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维特根斯坦与胡塞尔都由早期的心理主义的立场走向了排斥心理主义、批判经验主义的立场.二者的意向性理论及对"意义"问题的关注,最后都归旨于对人生意义和生活的关注,从中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与现象学的相互呼应关系、分析哲学向唯理主义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刘禾在《跨语际实践》中把翻译活动所涉及的的语言以新术语——主方语言和客方语言进行命名.这种命名建立在对西方"旅行理论"和"后殖民理论"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亦是对二者的继承和发扬.这种命名扬弃了西方"旅行理论"关于理论和观念自我流动与放逐的思路,突破了"后殖民理论"关于翻译研究中西方宰制与东方抵抗的"不对称的权力关系"模式,凸显出作为主方的译者和译语受众的主体性及其文化氛围对"跨语际实践"和意义生成的重要意义.这一命名引发的新问题在于:译语意指的历史扩充性边界何在?是否会落入"译语万能论"的窠臼?  相似文献   

3.
从理论渊源上说,"纯电影"理论与"上镜头性"理论有师承关系,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其突破之处,对电影艺术发展有过历史贡献,但用自然科学的相关理论分析,"纯电影"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误区,这就决定了其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文学理论界出现“理论之后”、“反理论”、“理论终结”、“理论之死”等论调,“后理论”逐渐进入人们的视域。“后理论”不仅不拒斥理论,反而昭示着即将到来的理论。面对文学理论的非文学化、体制化和“科际整合”之势,关注文学之维,回应文学问题,当是“后理论”时代文学理论的合法性根据所在。而在现代与后现代两种理论范式之间,积极探索二者对话的可能和张力的消弭,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应该成为“后理论”时代文学理论建构新范式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5.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把"诗言志"与西方诗歌定义"诗是某种制作"作比较,二者的比较寓示了中西诗学传统在理论原点上的差异.中西诗学分别从自己的理论原点出发,沿着不同的轨辙,在文学本体规定、作者与文本之关系、批评阐释等基础观念层面,各自衍生了一套圆融自足的理论体系.中国主流文学传统强调"非虚构";西方则重视"虚构"和"想象".中国文学的文本与作者是一种物我不分的自然和谐关系;西方文学的文本则是作者意志控制的对象与产物.中国诗学批评以"作者"作为"意义"之源;西方诗学批评则以"文本"作为"意义"之源.  相似文献   

6.
陈泰和 《社会科学家》2006,(Z1):103-104
物权理论与环境保护法有着非常迥异的外貌和内涵,涉及到法律理论和体系的逻辑性和协调性,法思维模式等诸多方面.二者的关系同时可能影响到二者将来的发展,而在司法层面,则切乎我国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诸多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与财产权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7.
张敏  聂长久 《学术论坛》2007,(4):180-183
莫斯科维奇所提出的社会表征理论在社会心理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与社会认同理论、话语分析理论并列为欧洲社会心理学三大重要成果。文章阐述了社会表征理论的内涵与特点,深入探讨了社会表征与集体表征的关系,分析了社会表征理论对本体论还原主义的批判,揭示了社会表征理论的根本目标是构建“思考社会”的心理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实证主义和规范主义分歧极为深刻且互不妥协,导致了统一理论分析框架的难产。二者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经济学学科属性界定以及经济理论构造前提存在不同看法。经济学有着与自然科学迥然不同的研究对象,以自然科学标准对待经济学是一种苛求和用错对象。假设前提真实性绝不是无关紧要的问题,那种将其虚假性看作是一大优点的观点,则更是缺乏依据的臆断和狡辩。经济理论的“合理性”不在于形式化的外表,而在于反映真实的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9.
赵铁 《学术论坛》2007,30(12):91-93
在"社会问题自然史观"的研究视野中,区分社会问题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定义"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石,对价值观的强调则成为其突出的本质特征,而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也以其独特的分析路径实现了二者的联接,这些思想在理查德·富勒和理查德·迈尔斯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阐述."社会问题自然史观"的提出可以看作是他们学术研究和理论发展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教育规律问题的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难题,而潘懋元先生"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理论是对这一问题的最有力的回应,这一理论具有极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并且至今还影响着我国的教育研究.本文通过对"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提出的背景分析和理论本身具体内容的介绍,试图接近和还原这一理论的全貌,在此基础上,着重对"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理论价值进行探析.其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它凸显了深远的学术影响、开启了教育规律理论研究的新思路、影响了一代教育工作者的思维方式以及它构成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基础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国家球体理论"与"一中三宪"二者之间既存在相同点也存在明显差异.二者的相同点是:和平与发展取向的政治定位,现实与理想结合的政治定位,主权所有权与行使权适当区分的政治定位.二者的相异点有:对"一中"的内涵理解有分歧,对外部主权的处理有落差,对德国经验的态度不同,理论倾向有差异,理论应用前景不同.因此,要探讨"国家球体理论"与"一中三宪"的对接之道,需要认真分析接轨的几个步骤:一是认识两岸关系定位本身作为一个高度复杂性问题的各个面向;二是进行话语的融合对接,对两种理论的共通之处进行强化巩固;三是在两种理论之间找准对接口,指出两种理论之间的接轨路径.作为一种政治解决方案,"国家球体理论"可以借鉴"一中三宪"之"在两岸内部尊重双方为平等之法律秩序主体"基础上,通过这两个法律秩序主体"相互授予代理权"的方式,使"主权(所有权)一体,政府(政权)并存,存量不变,增量共商"的定位模式得以落实在法律层面,从而使两岸关系定位得以巩固.  相似文献   

12.
卫中玲 《理论界》2005,(11):13-13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一对重要概念。本文从市场经济的视角,从五个方面阐明了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与思考,即二者区分的相对性、二者衡量的科学性、二者与社会收入的关系、科技与管理的复杂性与收入,以及信息咨询产业同样创造商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中始终存在三大基本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属性与社会历史属性及其二者关系问题;二是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问题,三是经济发展中人的理性与制度结构及其二者关系问题。围绕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经济发展理论的三大基本范式——古典政治经济学范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以及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这些范式的形成与演进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历史形态。对这些经济发展理论范式及其历史演进进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新的理论基础、新的思维方式、新的价值取向、新的行为选择四个方面,着重分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为二者关系的深入研讨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历史的跨越发展是唯物史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历史上 ,各个社会形态都有跨越发展的实例。在马克思那里 ,历史跨越理论与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二者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为了加深对历史跨越理论的理解 ,本文对马克思的这一理论进行了历史考察。  相似文献   

16.
论当代法治社会"德"与"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初,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这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补充."德"与"法"的密切结合是建设当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条件.作为治国的有效手段,"德"与"法"只有处在恰当的相互关系下才能够实现二者正效益的最大化,否则,会出现相互力量的抵消与排斥.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德与法的关系及二者的相互结合问题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以“真”为贵是庄子和李贽思想的共同特征,但二者并非简单的源与流的关系。在哲学层面,庄子所贵之真是指万物的本相和人的自然本性;而李贽所贵之真主要指个体情性的真实无伪,二者之内涵有所不同。在文艺观上,庄子以真实天然为美,并以“淡”作为真与非真的标准;而李贽则强调作家情感的真实和表现的真率,对各种风格均予以肯定。同时,二者的贵真思想也都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18.
马雪静 《理论界》2007,(2):171-172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观对传统翻译观发出了挑战。传统的翻译理论把原文和译作看作是对立的两极,并把二者的关系赋予了性别色彩:译作低劣于原作,且服从于原作,好比女性服从于男性。这种隐喻是以父权制为中心的结构主义二元对立为基础的。而女性主义翻译观则通过解构结构主义二元对立,重建原作和译作的关系.指出二者既平等又互补的共生关系。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可以通过和作者进行移情置换和角色转换实现原作与译作之间的平等。  相似文献   

19.
个体主义(人本主义)和客体主义(自然主义)之间的对立(“二元对立”)问题一直是社会学理论中的一大难题。研究者往往把这个问题看作一个既定的事实予以承认,而对它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关注不够。本文试图分析韦伯和涂尔干的学术思想的核心,来弥补这种倾向的不足。笔者认为,个体主义和客体主义并非两种对立的思想理论,相反,二者共享着很多相同的思想领域。“二元对立”问题的实质不是指个体主义和客体主义之间的差异,而是作为“个体”的行为与作为“客体”的社会之间关系的缺失。  相似文献   

20.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义德的"旅行理论"阐述了理论运动进程中被借用、接受和改造的历史脉络.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发轫于西方的政治与文化环境,通过其著作的引进与翻译开始在中国的理论旅行,并经历了理论的接纳与研究、驳难与本土化、挖掘与运用等一系列过程.从权力关系介入对译本的研究,从翻译的政治考察翻译活动的本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为我国翻译研究打开了崭新的视角,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