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本质上体现着一种宏大的社会文化融合与变迁的历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其深厚文化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机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既是中华民族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实现形式与内容等不同层面结合的文化基础.中华民族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基础的积极效应,体现它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理想观、思维方式和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在契合.同时,也要警惕这一文化基础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必须加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扬弃、弘扬和培育,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赋予时代性内涵,从而减少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理论成果从形成到成熟的过程中,长征扮演着关键一环的角色。具体表现在:从革命到革命与民族救亡并举的实践主题的转型,寻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正确的实践生长点;马克思主义众多具体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展开的序幕;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化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提供了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与内涵的思想指导;正确的军事、组织、政治路线的制定与执行,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熟主体群开始形成;另外,孕育形成的长征精神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郭昭第 《理论界》2010,(6):134-136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强调文学的革命化,但很大程度上否定了民族文化,这是中国化的准备阶段;第二阶段提倡文学大众化,但很大程度上用阶级分析方法区别了民族文化,这是中国化的形成阶段;第三阶段提出文学民族化,但很大程度上主要着眼于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这是中国化的成熟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应该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尤其艺术精神的有机结合起来。但许多人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体现出工具理性特征 ;一是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 ,体现出价值理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努力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文明价值观紧密融合 ,这是文化现代化从而达到社会总体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5.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新形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史、流变史、发展史,着 重从哲学形态上进行研究,进而在此基础上建构充分反映当代特征和实践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国化的新形态,既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 论创新的必然要求。建构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形态,将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方 面或当代中国哲学的一种现实形态而存在,它将成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成 为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7,(3):181-186
毛泽东精神是毛泽东个人品质、价值观念、情感等的锤炼、凝结和升华,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革命精神、价值精神和科学精神。毛泽东精神与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精神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新形势下,高扬毛泽东精神就是要弘扬革命精神,全面深化改革;赓续价值精神,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倡导科学精神,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了一个中国化、大众化、世俗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佛教吸收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满足了普通群众的精神需求,进入了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佛教与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对立的”片面认识,借鉴佛教世俗化的成功经验,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相似文献   

8.
在对待民族文化传统上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金元 《学术探索》2002,1(6):90-92
“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江泽民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作出了科学概括 ,并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纳入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中 ,在一系列问题上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它是在近百年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方面它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成为它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能产生共鸣,二者彼此交融、契合,由此,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和中国气派的理论和政策,正确回答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面临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80多个春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中找到了许多带规律性的东西,使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认真总结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是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尊道贵德精神和探索创新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实践,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对这些精神进行系统地批判和改造,赋予它们能够适应中国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新含义,实现了民族精神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从而继承和发展了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关联体现了其文化意蕴:作为民族共同追求,中国梦丰富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容;作为社会发展目标,中国梦指明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方向;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梦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作为强国兴邦的精神旗帜,中国梦增强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凝聚力与认同感;作为造福于民的民生纲领,中国梦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指明了根本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3.
党的思想路线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对思想路线的创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实践特征和主体精神等几个不同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作了研究。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在中国的生动体现;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特征在中国的显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同时又是一个十分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鲜明地体现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产物,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形成的实践基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精神实质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国化的历史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中国革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成功运用和科学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当代诠释,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具体内容的方法论;在新的历史时期,自觉地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指导,要始终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出发,牢牢抓住科学发展的实践主题,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要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16.
以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为代表的留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早期中国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贡献集中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促成中国人形成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中华民族意识;二是揭示了民族的本质和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阐述了在民族矛盾不断上升的近代中国里,强调阶级利益的时候要注意民族利益;三是论述了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两个原则--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他们的探索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2004,(3)
庄福龄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 2 0 0 4年第2期撰文《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毕生在理论上最伟大的贡献,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他以独创性的经验和创新性的理论指引着中华民族从危难中创造出新中国、从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有四大创举:…  相似文献   

18.
"中华精神"比"中华民族精神"更能准确指称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之基因。大中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拥有占主导地位文化认同的地缘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作为诞生于西方土壤的文明理论要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枝繁叶茂,必须吸收中华文明之基因。中华精神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天人一体、以人为本;天下一家、以和为贵;道生万物、以道为导;众生平等、以众为尊。"这四句话可以简称为"四为精神"。即"为人、为和、为道、为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重实际、重实践、重人民、重科学"。这十二个字可以简称为"四重精神"。"四重精神"与"四为精神"是契合相通的。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中国也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华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内在融合的"中华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总体成果的最好指称。中华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由三大理论体系组成:中华文明的人本主义理论体系;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定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语言的大众化,使之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的大众化,使之成为大众的自觉追求和理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体的大众化,使之成为大众自觉参与和实践的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分离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片面理解造成的;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误解是马克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无法统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社会的先进分子或政治精英阶层对自身精英身份的执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不能统一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面对近代的文化认同危机,中华民族选择了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来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因此,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建过程实际上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的中国化历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立足于当前中国现实实践、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来铸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形式,由此成为在今天中国社会得到广大人民认同的主流文化。在当前全球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在民族文化认同遭遇新的挑战之时,中华民族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化解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