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通过不同的创作主题、风格和艺术手法反映了战后一代人的彷徨与迷惘,他们的很多作品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本文通过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和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揭示了战后一代人的迷惘与困惑;也通过分析男女主人公对爱情不同的态度和追求,指出是战争摧毁了人们的理想与爱情,战后的和平与繁荣也无法弥补他们心灵上的创伤。  相似文献   

2.
“迷惘的一代”文学体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和欧内司特·海明威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主义和尼采的权力意志主义之间存在着某种隐微关系。菲茨杰拉德小说中包蕴着深刻的叔本华哲学思想,而海明威小说则呈现出明显的尼采哲学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迷惘的一代"文学体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和欧内司特·海明威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主义和尼采的权力意志主义之间存在着某种隐微关系.菲茨杰拉德小说中包蕴着深刻的叔本华哲学思想,而海明威小说则呈现出明显的尼采哲学的痕迹.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文坛,托马斯·沃尔夫(ThomaSWolfe,1900-1938)与海明威、福克纳、菲茨杰拉德以及辛克莱·刘易斯等小说大师并驾齐驱、鼎足而立,是“迷惘的一代”的杰出代表。在作品中,他不仅以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批来自美国南方的热血青年在美国现代社会的所见所闻,更以细腻多情、极富诗韵的语言展现了这些“追梦者”所经历的纷乱复杂的情感波澜。  相似文献   

5.
美国二三十年代"迷惘的一代"产生的时代背景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残酷的斗争及由此引起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迷惘的一代"小说产生的特殊而复杂的历史根源,是战后动荡不安的西方世界普遍存在的异化感和幻灭感,其杰出代表人物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小说特点,即彻底否定了传统的西方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小说所体现的是现代主义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小说《战地春梦》将“迷惘的一代”文学推向了高峰。这部作品代表了海明威写作艺术上的成熟。海明威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于以细腻的笔端运用不同的象征来暗示主人公的命运,诸如天气的象征,人物的象征和道德化风景的象征,其中别具一格的结尾也让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7.
战争,于我们似乎是很遥远很陌生了。然而,研究海明威及其作品,使我们的目光不得不聚焦于这两个字眼。作为“迷惘的一代”文学的命名者和代表作家,海明威指出战争摧毁了人的幸福,记录下了这一代人的无奈、悲观和绝望;同时,海明威还用手中之笔,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同仇敌忾地抗击法西斯匪帮的历史画面,奏出了一支人类兄弟情谊的赞歌。不可否认,海明威的作品时至今日仍有着超时代的价值,可以说,海明威是20世纪描写战争最出色的作家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制度的产物。帝国主义国家从领土上分割世界,掀起了瓜分殖民地和…  相似文献   

8.
海明威与"硬汉"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的创作风格极富个性化 ,这种个性化集中的体现在他对理想形象的执着的追求上。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评语是 :“勇气是海明威的主题 ,是使人敢于接受考验的支柱 ,勇气能使人坚强起来 ,去迎接那看起来是难以应付的现实 ,勇气令人敢于喝退大难临头的死神”。海明威笔下的理想形象就是所谓“硬汉” ,一个“生来并不是被打败的 ,你可以消灭他 ,可就是打不败他”① 的英雄。海明威毕生的创作有两大主题 ,一个是勇气 ,一个是死亡。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斗争 ,当死亡临头时向着死亡直冲过去 ,誓与对手同归于尽。在海明威的作品中 ,几乎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美国文坛上,海明威永远都是一颗不容忽视的巨星。他那以“冰山原则”为核心的创作风格,以“硬汉式人物”为描写对象所反映的作品主题乃至狂傲、暴躁如雄狮般的海明威本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深深地吸引着读者和批评家们,“海明威风格”,“海明威式英雄人物”已成了文学术语。本文旨在探究“海明威风格”的内涵及其形成过程。“海明威风格”,首先是指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洗炼之美,开创了新闻体小说的先河。一部小说,当它的语言、性格塑造、情节设计令人感到洁净和精纯时,它就达到了洗炼之境。海明威的小说做到了这一点。在他的作品里,…  相似文献   

10.
重新认识《老人与海》所蕴藏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笑 《天府新论》1997,(4):68-70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发们《太阳照常升起》和《丧钟为谁而鸣》等名著。集中反映了战争在那一代青年人中引起的失意、傍徨和混乱。但真正使海明威声誉鹊起的却是他的不朽名著─—《老人与海》。二战期间,海明威重上战场,经历多次险遇,负伤累累。而战后美国的现实使美国人感到个人自由无时无刻不受到威胁,个人权利达到无情践踏,所谓的“美国之梦”已完全破灭;世界范围内的“冷战”也已发展为热战。此时,海明成一半是出于对人类生存环境(社会的和自然的)及其人性现状的忧虑所进行的思索,一半是迫于当时麦卡锡主义横行…  相似文献   

11.
一九二六年,美国作家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发表长篇小说《太阳也升起了》,轰动了欧美文坛。作者引用美国现代派女作家革特露德·斯坦因的一句话作为小说的题辞:“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从此,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文学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流派,  相似文献   

12.
海明威·死亡意识·作家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死亡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和超越的客观存在,它具有最大的真实性。它是当代西方文学的传统主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一直纠缠着海明威。从一开始评论家就注意到海明威小说的死亡主题。美国评论家H.B.Bates认为“实际上海明威只有一个主题——死亡”。某些批评家甚至把海明威称为“制造死亡的工程师”。在我看来海明威创作大量涉及死亡主题,并非作家在玩弄死亡游戏,而是对于死亡以及它与生存之间关系的不断思考。作家试图在审美活动中寻求对于死亡的  相似文献   

13.
张天骄  高文宇 《学术探索》2012,(12):123-126
随着创伤文学在国内外的兴盛,创伤研究成为了一个新兴的文学理论研究方向。罗伯特.斯通与厄纳斯特.海明威分属两个不同时代的作家,在文学创作时针对不同方面的创伤各有所侧重。本文选取了他们各自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理。首先分析各人作品中主人公不同的创伤遭遇,继而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对比研究,展示以迷惘为标志的海明威式"战争创伤"到以恐惧为主导的斯通式"后战争创伤"的阶段演进过程。最后从已得出的结论中,一窥两位大家的创伤文学创作与个人的成长经历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挖掘出其心理状态和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4.
评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作家,海明威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既塑造了被称之“硬汉子”的男性人物,同时又刻画了令人难忘的女性人物。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这些女性人物,不难发现海明威的女性意识。如同他作品中的男性人物一样,海明威笔下的女性人物有着复杂的个性特征,经常有着悲剧的命运,揭示出了海明威悲观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5.
弗朗西斯·斯各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文学史上现代文学的先驱。他的创作生涯恰好处于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富变化性的两个十年,这特殊的背景,使得他的创作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时,也为他从特定的角度描写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无疑,这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爵士时代的桂冠作家”。  相似文献   

16.
盖茨比置身金钱社会而痴迷于情 ,遭遇负心背叛仍执着于梦 ,这正是他的不同凡俗之处 ,“了不起”之处。作家菲茨杰拉德以其卓越的艺术手腕真实地刻画了也无情地解构了他那个时代的美国梦 ,从心灵深处为痴情的梦想家献唱了一曲深沉哀婉的挽歌。  相似文献   

17.
探讨海明威第一本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创作风格 ,对研究其整个创作风格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在该小说中 ,海明威主要运用了场景手法、戏剧手法和嘲弄手法塑造人物的个性。场景是海明威重要的创作手法之一 ,场景是纲 ,人物个性和人物的人生观都围绕场景进行 ;戏剧手法是海明威最具影响的表现手法 ,人物对白栩栩如生 ,寥寥数语就能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嘲弄手法贯穿海明威的小说 ,小说中的嘲弄是对人物命运的嘲弄 ,用浓缩了的笔墨来揭示人物痛苦的经历。  相似文献   

18.
赵迎 《东岳论丛》2012,33(5):31-34
作为“以塑造男性角色、观照男性世界、思考男性本质而著称的男性作家”,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及他对于女性的态度一直是评论界争论不休的焦点.本文以海明威的小说《伊甸园》为例,通过分析海明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旨在阐释海明威不是一个对女性世界麻木不仁的作家,也不是一个所谓的男权崇拜者,他是一个具有双性视角的作家,并在解决两性冲突问题上做出了难能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是张炜心仪的外国作家之一 ,他对“硬汉”性格的塑造 ,对语言的运用 ,对情节的剪裁都深深地影响了张炜 ,并在张炜的创作中留下了神似的印痕  相似文献   

20.
斯格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亚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虽然创作于不同的年代,反映的却都是有关“美国梦”及其梦幻破灭的主题。本文拟从比较两部作品的异同点入手,分析两位主人翁盖茨比和洛曼“美国梦”破灭的社会的和个人的原因,从而指出盖茨比和洛曼悲剧的实质——梦幻与现实错位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