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开始,其中,日本军部发挥了主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日本外务部门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外交活动,竭力为日本侵占东北进行辩护与开路,促进了侵略战争的不断发展.关于日本外务部门所起的作用,事变期间其在国联的外交活动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
自明治维新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的日中关系,一言以蔽之,.淤臼是日本单方面对中国侵略的历史也并非言过其辞。尤其是自1931年9月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的前后十五年间,是日中关系在近代史上最为不幸的时期。"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开始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确实是以军部为核心制定战争计划并推行的。但是,当时的日本国民却支持了军部的侵略政策。今天,我主要谈日本国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又如何被迫协助战争、为战争效力的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3.
日本退出国际联盟始末云南大学历史系徐康明日本军国主义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大规模侵华战争。中国政府随即将此事诉诸国际联盟(以下简称“国联”)。日本以武力强占中国东北,是其与欧美列强争夺亚洲太平洋地区霸权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对凡尔赛-华盛顿...  相似文献   

4.
日本近代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军部在政治中拥有极大的发言权。统帅权独立为军部干政提供了法律依据 ,而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又为军部干政提供了组织上的保障。特别是随着军部法西斯体制的确立 ,军部几乎完全掌握了政策决定的主导权。当然 ,在政策决定中陆军和海军存在着意见分歧 ,甚至在陆海军内部 ,也存在着不同的派系 ,坚持不同的主张。而且这种分歧常被日本的一些学者所渲染 ,强调历史的可选择性。其实这种分歧只不过是追求对外政策目标手段和方法的分歧 ,其扩张日本权益 ,侵略周边国家的实质始终是不变的。一  所谓的统帅权是指对军队…  相似文献   

5.
庞宝庆 《浙江学刊》2022,(5):231-238
“九一八”事变后设立的“满洲事件费”揭开了日本战时军费政策的序幕。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部完全主导了战时军费预算制度、支出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议会和大藏省等财政金融机构沦为举手工具和政策具体执行机构。在保证庞大战费支持大规模对外侵略战争的同时,竭泽而渔的战时军费政策不仅给日本人民,也给广大被侵略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7,(3):83-85
二战爆发后,德国的胜利刺激了日本的野心。对南进一直采取观望态度的昭和天皇也开始转向支持缔结三国同盟,幻想搭上德国的便车,实现对亚太全境的控制。在昭和天皇的主导下,日本迈出了南进步伐,并缔结了三国同盟,最终走向了日美战争。  相似文献   

7.
日本天皇裕仁并没有参与策划卢沟桥事变的阴谋,但他清楚地知道日本政府和军部侵略华北的行动计划,而且客观上支持了这些计划的实施;事变发生后,他又积极参与了事变处理,推动事态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8.
俞国 《社科纵横》2008,23(9):129-132
"九·一八"事变前后,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始终站在爱国和正义的立场上,通过时评深刻揭露日本发动事变的侵略野心和本质,质疑和抨击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严厉批判国联及李顿调查团向暴力妥协的卑鄙行为.在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唤起民族觉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龚娜 《社科纵横》2014,(4):114-11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以昭和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在明知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天皇制的国体,依然顽固拖延战争,企图实现一场胜战后的体面媾和。最终,昭和天皇虽然做出"圣断",结束了这场罪孽深重的侵略战争,但其罪责却不能抹消,昭和天皇对这场战争负有直接而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又称“双重外交”。在日本近代史上,是指日俄战争后,在日本的对外政策上,除了负责外交的外务省系统外,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陆军省、海军军令部等军部势力参与或主导了日本的外交政策。这种现象被研究日本的历史学家称为日本外交政策上的“二重外交”。通常认为,这种现象尤其是体现在对华的外交政策上。其中,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后,与主张不扩大事端的日本外务省相比较,日军不断挑起事端,并迫使中方分别签订了《塘沽协定》、《何梅协定》以及《秦土协定》,日本军部成为了制定日本外交政策的主角。在1940年前后,日…  相似文献   

11.
冯玮 《日本学刊》2002,13(2):129-141
日本的尊王意识起源于神祗信仰,在日本各个社会转型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内忧外患、社会激荡的江户时代晚期,"尊王"与"攘夷"相结合,成为民族自卫的旗帜和早期民族主义思潮的集中体现;在明治时代围绕如何构建近代政治体制的争论中,虽然力主仿效英、法、德政体的代表人物主张各异,但"尊王"仍是他们的共通之处;在日本形成"一君万民"的明治政治体制并开始走向对外扩张的时期,"尊王"是日本在台湾、朝鲜和"满洲国"推行殖民统治政策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2.
孙继强 《日本学刊》2008,(2):130-140
以"九一八"事变为开端,日本开始了对中国长达15年之久的野蛮侵略.事变发生后,日本报界发生整体"转向",而且这种"转向"并非一朝一夕完成,它经历了一个"反抗-被动屈服-主动追随"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闻专业主义所推崇的独立、公平的原则在所谓的爱国主义、全民总动员的精神枷锁面前逐渐沦丧,报纸最终沦为军国主义的宣传工具.  相似文献   

13.
程文 《日本研究》2010,(1):54-57
"二·二六"事变后日本国内政局混乱,近卫文唐为抑制军部、控制政局,实现内政、外交的一元化和政战两略之统一,主张必须创建"自己的政党".第一次近卫内阁成立后,近卫在发动侵华战争、强化国内法西斯统制的同时,联合各党派团体开展了新党运动.本文对近卫与第一次新党运动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以期窥一斑而知全豹.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开端,但日本统治集团策谋已久的“满蒙问题”却是欧美列强无不关心的重大国际问题。因而“解决”这一问题不只是向中国行使武力,同时也意味着向列强挑战,意味着日本对外政策的重大转变。所谓“满洲国”方案,从制订到实行,集中,典型地反映了国际因素对日本外交决策过程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夕会"成立于1929年,是日本陆军中的秘密团体,核心人物为永田铁山。1931年爆发的九一八事变,就是由"一夕会"成员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等关东军和"一夕会"派中坚幕僚紧密勾结,阴谋策划并付诸行动的军事侵略行动。在永田构想中认为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日本为此必须准备和实施国家总动员,同时为确保占有中国资源,必须确立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殊权益"。"一夕会"派在对华问题上与若槻内阁及陆军本部中宇垣派存在意见分歧,于是利用关东军占领中国东北的既成事实以及当时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国内困境,通过政治施压、陆军人事改革等手段,不断排挤宇垣派,最终实现权力转移完全掌握了陆军实权。迅即在"一夕会"派主导下,陆军制定了旨在侵吞中国东北的《时局处理纲要案》。1932年3月1日,在关东军扶植下"伪满洲国"成立,3月12日,日本内阁通过了《满蒙问题处理方针纲要》,12月25日,日本退出国联。以九一八事变为开端,日本帝国主义再次挑起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7,(6):133-138
太平洋战争初期,由于日军接连取得胜利,昭和天皇让深得信任的东条英机和山本五十六等人放手大干,自己除了密切关注战争进程外,主要从精神上鼓舞日军士气。但随着战局的恶化,统帅层矛盾日益尖锐,昭和天皇不得不从幕后走到台前,频繁干政,以加强军政指导和监督。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几乎所有的战争决策和重大军事行动,都与昭和天皇有着密切的关系。昭和天皇是日本侵略扩张的决策者,对战争负有直接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明治维新时期建立起的日本文武二元制的政治体制,使日本军部掌握了国家战略的制定权。后来军部又逐步全面掌握了国家政权并因而全面掌握了国家战略的制定与决策权。这是导致日本国家战略最后全失败的决定性原因。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6,(8):104-107
甲午战争后,在朝鲜出现了日俄争夺的局面,相继发生了乙未事变和俄馆播迁等重大事件。期间,福泽谕吉阐述了对朝鲜的认识,并为日本"改革"朝鲜积极地出谋划策。乙未事变发生后,其极力为日本在事件中的罪行进行辩解,并劝说日本贷款给朝鲜,希望以经济手段达到控制朝鲜的目的。俄馆播迁的发生则使俄国在朝势力进一步膨胀,面对这种形势其主张由此前日本单独"改革"朝鲜转变为可以同其他国家共同进行,并暗示日本不会放弃既定的朝鲜政略。此后,为达到缓和日朝关系、增强日本在朝影响力的目的,其又提出了向朝鲜移居日本人的"移民论"。这一时期,福泽谕吉的朝鲜观几乎自觉地追随了日本的对朝政策,对朝鲜表现出极端的蔑视。  相似文献   

19.
伪满的劳动统制政策在不同时期有所差别。"七·七"事变前,日本侵略者对进入中国东北做工的华北劳工采取限制的政策,并颁布了《外国劳动者取缔规则》。"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开始积极招募华北劳工来东北做工,并加强了对劳动的统制,颁布了《劳动统制法》。德苏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决定实行"全民皆劳"的劳动政策,为此颁布了《劳务新体制确立要纲》,修改了《劳动统制法》。伪满的劳动统制政策为日本侵略者肆意掠夺劳动力资源、奴役中国人民提供了政策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6,(4):102-106
为摆脱日军在中国战场持久战的困境,日本统治集团曾一度陷入北进战略与南进战略的争论。北进战略即大陆政策,主张在发动对中国的侵略后首先进攻苏联,以"解决北方问题"。南进战略即海洋战略,强调在发动对中国的侵略后首先南下进攻西方国家在东南亚和太平洋上的殖民地,以实现对整个亚太地区的控制。最终,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在昭和天皇的主导下,日本迈出了南进步伐,并缔结了三国同盟,走向了日美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