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文心雕龙》创作论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结合列于《文心雕龙》总论的《辨骚》篇及其有关篇章,以屈原《离骚》等楚辞为典范,提出了文学创作中"执正驭奇"的"奇正"美学观,"酌奇而不失其正,玩华而不坠其实"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观,以及"取熔经意,自铸伟辞"的继承与创新的结合观,确立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奇正”这一术语是刘勰用来解决其文论与实际相矛盾的方法的概括。本文作者在前人对该术语的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刘勰提出“奇正”的原因和目的,并概括了“奇”与“正”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刘勰结合列于《文心雕龙》总论的《辨骚》篇及其有关篇章 ,以屈原《离骚》等楚辞为典范 ,提出了文学创作中“执正驭奇”的“奇正”美学观 ,“酌奇而不失其正 ,玩华而不坠其实”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观 ,以及“取熔经意 ,亦自铸伟辞”的继承与创新的通变观 ,确立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创作思想为例,论述韩愈对<文心雕龙>之认同与借鉴.韩愈创作思想主张以情为主,强调"不平"之思、感激怨怼、"勃然不释"之情对文学的感召、激发,与<文心雕龙>"立文本源"之"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一脉相承.创作修养上,二者皆主"虚静"说,主张多积累、多体验;文学风格上,韩愈认同刘勰之风格多样化的主张,坚守执正驭奇的基本指导思想.韩愈从创作思想上,认同与借鉴刘勰之理论主张,从而建立了正确而通达的基本文学理论,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5.
"奇"是刘勰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这一个字所表现的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既指作者的思想倾向、读者的审美要求,又指文章内容及艺术风格,正是这复杂的所指构成了"奇"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奇"正"可以"兼解互通",文章之"奇"是作者多才的一个表现,亦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规范程序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衰败,文学艺术的价值就在于独出心裁的创新.艺术实践者们求新、求异、求奇、求变、求超越的趋势,正是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极力宣示的本质内容.刘勰的《文心雕龙》在多个章节论及有关文艺演进的内容,认为“厌黩旧式,穿凿取新”的确是一种文艺创造的趋势.陌生化与刘勰都关注到文艺演进过程中“度”的问题.雅各布逊指出:“只有以熟悉为背景,不熟悉的才能被理解.”陌生化的目的是增加接受的难度,但绝不是拒绝被接受.刘勰指出:“旧练之才,则执正以驭奇;新学之锐,则逐奇而失正”,“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刘勰在《通变》中进一步给出了文艺演进的通则:“望今制奇,参古定法”,并强调辩证认识“通”与“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封神演义》的整体文化特征是"混合三教,以儒为本"。三教的思想与内容在《封神演义》中呈现为混合杂陈的状态,但其思想的根本却是正统儒家思想。其主要表现便是对儒家的革命思想、忠孝思想和仁政思想的认同,且这些思想具有鲜明的理学文化特征。"混合三教"是该书民间叙事特征的反映,"以儒为本"是该书正统叙事特征的反映。编者"奇正并存,执正驭奇"的叙事策略是这一整体文化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刘勰《辨骚篇》列于《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之总论 ,是第一篇全面而高度评价《楚辞》之专论。然龙学界却普遍认为“博徒”与“异乎经典”之“四异”皆为贬词。其实不然。它们恰恰是充满感情色彩的褒美之词。《楚辞》之所以能够博得“《雅》、《颂》之博徒、词赋之英杰”之美誉 ,关键是因为它“取熔经意 ,自铸伟辞”的通变创新精神。刘勰由此而归纳出“执正驭奇”的文学创作原则 ,迄今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文心雕龙·辨骚》中的“奇正华实”说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加以补论。其一,补充介绍齐梁时期孙子《兵法》的研究状况,由此考察孙子《兵法》在当时产生的文学影响,以及《兵法》对刘勰文学思想的影响和启迪;其二,在上一个层次的基础上,补充说明并论证“奇正转换”论是对作为艺术张力控制论的“奇正华实”说的补充。其三,刘勰引兵入文的“奇正”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凌濛初创作"二拍"的主要用意之一,就是为了让读者"拍案惊奇".为此,他有意选取那些"可新听睹、佐谈谐"的新奇之事来加以演绎,总是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地将发端于现实的故事传奇化,并且还有意通过叙述视角的变换或限知视角的采用等来增强叙事的吸引力.作者这种刻意求"奇"的创作精神,既与文人笔记、宋元话本以奇动人的创作传统一脉相承,同时又表现出以"教"驭"奇"和寓"教"于"奇"的个性特点,丰富了"奇"的思想意蕴,不过也使"二拍"之奇带上了失真之病和"诰诫连篇"之弊.  相似文献   

11.
刘勰的诗论思想散布在《文心雕龙》对诗体的各种论述当中。《明诗》篇对诗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是刘勰诗论的核心内容。现在通行的观点把"持人情性"理解为讲诗的政治教化作用而非诗的含义,既没有把握《文心雕龙》文体论的独特论说方式,也没有将刘勰诗论和其"标自然为宗"的文学观相结合,因而造成了误读。刘勰不仅用诗"持人情性"的新观点重申了自己的"自然"文学观,还对孔子"思无邪"思想作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刘勰的言意观是<文心雕龙>诗学体系中的核心论题,但是龙学界对这一问题却存在着简单化、片面化的理解,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把哲学和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等同于诗学中言意关系.刘勰言意观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他对这一论题进行了诗学转换,强调了文学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对作家的创作和诗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刘勰的文学批评有别于先秦两汉时期的“以德为本”的文学批评。贯穿刘勰文学批评始终的是“以文为本”的精神,“文”是刘勰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也是刘勰文学批评方法论依据。刘勰文学批评中的“文本”精神是我国文学批评走向自觉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刘勰论文而“原”“道”,这一问题一直是“龙学”研究中的焦点。在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的“理解”视域中,“文原于道”的观念是刘勰对先秦以来的儒家之“经”及“圣人之道”作出的“现在”的“不同理解”。刘勰论文而“原”“道”,意在为“文”寻找终极依据,“文”作为“道”之本体的一种外在显现形式,自此具备了更为坚固的形而上学的终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及的"形",虽然其基本意义与"形式"这一词是不相同的,但是其中却包含着对于"形式"的理解。本文从刘勰对"形"涵义的理解出发,探讨刘勰由此形成的"形式美"观念。  相似文献   

16.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有关古代文论的集大成著作,不论对于文学创作还是应用文写作都有独特的见解。刘勰主张,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都要以“精约”为特色。为此,刘勰从美学、语言学运用以及“情”与“辞”的关系等几方面对应用文的“精约”特色作了深入阐述。这些理论,可以引导我们深入认识应用写作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定势》篇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势”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理论范畴 ,“文势”理论源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定势》篇。从刘勰所论看 ,“文势”属于作品形式范畴 ,它的形成与作品的语音、文字、语句等形式因素相关。“文势”具有运动性、包蕴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对读者有巨大的审美功效。刘勰的“文势”思想对今天的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是刘勰<文心雕龙>也是整个古代文论的关键词.刘勰论"文",以文章性为基始,标举文学的界域、声色和体势:文学无界有心,清声秀色,循体成势.<文心雕龙>之"文",以其界域之廓大、声色之清丽、体势之无定,整合性地书写着汉语言文化背景下"文学"的外观与内质.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呈现的刘勰诗本体论是中国古今诗论中最完备的诗歌本体论 ,情感论是其重心。在情感的浓淡收放、情感的自然化与社会化方面 ,都显示出刘勰的节制与中庸。他对“诗缘情”说矫枉过正 ,偏向于传统与保守 ,但其“怊怅切情”说发现诗不是感情的放纵 ,“感物吟志”说发现了诗的情感体验及诗的生成过程 ,意识到了诗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是保证诗的道德价值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在王粲与刘桢的位次上 ,钟嵘视刘桢于王粲之上 ,刘勰正相反。他们的观点与评论直接影响到后人的王粲、刘桢之论。文章细析钟嵘、刘勰在文体论与重要审美范畴上的认识差别 ,阐明二人在王粲、刘桢位次上的不同观点的缘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