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台湾文学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基和传统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学的一翼。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它在四十多年的当代文学发展中呈现出迥异于大陆的文学形态和运行轨迹。然而,文学有根正如人种有源,海峡两岸作家同宗同祖同语言,无法割断的历史的、文化的血缘关系,又使它的发展沿革不可逆转地呈现出不少与大陆母体文学相似或一致的类本质的共性和特质。本文所说的民族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而突出的表征。它既存在于台湾当代文学最深固的部位,成为激发许多作家艰难寻找自我在世界文化潮流中形象的精神原动力,但又何尝  相似文献   

2.
台湾乡土文学虽受大陆五四新文学影响而发端发展,但置于台湾文学场域中,关于其内涵的具体论述又与大陆乡土文学迥然不同.台湾学界对这一概念的理论想象和形构一直处于"流变"的状态中,其价值指向不断"增殖"并充满意识形态的迷思.台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的乡土文学论争提出的一系列议题,特别是参与者对乡土文学内涵的思考为乡土文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了一定的想象和观照空间.在这一特定历史境域及文化语境中形构的乡土文学概念以及由此生成的乡土意识,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台湾乡土文学特定的指涉和品格,同时也持续不断地影响着具体的创作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革命现代性与中国左翼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性诉求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但现代性的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是有显著差异的.从梁启超率先提出"革命"的概念开始,现代性的想象就与革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辛亥革命是一次革命现代性的实践,它所遗留的问题导致了五四启蒙现代性的发生.启蒙现代性的终极目标是与革命现代性一致的,但在实施的方案和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启蒙现代性在中国遭遇了尴尬的处境:一方面是外部的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其内在理路存在着重大缺陷,导致其自身的目标很难通过其自身的手段来实现,从而被一种新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革命现代性所取代.新的革命现代性规范了左翼文学的本质、功能、风格,建立了一套新的文学话语,在现代性的实践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左翼文学话语的内在构成并不是单一的.它的理论形态处于动态平衡中,虽有变化,但总的看是注重文学的政治功能;它的文学形态在艺术成就上参差不齐,其中优秀的部分代表了一种追求文学的政治文化功能与审美性统一的特色鲜明的风格.在世俗化思潮风起云涌、文学的方向变得越来越含混的当下,左翼文学的历史承担意识、民族正义想象、社会公正的追求以及文学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观念等,可以作为一种宝贵的遗产被合理地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杂文集《南腔北调集》是民国社会特定时期的产物,其“南腔北调”既是一个指涉参杂南北方音的名词,同时也是民国历史场域中一个具有更深层次内涵的文化思想隐喻.走南闯北的人生体验,汇聚成了鲁迅以多方言混合为基础的语言与思想观念,其语言和思想有诸多分歧,也有内在沟通,由此塑造出一个颇具民国性格的文人形象.从纷乱的语言到驳杂的思想,后者更为重要.鲁迅以杂文这一独特的话语方式,张扬生命个体的思想独立与自由,在民国文学天空中绽放出了璀灿的思想之花.  相似文献   

5.
洪堡特的语言“内部形式”现在几个世纪中一直影响着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诗学等众多人文学科的发展.俄国洪堡特研究的代表人物施别特的著作《词汇的内部形式》对洪堡特语言哲学的系统研究被认为是填补了欧洲洪堡特研究史上的空白.施别特的研究目的不是为了追溯洪堡特语言学理论的思想源泉及评价其理论体系在人文学科发展中的作用,而是旨在揭示洪堡特理论的真正内涵.施别特从哲学视角对“内部形式”进行了语言学、诗学的跨学科阐释,厘清了“内部形式”术语的内涵,区分了“内部形式”和“外部形式”,认为在俄罗斯文献中“内部形式”应用的语境更加宽泛,可以在全部文化哲学的语境中使用,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施别特对洪堡特语言“内部形式”的哲学思考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在21世纪的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对当今的语言、思维、文化、心理的整合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宋代文学的雅俗变化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乔彬 《求是学刊》2006,33(4):99-104
宋代文学以雅为尚,与“雅儒”精神相关。“雅”的内涵包括语言的雅洁,作品政治内涵的“正”,具有特殊的民族意义。宋代文学在以雅为宗的同时,又呈雅俗结合的变化,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市民文化消费促使了俗文学的发展;其接受效应影响了雅文学作者的创作思想,使之转向了雅俗结合。宋代文人既能接受俗文学,又有意于改造传统雅文学,努力探讨雅俗结合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7.
周信哲 《学术交流》2003,(6):122-125
企业文化是企业无形和有形的存在 ,并且这种文化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时时刻刻反作用于企业的方方面面。从本质与内涵上来看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思想 ,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时空 ;从定位与融合上来看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内涵 ,支撑于企业管理构架 ;从实践与作用上来看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印证于优秀企业实践 ;从效果与检验上来看 ,企业文化是高度认同的群体意识 ,作用于企业全体员工 ,所有这些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性、必要性、现实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8.
信息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步入网络时代,在此背景下,网络语言的生成丰富了我国语言文化信息内容,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为汉语言文学的创新注入新的动力.对此,该文立足于网络语言与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及特性,着重分析新时代下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提出新时代背景下网络语言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路径,旨在推进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创新发展,实现以汉语言文学弘扬我国文化的作用效能.  相似文献   

9.
从不同视角分析台湾的经济改革,希望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借鉴.首先回答为什么用唯思史观分析台湾经济改革;从唯思史观分析20世纪50年代台湾经济改革,涉及三个方面:国民党大陆统治时期的经济思想及其恶果,国民党退守台湾初期的经济政策及其恶果,统治精英思想的转变及其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得到的启示包括:改革必须首先解放思想,精英是推进改革的最大源动力,改革呼唤政府职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熊金星 《社科纵横》2010,25(1):102-103,123
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是社会生活图景的思维重现。征婚启事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兴起的一种广告语言,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承载了不同时期社会文化信息,反映了时代社会思想变迁。本文对征婚启事语言二十年来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分析,研究了其语言形式的嬗变过程,从征婚启事语言的外在变化中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景。  相似文献   

11.
赵卫东 《学术交流》2006,(7):138-140
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以文学工具变革为突破口,然而,五四白话文运动远远超出了胡适等人的语言工具论范畴,从“意图”的文学改良走向了“事实”上的文学革命。从现代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分析,文言与白话是代表两种不同思想的语言系统,五四白话文运动不仅是单纯的语言工具运动,更是深层的思想运动。五四思想革命是通过白话文运动来实现的,五四思想革命本质上也是语言革命,即从古代汉语的思想体系转向现代汉语的思想体系。新的语言系统(现代汉语)不仅使五四新文化运动得以发生、得以成功,而且使中国现代文化得以定型。  相似文献   

12.
王志彬 《学术交流》2007,(9):156-159
明清时期的台湾宦游文学不仅见证了台湾原住民族的族群文化和汉原族群交往的历史,而且突破了原住民口传叙事模式,开启了台湾文学创作的序幕。来台宦游文人以文学为手段,积极参与岛内文化建设,形成华夏文化在台湾传播的盛况。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台湾原住民族的文化不断发生变迁,文化品质也得以迅速提升。  相似文献   

13.
“地之子”的自我形象与“乡下人”心态 ,是生活和创作于 1 930年代“文化古城”时期北平的一批诗人作家们的一种特殊文化心态。这种心态反映了他们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文化选择、向往“自然”、“原始”美的审美趣味 ,以及坚守纯文学立场的文学信仰等多方面思想内涵 ;同时 ,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文化古城”时期北平独特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4.
林超然、高方两位先生的新作<心灵的旁证--中国百年抒情文学经典咀华>,作为"寒地黑土文化"丛书的一种,于2008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从近百年以来的、数以百万计的中国文学作品中,精选了20多篇小说、散文、诗歌作品进行了赏析与品评,引领读者进行了一次文学经典的心灵之旅.其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在对具体作品进行品析之前,列出了50篇小说、散文、诗歌的"经典榜单".阅读这些榜单就会发现作者遴选标准之高,眼光之独特.首先,榜单贯通了近百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地域上涵盖了大陆港台的众多作家.从现代文学的起点开始,至新世纪以来的作品,应该说每一历史时期的作品都有人选.  相似文献   

15.
百年台湾、香港和海外华文文学中的语图关系渐渐进入了文学自身的流变中,反映出写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文学、流行通俗文学,甚至女性文学、乡土文学等文学形态的不同变化,也往往比中国内地文学更早地提出、实践文学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其意义和价值启发我们重视语图关系对于文学史叙述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黎荔 《创新》2008,2(4)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思想艺术传统的全面总结,也蕴含着民族文化自我更新的先导因素,因此能在"五四"时期被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到文学正宗的地位,多方位地参与了"五四"新文学核心精神与关键理念的建构,显示出对各种言说的巨大的构成功能.围绕<红楼梦>的指涉所带来的文学命题和语言形式.是现代中国文学意义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资源.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由<博士论文>时期的"自我意识"意义上的人本思想,到<莱茵报>时期的物质利益意义上的人本思想,到<德法年鉴>时期的历史创造者意义上的人本思想,再到<手稿>和<形态>时期的实践主体意义上的人本思想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马克思科学的实践观点的确立.正是在科学的实践观点基础上,马克思才彻底抛弃了唯心史观,建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眼中的人才由抽象的人转变为现实的人,科学的"以人为本"思想得以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8.
肖向明 《浙江学刊》2006,(2):128-133
作为一种古今共有的民俗信仰,"鬼"文化在古代文学中发挥了独特的题材资源、道德认知、美学想象等方面的文学功能.到了五四这一文学的转型时期,"鬼"文化在主题、情感、结构等文学功能上产生了多种角色转换,整体上呈现从证实性、寄寓性到象征性的演变.  相似文献   

19.
沙夫通过对人的问题和人类个体问题的深入研究,厘清了青年马克思与成年马克思之间的理论联系,形成了对马克思思想的整体理解,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本质.在20世纪背景下,沙夫建构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理论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主要有三种理论形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特定社会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特征.沙夫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性,在社会批判和实践策略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沙夫的人道主义思想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齐美尔的现代性:现代文化形态下的心性体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生命哲学和文化社会学的立场视角,齐美尔说明了主、客观文化走向分裂对立的"文化悲剧";从日益扩张的货币经济的文化意义,结合与之交织的劳动分工的发展,齐美尔揭示了"文化悲剧"在现代社会的展开即现代文化形态;从对货币经济所主宰的现代外部文化形态的顺应、反弹、逃逸等不同反应方式中,齐美尔描述了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和心性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