矛盾首先爆发出来,基本原因是两广的强大已危及到了蒋的统治权.这只要看当时全国的军事部署就可明白;李宗仁控制着两湖,白崇禧部驻守天津——北平——山海关一带,属新桂系的张定藩控制着上海的军政大权,与新桂系有密切关系的李济深则控制着广东.与蒋有矛盾的冯玉祥扼有陕、甘、豫、鲁;阎锡山占据晋、冀、绥、察;  相似文献   

18.
王跃飞 《社会科学家》2005,2(5):193-196
中国八个民主党派成立的时间有早有晚,大多数民主党派是在抗日反蒋的革命斗争中成立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主党派在争取救国民主的过程中,与共产党同舟共济,结成了革命的统一战线,在1949年9月,都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冯玉祥和蒋介石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不仅有过密切合作,甚或还“义结金兰”。由于各自的政治目的不同,交往中有分歧,也有矛盾冲突。抗战爆发后,冯、蒋又一度合作。但蒋对冯的坚决抗日的态度进行多方排斥和打击.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对国人实行法西斯专政。现实使冯逐渐认清了蒋的本质,最后与之彻底决裂。冯玉祥迎着曙光走向新生的中国,名留青史;而蒋介石却被人民革命的巨浪抛向大海。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汉字中一点一撇、一横一竖的变化结合之中闪烁着无穷智慧。它帮助态度谦逊、严谨者成功,也给马虎之人以惩罚。 多一撇,冯、阎兵败中原 1930年4月,阎锡山、冯玉祥结成反蒋联盟,发动了讨蒋的中原大战。阎、冯两部预定在豫、晋交界处的沁阳会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