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情与理是我国明清小说批评中占重要地位的一对批评用语。明代初期,瞿佑等批评们家的“情理”观念是“理”字当先,占绝对优势地位;明代中期至晚期,汤显祖、冯梦龙等主张以情反理,“情”至高无上;明末清初时期,人们的“情理”观念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是以天花藏主人为代表的一部分批评家主张情理合一,二是出现了金圣叹、毛宗岗和张竹坡三大评点家,赋予“情理”新涵义;清代前中期,脂砚斋等批评家们的“情理”观更加符合小说的艺术规律,达到了“青出于蓝”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在叶昼、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等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家的视角中 ,贯穿人物性格艺术真实性的核心在于“合情合理”。本文就他们人物性格理论中的“情理说”进行了阐述 ,同时对明清小说批评中人物性格“情理说”的历史演变进行了大致的梳理  相似文献   

3.
张竹坡在《金瓶梅》评点的中“情理”范畴及其在小说批评史上的地位崔晓西在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中,“情理”这概念在总评、回评和夹评中多次出现,它实际上被当作一个理论范畴使用。为了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张竹坡的小说理论,有必要对他使用的这一范畴作一番辨析。竹...  相似文献   

4.
金圣叹与张竹坡小说评点多有相似、传承之处,文章选取《水浒传》与《金瓶梅》故事相似部分对其二人评语进行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分析二人评语于批评形式、批评风格、批评内容、批评文法以及批评主体情感意识上的异同,并探寻其中原因.可知金批集中于夹批处,而张批集中于眉批处;金批文风激情昂扬,而张批则平和中正;金批内容于文章处无所不入,而张批内容则多局限于文章人情物理;金批攀引甚多,经史子集无不入彀,而张批多随文下笔;金批多于文章细处着手,而张批却于文章大段精思处驻足.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理论从新的视角揭示了文学的性质,即文学是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作为一种鲜活的审美体验的话语方式,张竹坡在《金瓶梅》评点中表现出了强烈而自觉的主体间性意识。围绕《金瓶梅》的创作过程,张竹坡揭示了作家在艺术虚构、生活体验、创作构思及艺术表达等阶段的主体间性,即作家必须与生活现象、文本做主体间的交流。张竹坡指出:《金瓶梅》作者“入世最深”,依“情理”、“借海扬波”、“依山点石”,以不同的“笔法”、“犯而不犯”、“白描”等艺术表达技法塑造人物形象,借小说以“泄愤”。张竹坡小说创作论的主体间性极具现代意义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竹坡继金圣叹之后,把中国古代典型理论推向了一个更为成熟的阶段,张竹坡对于典型理论的贡献有以下六个方面:(1)第一次使用了“典型”这个概念,并对典型的共性与个性给予了充分的认识;(2)为“典型”注入了强烈的现实主义内容;(3)充分揭示了“环境”对于典型的意义;(4)把“典型”看作形成发展的过程;(5)提出了一整套人物设置理论;(6)提出了“于一个人心中生一个人情理”的美学命题。  相似文献   

7.
明清通俗小说文法论在明末清初金圣叹、毛伦毛宗岗父子、张竹坡等人的手中得以建构与发展。张竹坡在金圣叹的基础上发展了小说文法论,从创作论的角度反向拆解《金瓶梅》的文法,还原作者的构思,注重文法在小说情节推进中动态照应的文章之美,揭示出了《金瓶梅》复合单线乃至初步网状叙事结构,这是其在小说文法论建构上的贡献。张竹坡的文法论建构推动了清代通俗小说的创作和批评,催生出了《红楼梦》的网状叙事结构这一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8.
文学主体间性的生成来自于文学交流的审美实践,张竹坡的小说评点展示了评点家强烈而自觉的主体间性意识。在《金瓶梅》的评点中,张竹坡与作者达成了“高山流水”式的共通之感;与小说文本实践着丰富的情感交流:设身处地地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以作品形象观照自身的审美理想;并在交流中达成理性分析与理论建构,揭示了小说“市井文字”的美学风貌和“世情小说”结构的全新追求。张竹坡小说评点的主体间性已微露现代性的光芒,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竹坡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小说批评家,在他评点《金瓶梅》的文字中,有不少地方体现了这位年轻的批评家独特的艺术眼光,并对后人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重点分析张竹坡对于生活感受与艺术虚构之间关系的理解,其次,将张竹坡的小说批评与金圣叹、毛宗冈作一简单比较,以见他们的高下异同。  相似文献   

10.
张竹坡(1670-1698),名道深,字自得,号竹坡,以号行世. 张竹坡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三月完成对《金瓶梅》的评点.张竹坡上承金圣叹,下启脂砚斋,通过对《金瓶梅》思想与艺术的评点,在很多方面将中国小说理论推进了一步,从而使自己名垂青史,立言不朽.  相似文献   

11.
清初彭城张竹坡,他对我国小说理论的贡献并不亚于金圣叹、毛宗岗和脂砚斋。为什么张竹坡鲜为人知呢?原因有三:1.张竹坡的评点附着在《金瓶梅词话》上面,而《金瓶梅词话》上不健康的描写较多,不便于在读者中广为流传;2.张坡竹的批评文字,分载在康熙乙亥年间的《第一奇书·金瓶悔》和乾隆丁卯年间的《四大奇书第四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正在注意发掘我国古代小说理论和从事《金瓶梅》的研究,但对于明末无名氏评点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却似乎没有引起重视。其实,它的评点较有见地地阐发了《金瓶梅》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丰富了我国古代小说理论宝库,对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的小说评点起了直接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不了解它的观点,简直无法对金圣叹,特别是张竹坡作出正确的评价。它应当在我国小说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以下简称《新刻》)的评点包括眉批、旁批和圈点,其出现时  相似文献   

13.
金圣叹作为明末清初的小说评点大家,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鉴赏强调“理会文字”,主张读者和作品之间情感上的交融和渗透,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保持良好的审美心境。金圣叹的小说鉴赏论具有现代性理论探讨风格,对后世的小说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贽是明清时代小说理论的开创者,金圣叹则是明清时代小说理论的集成者.20世纪以来,学者们关于李贽小说理论的研究,集中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水浒>李贽评本的真伪问题;二是李贽的发愤著书说;三是李贽的小说本体观、功用观;四是李贽的小说创作观、批评观.纵观20世纪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大致可分为初步成熟期(即世纪初到七十年代为前期)、辉煌成就期(即七十年代到世纪末为后期),并在20世纪初、中、末形成三次讨论高潮.描述李贽、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情况,会给今天的小说创作、小说理论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司法中的人情内涵丰富,包涵了案件中的情感、事实与人性三个维度的意义。透过传统司法中人情与国法之间的平衡可以发现,传统司法中的当事人并不是抽象意义上的行为人,而是通过情理展现出的具体情感关系和人伦关系中的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司法注重人情的特点恰可以弥补现代法律以行为为中心所造成的对具体个人的遗忘。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鄂东黄村的家庭关系和养老实践的经验材料为基础,分析了社区养老情理的内涵,并探讨了社区情理得以实践的社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小传统”特性的社区养老情理对养老主体、养老时间及养老标准进行了界定,任何违背这一情理的村民都被视为是对“集体情感”的挑战与践踏,整个村庄内的成员会对其进行“群体性惩罚”,村庄舆论的存在保障了社区养老情理有效实践,同时亦促使村庄的养老秩序呈现出良好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传统小说追求真实,而西方小说则要求虚构。《阅微草堂笔记》是传统小说,现在用西方的小说观来衡量、评价它,对它有失公允。应该把我国古代“小说”中符合传统小说观的作品和符合西方小说观的作品加以区分,并给以不同的称谓和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金庸小说既表现出十分神奇、惊人的艺术想象力,又融贯着日常生活的人情世趣、深切精妙的生活体验和充实的生活情理,通过生活化的情节来增强和表现小说的艺术韵味和亲切感.  相似文献   

19.
清代批评家张竹坡对《金瓶梅》下了这样一个判语,认为“此书独罪财色”.张竹坡的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较大.叶朗的《中国小说美学》中有一节,就直接以张竹坡的这一判语来标题.不过张竹坡并不认为,在《金瓶梅》所描写的这“一片淫欲世界”中,天命民懿已丧尽灭绝,他写道:“《金瓶呐有一李安,是个孝子.却还有一个王杏庵,是个义士.安童是一个义仆,黄通判是个益友,曾御史是忠臣,武二郎是个豪杰梯弟.”(第48页)显而易见,张竹坡所列举的这些“好人”,完全是以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来衡量的.与西门庆、潘金莲、应伯爵这些呼之欲出的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相比,这些“好人”并不具有什么美学意义和文学史意义上的生命力.因此,张竹坡的这一观点,即使在张竹坡所处的时代也不太为人所接受,例如,清代另一个批评家文龙就曾这样感叹道:“作者甚有憾于世事乎?何书中无一中上人物也.”  相似文献   

20.
"发愤著书"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起自先秦,最初用于对诗文和史著创作动因与目的把握的批评中,明代之后引入对说创作、批评领域,经李贽、金圣叹、张竹坡等大家阐发、丰富和发展,一直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