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花鼓子"是土家族的传统民间舞蹈,但对土家人的生活却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土家人对几大重要人生礼仪的庆贺,是土家族地区民俗旅游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对土家人构建和谐新农村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的传统民间舞蹈"花鼓子"与土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土家人的现代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代表着土家族传统的喜俗文化,构成了民俗旅游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将对土家人构建和谐新农村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花鼓子"是土家族的传统民间舞蹈,但对土家人的生活却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土家人对几大重要人生礼仪的庆贺,是土家族地区民俗旅游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对土家人构建和谐新农村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群山 《老友》2009,(3):14-14
山里的土家族人将土豆叫"洋芋"。"洋芋"这个美名从何而来,我没有考证,只好猜测:大约是舶来品,因此"洋"吧。自从它"舶来",就在山里安了家,并和土家人一道演绎不同寻常的命运。土家人有三大主粮:苞谷、洋芋、小麦。洋芋排行老  相似文献   

5.
居住在湖北鄂西深山的土家人,素来讲究礼仪。譬如为死人丧葬,憨厚、朴实的土家人就有一套独特的礼仪,它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土家长者临终前,孝家男女老少都要伺候于床前,为其"送终",直到其停止呼吸。在长者安然离开人世的一刹那,众孝子便跪在床前,用"钱凿"(土家人打纸钱的一种工具,其印签恰似明清时的铜板或元宝)打好的纸钱,为死者烧"落气纸"。"落气纸"烧毕,便由家中长子带领家人为死者穿衣,装入棺材;有的地方是让其子女先穿一会儿,"暖衣"之后再穿在死者身上。旧社会,由于大部分土家人穷困潦倒,死者仍只能穿生前的补丁衣服。鄂西山区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利川鱼木寨墓碑石刻中二十四孝图本事进行了考述,认为刻图是土家人的效榜图;“坐活夜”是土家人的孝行录,“家祭文”是土家人的劝孝诗,所展示的是土家人对忠孝节义最一般意义的认同。这些独特的俗文化形态,是鱼木寨孝观念所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生态根源,是中国传统道德中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对鄂西南清江流域中段土家人在丧葬活动中唱"丑歌子"的现象,依次从界定、功能、审美三方面进行探讨,着重分析它们在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文化学和文艺学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湘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发展历史 ,铸造了独特的土家人的宗族伦理观 ,它约束着土家人的社会生活 ,规范着人们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9.
长阳花鼓子     
陈孝荣 《社区》2012,(5):30-30
我的家乡长阳是歌舞之乡,世代的土家人都醉在歌舞里了。这其中,花鼓子也不甘落后,与长阳山歌、长阳南曲、土家撒叶儿嗬等歌舞一争高下,在土家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主角的角色,并成为土家人表达爱情最直接、最火辣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土家歌谣蕴含了土家人对自我的基本理解、评价与判断,在土家歌谣的丧歌、情歌、盘歌等主要歌谣类型中,土家人将土家族理解为一个乐观淡然、豁达无畏、感念亲恩、和谐相处、浓郁直白、忠贞不渝、机智风趣、聪明灵敏的民族,完成了土家人将自己视为"何如人"的民族形象建构。  相似文献   

11.
论鄂西土家族"跳丧舞"丧俗的整合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什么鄂西土家族"跳丧舞"丧俗如此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时下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诸多富有创见的观点.然而从整合角度来探讨其功能的却不多见.本文试图在已有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从"跳丧舞"丧俗对土家人个体精神的整合,"跳丧舞"丧俗对土家人社区或族群的整合,"跳丧舞"丧俗对土家民族文化的整合这三个方面,对其整合功能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巴人"是今天土家人祖先认同中的始祖,但与土家及其先民的关系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历史发展变化阶段:东汉时期,"巴人"祖先是土家先民三个主要族群祖系盘瓠蛮、廪君蛮、板蛮的祖先传说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蛮族融合并逐步遗弃了巴人祖先传说;唐宋以后,去蛮夷化潮流使"移民说"逐渐成为主流,逐步覆盖整个土家社会;20世纪50年代以后,土家的重建和复兴,"巴人族源说"成为民族认同建构的重要工具.以此证明,祖先认同往往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标志;土家人的"巴人祖先"认同,表达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意识和民族边界意识;祖先认同的历史变化,反映了民族自我意识取向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老巴子》是土家族诗人、作家萧国松老人人生的积淀,更是土家人心智和文化的凝聚。《老巴子》故事内容丰富广泛,涉及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惩处邪恶、弘扬民族美德,表达土家族精神方面,承载了重要的信息。《老巴子》既是一部地方民俗志,又融民族艺术于巧妙之中,是一部记录土家人传统知识的力作。  相似文献   

14.
特殊的土家族性格使得其居住区域结构稳定,从而为土家人的生存和发展留下了宽阔开放的领域,在民族性格内化的过程中,内部结构和土家人的外部环境的组织与编排更趋合理,构筑了稳固的单元结构。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的"哭嫁"民俗,蕴含了原生态文学艺术的因子,成为土家族地区原生态文学艺术壮美画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哭嫁"民俗关照了土家人的现实生活状态和社会情绪表达,也就具有了文学本体上的特质。土家族姑娘唱出的"哭嫁歌",带上了某些土家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定势和群体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6.
“56个民族56朵花,袁艺可是土家一朵花呀。”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曾这样称赞土家族的著名青年女歌手袁艺。 日前,袁艺演唱的土家族第一张个人音乐专辑,已由中国唱片总公司正式出版发行,人们在那甜美的歌声中不禁引发了对那片神秘、古老土地的向往。 如果说大作家沈从文诉诸笔端的是湘鄂西的水,写的是土家人的情;大画家黄永玉,用的色彩是湘鄂西的山,画的是土家人的骄傲。而从青年歌手袁艺的歌声中,人们对湘鄂西的山山水水,对土家人的习俗文化,对土家人不屈不挠的乐观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相似文献   

17.
梯玛信仰与叶梅的小说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梯玛信仰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它既体现为土家人的刚健性格和乐观精神,也隐含着土家人的生存意识、集体意识。在土家族女作家叶梅的中篇小说《撒忧的龙船河》和《最后的土司》中,梯玛信仰是结构文本的核心因素。对于小说世界中的土家人民,梯玛信仰潜在地引导和约束着他们的生活,根筑了他们生活的勇气和期冀;而对于作家叶梅而言,写作即展演土家文化,这不但饱含了她对土家文化的认同,也饱含了她在多元文化碰撞的态势中对本民族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利川墓碑众多 ,工艺精湛 ,是研究土家族历史文化重要的史料。本文利用墓碑这一尚未充分利用的史料 ,结合文献、民俗资料 ,相互映证 ,综合研究 ,对土家人的丧葬习俗、图腾机制等多方面历史文化现象了深入的揭示 ,并对土家人族源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土家人是巴人的后裔,其中经历了由巴而蛮(武陵蛮、五溪蛮),由蛮到土的民族演变过程.刘禹锡在被贬朗州、夔州期间接触了不少土家人,因此,其乐府诗创作的内容、形式、艺术风格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巴人土家族民歌的影响,这使他的乐府诗创作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为后世诗歌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0.
文化的镜子——一个土家族社区的语言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湖南省拉西峒村为个案,分析了一个土家族的社区语言现状.社区语言具有汉文化与土家文化互动影晌的特点,"顺其自然"是土家人为谋求更好的生存境况,选择优势语言作为交际语言之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