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朝时期是中朝文化交流的大发展时期,朝鲜向唐朝派遣留学生、遣唐使等入唐学习,他们是儒学传入朝鲜半岛的主要媒介以及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黄巢,生率年不详。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私盐贩出身。富有资财,自幼读书,才思敏捷。青年的时候,喜欢击剑骑射,且深通文墨。他曾几次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都落第。他以《不第后赋菊》为题,写过一首咏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决心通过武装起义,推翻唐朝反动统治,建立劳动人民自己政权。后来,他被起义军推为领袖。号‘冲天大将军’、‘义军百万都统’,带领6D万大军攻破长安,树起‘大齐农民政权’的旗帜,实观了自己的政浩抱负和远大理想。”“黄巢领导的民起义,从根本上打垮了腐朽的唐朝,消灭了许多门阀世族,为历史的发展消除了一些障碍;与此同时,黄巢坚定不屈的战斗意志、杰出的游击战略战术对后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复杂的政治、宗教、文化和安全利益背景下,伊朗与阿富汗塔利班关系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全面对立时期(1996~2001年),伊朗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考量,拒绝承认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为其对手“北方联盟”提供军事支持,并在2001年美国推翻塔利班政权的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第二阶段是从“秘密接触”到“有节制的支持”时期(2002~2020年),为应对美国及其盟友在阿富汗地区的军事存在并遏制其影响力,伊朗为阿富汗塔利班提供了有限的支持,并与后者开展了高层接触和政治磋商;第三阶段是务实合作时期(2021年阿富汗塔利班新政权建立至今),伊朗虽未正式承认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但双方在多领域展开务实合作,双边关系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分歧的存在,伊朗与阿富汗塔利班的关系具有多重不确定性,未来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挑战。  相似文献   

4.
公元8世纪时西域局势错综复杂,唐朝在西域的统治不断受到来自吐蕃、大食、突骑施等政权的挑战,各政权之间为了争夺西域,采取多种措施进行了反复的较量,除军事等手段外,和亲也成为各政权拉拢盟友或分化敌人所采取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它不仅被唐王朝所运用,而且还被其他各少数民族政权广泛使用,在各大势力争夺西域的过程中,和亲显示了它特有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佛经翻译理论的发展阶段,结合佛经翻译史,对佛经翻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简单梳理:从东汉末到东晋是肇始时期;从东晋到隋朝是发展时期;唐代时期达到鼎盛。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乡镇政权是我国农村的基层政权组织 ,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建国以来 ,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的演变几经波折 ,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建国初期的乡政权阶段 ,人民公社时期的政社合一体制阶段和改革开放后的政社分开 ,重新建立乡 (镇 )人民政府阶段。改革开放之前的乡镇政权 ,基本上没有自己独立的利益。贯彻来自中央的方针政策 ,管理和组织社区生活是其首要和基本的任务。因此它是在代表国家控制基层农村 ,在这一点上 ,它与其上级政权组织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因为在改革前我国的总体性社会结构中 ,国家几乎垄断着全部重要资源并对几…  相似文献   

7.
沂水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的沂山南麓、临沂市最北端,总面积2434.8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6%.出土文物证明,早在20万年前,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远古文明,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因沂河流经境内改东安县为沂水县至今.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自唐朝传入我国。对伊斯兰教的称呼,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也各不相同。唐宋时期,称伊斯兰教为“大食法”或“大食教度”;明朝称“回回教门”或“回回教”(回教);明末至清代称“清真教”或“天方教”;后到1956年前,称“回教”;1956年后则普遍称“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9.
从755年唐朝的“安史之乱”起,到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止,有二百余年的时间,在当时中国的这片土地上,都是军阀混战,政权如走马灯一样变幻莫测。一些无德无识的胆大无耻之徒,凭借烧杀抢掠,便可称霸一方,甚至当上皇帝,号令天下。在那样的政治条件下,礼义廉耻扫地,社会风气大坏。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地方政权体系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本文试从促进这一变革和加强政权建设出发,建议改革现行的省——县——乡三级和地区派出机构的“三实一虚”体制,在省县之间建立一级地(市)政权组织,使地方政权体系构成省(市)、地(市)、县(市)、乡(镇)四级城乡并立,地(市)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的完整系统,以适应我国经济现代化与政治民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林春艳 《现代妇女》2014,(11):167-167
我国古代刑罚的发展与演变实质是统治者逐渐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文明程度提高的反映。变化总趋势是朝者逐渐轻刑化的方向直线前进的,但是中间的反复,呈现出局部的曲线。即唐朝之后民国之前(宋、元、明、清),统治者都是在天下大乱中夺的政权的,都强调治乱世用重典。所以这一时期当权者们虽都沿袭唐制,但他们的刑罚力度较前朝又趋野蛮、残酷、落后,并且重新复活了残害人的肌肤肢体的肉刑,死刑的执行方式也步步高增。这样又使刑罚返回到奴隶制时期的野蛮、落后与残酷,这是局部的曲线。  相似文献   

12.
旧中国有900万军、政、公、教人员,全由新生政权包了下来,民政部门也不例外,接管北平民政局仅是这一历史中的一瞥我在晋中行署工作不到半年,即1948年11月,接到党中央组织部从延安发来的电报,让我速到石家庄找到刘秀峰同志(他当时是石家庄市委书记),由刘秀峰同志将我介绍给彭真同志。让我随同  相似文献   

13.
辽东公孙氏是在汉末兴起的地方割据政权,政权存在50余年。公孙氏先后制定远离中原,立足东北,依附曹魏,以求自安的对外政策,使得政权稳定发展。到公孙渊统治时期,采取周旋于魏吴之间的对外政策,是导致其政权灭亡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对外政策为视角,旨在说明公孙氏政权的兴亡与其对外政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怛逻斯之战发生于公元751年,是中国唐朝和阿拉伯帝国之间最大的一次军事冲突,虽以中国军队的失利而告终,但它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造纸术的西传,意义极大。这次战争在中外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是中国唐朝对西域统治中的一个重要插曲,它使一位名叫杜环的中国士兵有机会以战俘身分,历游8世纪中叶的伊斯兰世界后,写出了具有重要历史影响的地理学著作《经行记》。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接触是从军事冲突开始的。 642年,阿拉伯穆斯林军队在波斯的奈哈文镇彻底打垮了波斯萨珊王朝末代君主叶兹底格德三世最后拼凑起来的武装力量,取得了奈哈文战役大捷。651年,叶兹底格德三世逃亡至马里(今土库曼斯坦境内)遇害,萨珊王朝就此宣告灭亡。679年,在萨珊王朝泥涅师王子的请求下,唐高宗任命裴行俭为“安抚大食使”,率军队护送泥涅师王子回去复国。虽然这次行动最终不了了之,但说明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已有了间接冲突。 唐开元年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据《资治通鉴》卷二一一记载,唐朝与阿拉伯穆斯林军队首次兵戎相见发生于715年,大食与吐蕃共同出兵攻击拨汗那(即今费尔干纳),拨汗那王即向安西求救,为了控制西域各国,阻止阿拉伯军队继续东进,安西都护李休景率将兵“万余人”,“出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势力进入辽西地区,并不断壮大,先后建立了前燕和后燕政权,加之鲜卑化的汉人冯跋建立的后燕政权,三燕在辽西地区统治长达100余年。除了政权主体慕容鲜卑人外,辽西地区还有大量汉族、夫余、高句丽以及鲜卑其他部的居民。这些居民通过不同方式进入辽西地区,并对三燕政权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佚名 《老人世界》2020,(1):50-50
披肩在中国,是从隋朝(581-618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衣饰,它绕脖子一周,佩戴在肩上。古时,披肩也叫云肩,多以丝缎织锦制作。到清代时,披肩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多在岁时节令或婚嫁时佩戴。特别是婚嫁时,成为新娘子不可或缺的衣饰。  相似文献   

17.
萨莱瓦赫城是也门萨巴朝时期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萨巴朝时期城邦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萨巴朝许多国王定都的第二都——马里卜之前,它是“摩克里卜”的第一都。“摩克里卜”即集两权(神权与政权)于一身的统治者。据考证,第一位由祭师转变为“摩克里卜”的是耶达·阿勒·扎  相似文献   

18.
耀忠  春花 《当代老年》2010,(5):28-29
这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感人故事,一位古稀老人跨越时空,为在太原血战中阵亡的84位烈士招魂,让烈士魂归故里,他的“寻亲”故事感动着许多人。经过13年艰难找寻,他已送出了71封阵亡通知书。  相似文献   

19.
“黄慕,生卒年不详。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私盐贩出身。富有资财,自幼读书,才思敏捷。青年的时候,喜欢击剑骑射,且深通文墨。他曾几次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都落第。他 以《不第后赋菊》为题,写过一首咏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慕决心通过武装起义,推翻唐朝反动统治,建立劳动人民自己政权。后来,他被起义军推为领袖,号“冲天大将军”、‘义军百万都统’,带领60万大军攻破长安,树起‘大齐农民政权’的旗帜,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远大理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公元907年进入了五代时期.此后的54年里先后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冯道就是在这样动荡的时期稳坐钓鱼船,仕途得意,侍奉近十个皇帝,位居高位二十余年,晚年写下《长乐老自序》,死后被周世宗追封为瀛王,被称为政治上的"不倒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