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的事物千姿百态,没有限数。但不同事物的美的状况,无论是艺术的、生活的还是自然的,都并不是美在同一个水平上。就美的状况美的程度说,不同事物之间有着高低上下的差异。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现实世界的一切关系都是为人而在的关系,都是属于人的关系。①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世界上千姿百态的美的事物与人的审美关系,人是审美关系体系中的主导方面。因此毫无疑问,所谓事物美的高低上下的差异,乃是对人而言的,是人见出的差异,是人的审美判断。而任何判断,都有判断的依据与标准,审美判断也是这样,于是,审美标准的问题就自然落入了美…  相似文献   

2.
古今中外,数千年来,有多少志士学人,在孜孜不倦地寻求一条人人承认的、普遍行之有效的所谓美的客观标准,为之伤透了脑筋,至今依然没有最后结果。在审美领域,究竟存在不存在这样一条标准?本文的看法是,客观标准是存在的,但不可能是唯一的、普遍有效的,纯然审美的,而是多元的,以另外一些价值判断为主体内容的判断标准。审美现象表明,当人们对某种事物发出“美”或“丑”的情感判断时,所依据的根本就不是纯然的审美标准,而是以另外一些价值标准为前锋,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上升为情感判断的结果。这诸多判断  相似文献   

3.
对传统武术审美之“和谐”特征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荣  李高  陈冲 《宿州学院学报》2009,24(3):45-47,61
武术之美是东方的古老文明之美的缩影。中国武术具有丰富多彩的“美学”思想和价值,在内容和结构上都倾注了极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文化意识。文章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传统武术的审美特征中的和谐美、形神美进行研究,目的是为弘扬武术文化,更好、更快地推动武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论康德审美的四个契机理论及二、四契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审美判断四个契机的观点,是他四项知性范围学说在审美判断力评判中的运用,这主要是出于他先验哲学建筑术的需要。审美判断与知性判断的差异,就使得审美判断四个契机的内容本身便与知性判断四个契机中“量”的分析相矛盾。康德对四个契机的论述虽有精辟之处,但这四个契机本身并不能构成审美判断力评判的完整体系。其中,第一个契机是对“鉴赏”下定义,二、三、四三个契机是对“美”下定义。崇高作为一种依存美,虽与优美不同而且用到了知性范畴体系中“数学的”和“力学的”范围划分,但依然是形式上的。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主观的。在主观的层面上,在康德设定的共通感方面,二、四两个契机是一致的和互补的。  相似文献   

5.
美学:一个历史的冤案美学的美与我们在审美描述中的美的概念是同一的吗?这是理解现代美学所面临困境的关键契机。我们知道,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心范畴不是美,而是以“道”“气”“象”为中心的一系列审美范畴。正是“道”“气”“象”审美范畴的确立才使主体不是按照美与丑的标准来形成自己审美判断和审美描述的语言系统。而是从对“道”的把握,对“仁”的维护角度出发来建立审美评价系统,于是产生了二十四诗品以及中国绘画美学的气韵生动,澄怀味象等美学命题和审美判断标准。当然中国古典美学中也有美和丑的概念,如《淮南子》中说过“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说山训》),这里的美和丑是古典美学中的一般性概念,而  相似文献   

6.
日常生活中会话话语的审美有别于文学艺术审美,它具有审美感知的真实性与审美心理的零距离特征,对会话话语的审美是审美主体根据语境信息进行审美理解和审美价值判断,是审美主体从纷纭繁杂的日常生活中自己去发现美。  相似文献   

7.
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学、美学等内涵。从园林研究的角度来理解《红楼梦》的文化艺术和审美形态,无疑是很有魅力的学术课题。文章试从《红楼梦》园林文化所彰显的和谐美、个性美、静态美、柔性美等方面,把握《红楼梦》园林文化特质及其审美显现。  相似文献   

8.
由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点不同,对美的判断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但这不能否定美的客观存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追求美越急切,就越要学好美论,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9.
美是对事物的肯定的判断,是人类价值追求的导向,是人们求真向善的产物。审美教育是教给人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以美化性,以美启善,从而陶冶人的品德和心性。学校教育应该重视审美教育的价值,把美育放在重要位置上来。  相似文献   

10.
今道友信关于审美判断的考察与对康德理论的批判,是在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美学的趣味感性论和以柏拉图为典型的古希腊美学的理性的存在论之间的冲突中展开的.在今道友信的形而上学思考中,这两方面理论主张对撞的结果是柏拉图式的思索占据了优势,并且显示了向现代美学理论行进的富有兴味的轨迹,今道友信认为这是审美判断的事象本身开示了对于此问题的古典思考的重要性.今道友信对于审美判断理论思索的结论,与其关于美以及美本身的形而上学规定有最根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审美领域,艺术的新奇美总是以它独有魅力大放异彩,受到人们的特殊宠爱,而且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容低估的独特审美价值。如果说,常态美是我们已经熟悉了的处于稳定态的审美对象的话,那么,新奇美则是我们比较陌生的具有新奇性和神秘感的审美对象。常态美是不乏美感,却不能给人新鲜感,新  相似文献   

12.
作为作品的灵魂,审美判断不但是作品思想性的保证,而且也是其艺术性的保证。因为它的判断职能,代表了审美主体对生活的评价,成就了艺术这种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而它的审美特质,则又始终钟情于审美主体心灵的每一次颤动,执着地捍卫着艺术的领土。对审美判断的切实把握和准确阐述,天经地义,应该成为文艺美学的重点工程,甚至核心工程。然而,这又是一项极为艰巨的工程。且不谈古今中外对这个问题的大量探讨中鲜有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3.
一、“美的理想”——审美的主体性 问题缘起于著名的“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或“主观合目的性形式”的康德命题。 康德认为在审美判断中,主体在知觉对象时,表象中并不唤醒一个明确的目的概念,即不具有目的性,这表象不是自觉有意识的表象,而是油然而生的对象形式表象;但审美的对象形式又恰好唤起审美主体知觉中想象力与知解力的协调活动,对象形式恰好符合主体知觉中协调活动的目的图式,这不能不说似乎具有某种目的性。围绕这个命题,康德认为,审美判断与对象关系的规定根据在于,既不是逻辑认识,也不是道德体验,而是对象的形式感被主体觉知为某种愉悦的情绪,由此构成了审美判断。所以,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当然也没有主观或客观的目的性。如果审美判断受到一定概念制约,这个判断就不是纯粹的审美判断了。正是基于这种分析,康德提出了“自由美”和“附庸美”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14.
美感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或者兼而有之?这个问题乍看起来似乎没有探讨的必要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从美学这门科学建立以来,就如何解释美感的特征和性质,仍然是长期争论不休没有解决的难题。本文打算就当前关于美感性质的论述,作一些评说和探讨,以期得到教正。 一、美感纯属一种感性认识吗? 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有的学者提出,美感是审美者对审美对象的美赋予的一种情感反映。只要审美者看到审美对象的色彩,形状、声音、容貌,就能立刻判断事物的美或丑。美感是审美者在瞬时间内对审美对象作出的一种不加思索的动情反映。因此,它不能和认识判断、分析理解相提并论,否则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一门提高人文修养和锤炼人文素质的科目.文学作品与审美教育和人格美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作品和人格美这一命题丰富和完善了审美教育的内容,扩大了审美教育的内涵.同时审美教育也提升了对文学作品欣赏的价值,拓宽了文学作品欣赏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胜鬘经》所蕴涵的美学思想极为丰富,本文从《胜鬘经》美学的思想基础,本性清净的心性之美,慈悲济世的人格之美,借喻说理的言教之美,不可思议的涅槃之美,说法过程的愉悦之美六个方面分别加以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乘美学独特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大力培养和谐审美观。笔者调查表明:其一,在32 504个调查对象中,55%有时考虑美,33%总是考虑美,12%不太考虑美;其二,中国公民总体趋向于以善良为美,而以和谐为美排第四位,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其三,当前中国公民多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进行审美判断,占被调查人数的43.6%,25.5%选择“依据大众流行和时尚,”30.9%选择”依据理想化的标准或境界”进行审美判断;其四,中国公民的审美实践活动以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主。为此,笔者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并未制约人们的审美需求,不能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而忽视人们的审美倾向,从物质产品生产与消费、精神产品的创造,从社会组织与运行状态角度、人与自然等角度看和谐社会的构建时都必须考虑人们的审美心理倾向且应进一步激发与引导中国公民的审美需求;二是和谐社会的构建既要尊重公民的个性因素,也应加强中国公民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和谐”本质的教育,还应加强公民对待社会的审美心态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雅克·马利坦认为 ,美是超然的 ,它以不同程度参与一切存在 ,对于纯粹智性而言 ,存在着的一切都应是美的。但是在审美领域 ,即对于渗透着智力的感觉 ,事物便区分为美与丑。超然美与审美之间的差别 ,为艺术留下了空间。诗的精神创造性是自由的 ,它没有对象 ,因而美也不是诗的对象 ,美是诗的超然的关联物。马利坦对美、审美、诗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解释 ,对于我们理解美的客观性和主观性、诗 (艺术 )的创造活动等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审美活动属于反思性判断,这种判断的特点就在于它们突出了人的自由性,这种自由表现为通过想象力自下而上地向着理性复归的自由。当想象力与知性处于自由和谐状态时,质料与理性形式一致,产生了美;当质料刺激破坏理性形式时,产生的是丑陋。审美判断与知识中的规定判断不同,是自由与必然之间的一种辩证运动,彰显出的是理性的整体性框架,而非具体的知性概念的束缚。知识和审美都是在理性之下的,知识的教化和审美能力是互相裨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的内容极为丰富,每篇课文几乎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美的内容;努力讲求美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还要充分利用作文教学等手段,激发学生积极运用美、创造美的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