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自古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台湾同福建关系尤为密切。一、历史关系闽台的历史关系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一) 福建人民在开发和建设台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林道乾又名林大乾,祖籍泉州晋江县,是较早开发台湾的福建人。他不满明王朝的腐败政治,聚众千人在南澳开展反抗明王朝的斗争。1563年,林氏与明朝都督俞大猷讨伐军力战不支,突围入海,走澎湖,入台湾北港,转鸡笼(基隆),着手开发经营台湾北部。但是,组织大陆汉族同胞大规模开发台湾,当自颜思齐、郑芝龙等人开始。  相似文献   

2.
台湾是我国的神圣领土,自古以来,就与大陆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两岸人民很早就开始了频繁的通商贸易往来。本文就清代台湾与闽南三角地区经济交流作些探讨。 1.台湾经济的繁荣得力于大陆移民的辛勤开发。明末清初郑芝龙、郑成功对台湾的开发,掀开了台湾地方史的新一页,谱写了福建与台湾关系的新篇章。此后历时二百多年  相似文献   

3.
蓝鼎元(1680——1733),字玉霖,号鹿洲,福建漳浦人。康熙六十年(1721)从兄蓝廷珍渡海参与镇压台湾朱一贵起义。雍正六年(1728)经太学士朱试的推荐,任广东普宁知县,因性情伉直,违迕监司遭到褫职。后福建巡抚鄂尔达为其申冤.得以昭雪,旋署广州知府。十一年(1733)夏,死于任内,终年54岁。著有《鹿洲初集》20卷、《女学》6卷、《东征集》6卷、《平台纪略》1卷、《棉阳学准》5卷、《鹿州公案》2卷、《修史试笔》6卷等书,是清初福建一大文人。蓝鼎元协助镇压朱一贵起义,应予批判。但是,他对台湾善后经理的许多建议对台湾的开发起了促进作用,则是应予肯定的。本文拟就蓝鼎元对清初台湾开发的贡献作一粗略述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福建乡村旅游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与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相比在发展理念、开发主体、开发路径、政府支持、产业融合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成长差距"。福建乡村旅游要实现产业升级,应学习台湾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注重以下方面提升:理念升级放在首位;创意贯穿乡村旅游开发的每一个环节;完善政策法规;推进跨界融合。  相似文献   

5.
闽台温泉旅游开发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台温泉旅游开发有共性也有差异。从开发模式上看台湾的温泉旅游开发受民众、政府、财团多种力量推动,民众力量突出;福建的推动力量主要是政府。资源利用方式上台湾为共享式的规模集约化开发;福建为资源独立型开发。台湾温泉场所建筑风格精致,日式风格为主;福建单体规模大,风格多样化。温泉产品方面台湾产品链长,客群面广;福建核心产品丰富,共生延伸产品单薄。管理上台湾管理专业化,服务精细化;福建管理不专业,员工素质不高。台湾温泉旅游业起步早,许多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从明代中叶起,福建沿海渔民及小商贩已经来到台湾活动。嘉靖末年及万历初年在台湾袭击番众的倭寇实际上是来自闽粤边界的海寇,其首脑为林道乾、林凤。万历二年(1574)福建官军进入东番的新港进剿海寇,是台湾早期开发史的重要事件,它说明福建官府承担起保护台湾番众的国家义务,也是明代台湾属于明朝管理的历史证明。福建巡抚刘尧诲、福建总兵胡守仁、南路参将呼良朋率领的福建水师,以及兴化府乌屿渔民刘以道等人,为这次展示明朝对台湾主权的行动建立了功勋。  相似文献   

7.
清朝收复台湾后,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在台湾地区实行了有别于大陆绿营兵制的沿海军事联防制度——班兵制.这一制度总计持续了200余年,戍台班兵主要从福建全省水陆各镇抽调,海坛镇(海坛即今平潭)是主力之一.这些渡台兵丁不仅承担了戍卫台湾的重任,而且带动了福建人民移垦台湾的浪潮,在开发台湾及促进两岸人民的交往及文化的交融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透过福建文人叶明勋、王新民、欧坦生等20余人之赴台或涉台活动的史实,简要描述了台湾光复初期福建文人与台湾文学关系的三个层面:福建报人与台湾文坛、福建学者与台湾文学研究、福建的作家和艺术家与台湾的文学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9.
晚清福州在武夷茶贸易中获得很大的发展,成为中国沿海上纳税收最多的城市之一。以雄厚的财力为背景,马尾船政成为晚清近代工业主要基石。为了支持多次遭受侵略的台湾,官府将台湾的现代化建设放在第一位,来自福建财政的巨额白银滚滚流入台湾,促成了台北的开发和城市化建设。同时,台湾北部的发展,也给福州带来很多的机会,福州人纷纷到台湾谋生,台北也成为福州商品的主要市场之一。  相似文献   

10.
金门诸岛位于福建南部出海口的咽喉位置,由福建南部到澎湖、台湾以及海外各国,必然要经过金门诸岛。明清时期,大量福建居民及一部分广东移民正是经由金门前往澎湖、台湾从事垦殖,经营工商各业。与此同时,由于金门诸岛较靠近大陆,其移民与土地开发比台、澎地区要来得早。自明后期以来,迁居金门的福建移民及其后裔又陆续向澎湖、台湾本岛迁徙,金门成为福建移民台、澎的中转站。  相似文献   

11.
明永历15年(清顺治18年、公元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领兵渡海作战,驱逐荷兰人,光复台湾,使美丽的台湾岛回归祖国版图。此后,沿用明朝教育制度,延聘大批福建通儒名士,兴办各级各类学校,从而打下了台湾教育的基础。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第二年,就英年早逝,由其子郑经接位。郑经初掌台湾政事,忙于修治内政,整军经武,发展生产,未能顾及教育。永历18年(清康熙3年,公元1664年),谘议参军陈永华,首先提出兴办台  相似文献   

12.
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海上,与福建、广东隔海相望.闽粤人向台湾移民,由来已久.台湾岛上的汉族居民,主要来自闽粤地区.闽粤移民在台湾辛勤劳作,促进台湾地区的开发.但由于各种原因,迟至明末,闽粤汉族移民与台湾原住民--高山族人民交往较少.高山族基本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以狩猎、捕鱼、采集为主,处于原始石器时代,经济发展十分落后.  相似文献   

13.
郑成功集团收复并经营台湾在客观上促使汉文化东渡入台。台湾许多寺院的建设和佛教的具体发展,来自于福建或福建籍的政府官员与知识精英的密切配合。在福建佛教巨大的影响力下,福建僧人入台或创建、修建、主持寺庙,或讲经弘法,鼓山涌泉寺对台湾佛教产生了制度性的影响。台湾佛教的发展初期表现出鲜明的民俗化和混合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明末福建官府已经管理台湾事务,同时,闽粤一带的海盗长驻台湾的北港,这都落实了明朝对台湾的主权.但因日本的商船开始出没于台湾,而且台湾的海盗屡降屡叛,在第二次澎湖危机中,福建官府将荷兰殖民者引向台湾的北港,其目的是北拒日本、南平海盗,并夺回澎湖,以便下一步对付荷兰殖民势力.明末荷兰人在台湾,类似葡萄牙人在澳门,他们只是在福建官员默许之下,租借中国的一块土地做生意.郑成功驱逐台湾的荷兰殖民者,确实是“复台”,而不是占领.明朝官府在台湾设置郡县的计划,最终在郑成功手里完成.  相似文献   

15.
深入挖掘争充分利用福建传统历史文化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思想成果,弘扬长期以来一直保留在福建人民身上的传统美德,对于福建当代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明确提出开创新的陆、海兼备的福建文化发展方向.要努力处理好闵学与各地域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合理开发的关系.通过各种渠道向台湾和海外传播闵学和福建传统各地域文化,使之在两岸交流上起到积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 郑经是郑成功的长子,在郑成功病逝后成为统治台湾的第二代藩主。郑氏祖孙三代统治台湾的二十三年中,台湾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郑成功至台后不到一年即殂谢,台湾的开发主要由郑经及其长子郑克(土臧)经营。郑克(土臧)被杀之后,郑克塽上台,不久就降清。因此,对郑氏政权开发台湾的历史作用的评价,主要应以郑经治台之时的贡献大小来论定。 郑经在他执政的十八年里,农商并重,台湾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文化提高,跟上了清代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步伐。郑经在台湾开发治理方面取得  相似文献   

17.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边隅,在古代社会里虽交通不发达,经济开发较迟,但社会比较安定,中原地区人口因战乱频繁出现,有的迁到福建,转徙台湾等地居住,具有中原与闽台的血缘关系。本文仅从两汉、孙吴、两晋、南朝、唐、五代时期中原人口迁闽及转徙台湾居住情况作初步探索。一、汉至南朝时期中原人口迁闽春秋时期在福建土地上就有“七闽”之称,“楚熊渠之后叔熊其子孙分为七种,谓之七闽”,七闽地分为福、建、泉三州。秦于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福建置闽中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加快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文章运用SWOT模型分析判断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内部优势和劣势条件及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和潜在的威胁,应用PEST模型分析法全面分析影响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竞争力提升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进而借助SWOT-PEST矩阵模型,提出创业园发展的SO、ST、WO、WT战略构想和政策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9.
清政府为安抚孤悬海外的台湾士子,在福建乡试的中举名额中特为台湾士子设立了保障名额.并给予赴福建参加乡试的台湾士子以"官送"的待遇,而且在福州设立台湾试馆、会馆安置士子.福建乡试的对台优待办法促进了台湾士子更加热衷于渡海到福建参加乡试,增强了台湾士子对科举考试的向心力,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加强.  相似文献   

20.
根据新翻译的荷兰档案,荷兰殖民者侵略澎湖与台湾,其主要目的是想垄断中国的商品出口,切断福建与马尼拉、澳门及东南亚之间的直接贸易,并取而代之。他们的侵略行动受到福建商人的抵制,以郑芝龙为首的福建商人利用包买制度反而控制荷兰人。但在荷兰人的军事压力下,郑芝龙被迫同意开放对台湾的贸易,并运去大量商品。这标志着荷兰从福建商人手中瓜分了相当一部分的商业利益。荷兰殖民者最终被郑成功驱逐,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妨碍了东亚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