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伪满洲国时期的协和剧,是在异态文化语境中产生的独异的戏剧样式。它生存于日伪文化高压与怀柔政策的夹缝中,是伪满统治者渗透殖民意识的文化工具。在协和剧附逆政局与时局的话语表层背后,潜藏着的是滞留在伪满异质环境下的剧作家复杂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2.
日本侵略者在我国东北炮制伪满洲国后,为泯灭东北人民反满抗日的思想意识,成立了伪满协和党,开展以伪满“建国精神”、“民族协和”为中心的思想宣传。然而,伪满协和党仅仅存在两个月即被废除,马上又以伪满协和党为基础成立伪满协和会。伪满协和党作为伪满协和会的前身,目前国内关于该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本文将从伪满协和党的筹建、活动及结局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阐述伪满协和党演变成伪满协和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协和话”是“伪满洲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语言变体现象,本研究以伪满时期日军内部发行的军事明信片为对象,对“协和话”的书面表记形式、词汇、语法等的变化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旨在向世人展示伪满时期殖民文化的一个侧面,告诫现代人珍惜并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4.
日伪统治广州时期,由于烟毒业存在着暴利,且有利于日伪的殖民统治,故日伪当局采取纵容和保护的策略,致使烟毒横流。烟毒严重摧残着国人的身心健康,该行业的“繁荣”,印证了日伪统治广州的殖民本质。  相似文献   

5.
东北沦陷时期,日伪一方面制定和实施了对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进行严酷打压、限制和管控的政策与措施,一方面为了装点伪满洲国的所谓“五族协和、王道乐土”的“建国宗旨”和文化“繁荣”——实质是殖民文化的推进与落实,在话剧领域也推出和施行了多样化的举措。日伪政府和其控制的各种协会团体与媒体在严酷打压左翼进步话剧团体的同时,也有目的地建立和组织文化殖民性质的职业剧团、协和剧团和放送(广播)剧团,管控民间剧团,并在话剧剧本征集、话剧的舞台演出与巡演、剧本创作和演出的比赛与奖励、剧本发表与出版和理论批评等方面,开展较为频繁的管控与扶植杂糅的活动。由此,他们建构了一套较严密全面的话剧生产与传播的机制和装置,呈现出东亚殖民主义的文化症候。  相似文献   

6.
《协和运动》作为“满洲帝国协和会”的机关杂志,在思想教化领域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为殖民政治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刊的舆论导向追随政治风向标而发生偏转.《协和运动》舆论导向的前后变化,标记了协和会运动的变迁和日本殖民政策的演变.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的殖民文化是日伪在殖民体制下对沦陷区现存的各种文化资源进行重新认识与整合而形成的.民族文化方面,重点对传统儒家文化及中日关系史进行了创造性“发明”.外来文化方面,激烈排斥资本主义文化和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共产主义文化,而对宗主国日本的文化则进行了全盘美化.最终,日伪建构起来的殖民文化在民族性上遭到异化扭曲,缺乏自己的独立性与主体性;时代性上打上殖民烙印,被日本自认为优秀的文化所统率和局限.  相似文献   

8.
伪满时期的扎鲁特旗财政都瓦萨1933年3月,日本侵占热河省,5月,于热河省昭乌达盟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设置兴安西分省。扎鲁特左、右二旗,归兴安西分省管辖,废除了鲁北县置。日本侵占之后取消了扎萨克职衔,保留了王公的爵位和称呼。日伪统治者以满洲国政府的名义...  相似文献   

9.
龙庆 《今日南国》2010,(7):56-58
曾经,他们追随着郑和的脚步来到菲律宾这片土地,面临的是与海洋一般茫茫未知的未来;后来,他们依靠吃苦耐劳打下了属于自己的片天地,却遭遇当时菲律宾统治者西班牙殖民当局的无情屠杀:  相似文献   

10.
日本帝国主义自“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以来,疯狂推行野蛮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项侵略政策,齐齐哈尔作为日伪时期的黑龙江省省会,更处在高压控制之下,文化教育事业遭到灭顶之灾。日寇推行的文化政策有两大特点。一是摧残中国固有的文化艺术,凡是具有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的报刊、书籍均遭到取缔;二是大力培植殖民地文化。1931年,开始实行具有殖民奴化性质的“新学制”。规定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学生“体会日满一德一心不可分之关系及民族协和之精神”①,这种教育方针下,将原来六年制的中学改为四年制的“国民高等学校”,在这短…  相似文献   

11.
日据末期台湾作家运用殖民者语言,策略性地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言说世界,挑战殖民者的文化霸权;挪用写作权力来反思殖民当局近代化论述的破绽、重新体认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台湾作家从“被动”生产的小说文本,敷衍殖民当局的文艺统制政策,转为书写回归乡土、民俗传统与歌颂劳动之美。那种认为台湾作家已经屈服于殖民当局的研究观点并不正确,应该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反殖民文学书写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推行服务于日本侵略战争的经济统制政策,伪满洲国政府在日本的操纵下,于1937年颁布《商工公会法》,将原有的中国商会和日本商工会议所统合为商工公会。为了配合伪满洲国经济统制政策的实施,伪满商工公会组织了对地方经济的调查活动,建立了以参事会为核心的物资统制配给体系,动员了包括儿童在内的伪满洲国群众服务于战时经营与代用品生产活动。在参与经济统制、处理伪满政府与工商业者关系的过程中,商工公会呈现出利用旧有的中国商会网络增强统制能力、以完善经济统制体制为目的的帮扶工商业者及侵蚀以中国商人为主的小工商业者利益的特点。文章通过对伪满商工公会的考察,揭示了其在伪满经济统制中服务于日伪当局经济控制和掠夺的本质,为探讨沦陷区工商业团体如何被日本利用于经济侵华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日本强制吞并朝鲜后,以《朝鲜教育令》为基本法令推行殖民主义教育。为了培养殖民地统治的顺民,日本统治者对朝鲜人民进行了泯灭其民族性的同化教育以及低级简易的愚民教育。然而,殖民者的最终目的是对殖民地人民进行奴役和剥削,培养下级劳动者的实业教育也受到殖民当局的重视。面对残酷的殖民教育,朝鲜人民在国内外开展民族教育,向朝鲜青年传播爱国思想和民族独立意识。  相似文献   

14.
在抗战时期的华北沦陷区 ,“新民主义”是日伪统治者进行思想奴役的工具。以此为指导思想 ,“新民运动”演化为一系列具体的运动形态 ,并成为沦陷区社会教化的一大特点 ,也成为抗战时期中国思想领域的一个特有的现象 ,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日伪统治东北时期的地籍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籍整理”是东北沦陷时期,日伪政府推行的一项经济活动,历经伪满建国至垮台的十几年间,几乎涉及每一户“满洲国民”。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履盖面之广均不多见。日伪政府不惜重金,兴师动众倾全力大搞地籍整理,足见其在日伪殖民统治中的重要地位。一 何为地籍整理?按照当时日伪官方的说法,地籍整理就是“设立地籍,为使土地权得到永久的维护而奠定其基础的一系列行为”。具体说来就是“整顿行政区划”即整顿市、县、旗、街村等界限,在其中设置地籍区划,对各个土地逐一调查其地号、地目、面积、等级及所有权,并编造土地登记簿、地籍图等,根据土地审定法及土地等级制定法加以审决决定之”。地籍整理以后,根据地籍区划和地号,可知土地之所在;根据地目可知土地课税各目、等级;根据等级可知土质良否,收获多少或土地价格等;最重要的是根据上述诸项,可先进行土地交易活动和征收土地赋税。  相似文献   

16.
进入民国以后,中日之间关于教科书的争论逐渐增多,这样的争论甚至发生到了中国与日本本土之外的第三地--朝鲜.档案资料表明,朝鲜的华侨教育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与教材方面基本上与国内相同,日本殖民统治者最初也未加干涉.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殖民当局加强了对在朝鲜华侨学校的控制,1932年初以"普及排日思想"与"妨害治安"等名义,扣押华侨学校从中国运来的一批教科书.中国驻朝鲜总领事馆要求日本殖民当局归还,双方进行外交交涉,以日本拒绝归还告终.这次教科书事件的根源是中日双方对教科书内容的认知不同,且与时局的发展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东北沦陷时期日伪宪兵和警察及罪恶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法西斯殖民统治固然以关东军为主要力量,而宪兵和警察也是维持其反动统治的重要力量。伪满的宪兵和警察分为日系和满系两个系列,他们是服务于同一目地的,却有着不同的地位,关系密切不平等,历史渊源也不尽相同,而相同的是:这两个系列都是日本侵略者的鹰犬,是摧残抗日力量的刽子手,是沦陷时期东北人民争生存、独立、解放和民主自由的死敌。并非如日本军国主义者美化的那样,它们是什么“建设满洲国的先驱”、“民族协和的核心”。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年之际,遵循江泽民同志“勿忘‘九—·八’”的教言,研究这方面的历史,揭露日本侵略者及其傀儡政权的滔天罪行。以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本文试就此略述。 一、东北沦陷时期实行法西斯专制统治的日伪宪兵 1.日本宪兵,即关东宪兵队  相似文献   

18.
抗战沦陷时期(1938~1945)日伪控制下的汉口银行业可以分为沦陷初期、日伪的渗透和控制、日伪金融殖民化三个阶段。种种特征显示,沦陷时期的汉口银行已经有了全面殖民化的倾向,中储券的发行是日伪沦陷区殖民占领银行金融体系殖民化的标志,是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这一殖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在日据当局的主导下,以殖民地台湾为主题的鸟瞰图集中出现。这些鸟瞰图既具备地图的实用性,又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在被大量生产出来后,以多种型制在市场上流通,广受读者欢迎。鸟瞰图不仅呈现了台湾最新的地理知识,也展示了全岛的资源分布和依附性发展,显示出殖民当局掌握了“鸟瞰”式统治全岛的能力。鸟瞰图在构图方面,总是将官署、神社等所谓日本“内地”元素置于中心位置,并进行细节描绘和放大处理。在对旅游路线的规划中,除了介绍自然名胜,还楔入种种“帝国”符号,将旅游建构成“帝国”精神的归化之旅。以鸟瞰图为代表的文化殖民活动,在台湾五十年殖民史研究中是十分值得重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20.
1825—1830年的印尼民族大起义,是一场“动摇了荷兰的霸权”和“推动着殖民地的解放”的伟大斗争,在亚洲近代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是,长期以来,在分析这次大起义发生的原因时,学术界却普遍地出现一种偏向,即撇开了十九世纪初西方殖民者输番统治印尼的总形势,把注意力集中在揭露1816年后荷兰重新恢复对印尼的反动统治上,说由于荷兰“恢复旧的殖民剥削方法”,使印尼人民“对荷兰殖民统治者充满着强烈的仇恨”,甚至连封建主也对“荷兰殖民统治者产生不满情绪”,因而在蒂博尼哥罗领导下,一场“反荷大起义便正式爆发了”。我们认为,这样地分析是不够全面的。下面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粗浅意见,以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