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二、三十年间,在东西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内外,就唯物史观中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展开了相当激烈的论战。一种观点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存在,各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表明,几乎没有一个民族是完全按照社会经济形态的五个阶段、沿着单一线路发展的,因而这个理论值得怀疑,甚至应当摈弃。另一种观点则坚持认为,社会经济形态五个阶段的理论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动摇的基点之一。在我们看来,争论双方,无论是怀疑者还是捍卫者,似乎都还缺少对马克思这一理论底蕴的深入探讨,亟待解决重新认识马克思这一理论的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最近,广东历史学会部分会员,围绕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同志们认为,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因此,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对于什么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同志们却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社会形态的更替,不  相似文献   

3.
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最本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历来都围绕着两个基本问题进行:一是人和社会谁更根本?二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如何?在这些问题上,目前理论界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把社会及其发展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按照客观规律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另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一年来,我国史学界热烈地讨论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问题。什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呢?这个问题,据我们看,马克思主义早已解决。今天所以有必要提出这个问题,在于过去一个时期内,思想上和政治上片面地强调阶级斗争,把阶级斗争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因而一个紧接着一个无休止地搞政治运动。其结果,不但社会主义建设不能正常  相似文献   

5.
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和性质的讨论中,人们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一个重要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无本体论?如果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我认为这一问题的讨论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立足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重要意义。在此,我谈几点认识,就教于大家。我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扬弃了“本体论”概念。虽然马克思坚持物质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历史发展的条件,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自然本体论或物质一元论。“实践”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范畴和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现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统一的实践论。  相似文献   

6.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问题的争论,确如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文章中所指出,归根到底是关系到我们究竟应当怎样看待人类历史发展,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还是用历史唯心主义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继续前进的问题。乔木同志的文章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回答。这里,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即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人的关系问题上,从马克思主义肯定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肯定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关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人的作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之前所有的历史理论都不曾解  相似文献   

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对人类认识史上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的科学解决,这是早有定论并被普遍接受了的观点。从一九七八年五月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来,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显示出无穷的威力,日益深入人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这场讨论的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更使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成为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和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8.
本刊编辑部于十一月下旬召开了有成都、重庆、南充部分理论工作者参加的讨论会,专题讨论了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关系到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涉及到对一些流行的观点的重新评价,有助于打破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禁区”,推动历史科学的发展,因此,要认真重视,深入探讨。会上,同志们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生产力动力说;(二)阶级斗争动力说;(三)生产力与阶级斗争动力说;(四)社会基本矛盾动力说;(五)“合力”动力说;(六)生产力内部矛盾动力说。讨论中,同志们勇于探索,发表了一些有独到之处的看法。例如,有的同志提出,应当肯定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不能就此终结,还应当深入研究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外因;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才是发展的内因。还有的同志提础,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并不全部表现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某个社会形态中,两大对抗阶级的矛盾是根本矛盾,但并不是贯穿始终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因阶段性不同而有所变异。在两大对立的阶级之间,既存在着阶级斗争,又有“阶级协调”。有的同志则提出,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类社会中实际发挥着影响的“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合力”。在“合力”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基本矛盾。有的同志提出,生产力和阶级斗争是历史进程中既互相联系而又不能互相代替的两种矛盾运动,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缺一不能推动历史的前进。在一个杜会经济形态的上升时期,主要是前者发挥作用;在没落时期,主要是后者发挥作用。现将会上宣读的主要论文(或摘要)刊载如后:  相似文献   

9.
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来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否存在本体论的问题 ,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 ,肯定者曰有 ,否定者曰无。改革开放以前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我国哲学界主流地位的观点认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存在旧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 ;改革开放以来 ,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存在本体论的观点逐渐流行 ,但争论一直存在。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理解 ,因此围绕该问题的争论就不是可有可无的。相反 ,这种争论的健康发展 ,会有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有助于在新世纪中更好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一…  相似文献   

10.
本刊编辑部于十一月下旬召开了有成都、重庆、南充部分理论工作者参加的讨论会,专题讨论了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关系到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涉及到对一些流行的观点的重新评价,有助于打破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禁区”,推动历史科学的发展,因此,要认真重视,深入探讨。会上,同志们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生产力动力说;(二)阶级斗争动力说;(三)生产力与阶级斗争动力说;(四)社会基本矛盾动力说;(五)“合力”动力说;(六)生产力内部矛盾动力说。讨论中,同志们勇于探索,发表了一些有独到之处的看法。例如,有的同志提出,应当肯定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不能就此终结,还应当深入研究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外因;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才是发展的内因。还有的同志提础,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并不全部表现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某个社会形态中,两大对抗阶级的矛盾是根本矛盾,但并不是贯穿始终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因阶段性不同而有所变异。在两大对立的阶级之间,既存在着阶级斗争,又有“阶级协调”。有的同志则提出,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类社会中实际发挥着影响的“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合力”。在“合力”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基本矛盾。有的同志提出,生产力和阶级斗争是历史进程中既互相联系而又不能互相代替的两种矛盾运动,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缺一不能推动历史的前进。在一个杜会经济形态的上升时期,主要是前者发挥作用;在没落时期,主要是后者发挥作用。现将会上宣读的主要论文(或摘要)刊载如后: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就多年来曾经流行的关于哲学与阶级斗争的关系的几个命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主要是以下三个问题,现分别加以讨论。 有哲学才有阶级斗争吗?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的科学,产生的源泉是什么?在我国哲学界长期流行并发生过重大影响的观点是:有阶级斗争才有哲学。这个命题,是否符合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实际?我认为,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12.
试论历史的规律性与异变性的对立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究竟是什么?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基础——唯物史观的根本问题。自马克思主义创立后的百余年来,人们对这个根本问题却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其争论的焦点,是所谓单线论(或一元论)还是所谓多线论(或多元  相似文献   

13.
本校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于今年一月初举行学术讨论会,对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会上有的同志提出: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力,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应有其严格的、科学的规定性。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是运动的根源,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人类历史是人类创造的,人类是通过不断解  相似文献   

14.
<正> 异化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如果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发表算起,关于异化问题的争论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学者大谈异化问题,出现了"异化热".最近几年,我国理论界也开始讨论异化问题.从发表的有关文章和著作来看,争论的焦点始终集中在"异化"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这个问题上.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异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甚至有人进一步把异化理论运用于社会主义,从而得出社会主义也象资本主义一样产生异化的结论.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缺乏事实和理论根据的."异化"一词是英文"alienation"、法文"aIiénation"、德文"Entfremdug"的中文翻译.在外文百科全书和词典里,这三个词都是一词多义.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哲学和经济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近几年来,认为生产力内部矛盾才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的同志越来越多了。本文拟就这个观点谈点意见。一持上述观点的同志对生产力内部矛盾是什么的问题,也其说不一:一曰人和物的矛盾;二曰生产力中先进和落后的矛盾:三曰人与自然的矛盾;四曰生产和需要的矛盾。下边分别加以讨论。人和物的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吗?毫无疑问,生产力中存在着人和物的矛盾。但它  相似文献   

16.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想的直接现实。从这些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命题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理解到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它的基本功能。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也必然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演进。历史上许多语言的分化,统一和转换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指出:“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 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1988年第1期发表王学典文章评述“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主要回顾了解放以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历史,认为“我国建国后,几乎所有重大史学争论,基本上都环绕着这个问题展开。关于‘历史主义’和‘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讨论——主要就是为回答历史创造者问题而发生的。前者,首次提出要‘历史地’看待历史创造者问题:后者,则企图重新认识封建社会历史创造者问题。近年来,黎澍对这个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扩充和概念发展中,在吸取人类哲学思维发展的"合理内核"、"基本内核"中获得了崭新的质,从而扬弃、终结了旧哲学.那么,是什么社会历史条件推动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人类精神发展史上的这一划时代飞跃呢?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自己作了清楚的总结,指出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诞生是新世界观产生的社会历史基础.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没有深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研究价值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价值哲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正在引起当代哲学界的普遍关注。从西方到东方,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都围绕价值问题展开了研究。但至今关于价值的基础及其本质这个关键性的问题仍是困惑着价值论哲学家们的一座迷宫。本人认为,许多价值论哲学家之所以不能把握价值的基础及其本质,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他们不是诉诸于某些主观的或客观的精神,就是偏执于生理的或物理的物质,就是没有看到把精神和物质统一起来的,作为价值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的人类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历史。其二,某些哲学家虽然从人类活动和社会历史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但他们又大都偏  相似文献   

20.
在无锡召开的全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问题》学术讨论会,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这个重大课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第一,关于过渡时期及其阶段的划分问题,集中讨论了两个问题:一、什么是过渡时期?二、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 关于过渡时期的划分有三种不同意见:一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