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乔基庆 《理论界》2012,(1):77-79
马克思说工具是人的延伸,媒介也是人的延伸。作为这种延伸,媒介站立于人与世界之间,它构成了新的自然,是我们与自然对话的新语言,从根本上讲,就是改变了人们的感知比率,从口语文化、到书面印刷文化、到电力文化,都在塑造着人们不同的感知比率。在这个意义上,媒介构成了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在新媒介时代,新媒介是一种元媒介。这种元媒介能够将人的意识媒介化,当人的意识被媒介化之后,作为符号现象学起点的"形式直观"就必然会引入媒介的要素。媒介将决定意识如何将意识对象变成携带意义的符号,也决定符号呈现出什么意义。"媒介直观"将成为新媒介时代符号现象学新的起点。并且,"媒介直观"虽然带有"媒介决定论"的色彩,但是我们不能将"媒介决定论"片面地理解为孤立的媒介能够决定人类社会的变革,而应该将其理解为人类被置身于以媒介为中介的符号环境之中,这个符号环境对于人类的观念和行为起到了限定的作用。因此,"媒介决定论"的实质是"符号决定论"。  相似文献   

3.
电视即符号——西方"电视镜像"符号批判理论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社会的媒介文化批评中,符号学和意识形态理论被西方学者运用到了电视媒介和电视文化的评析和批判之中,并在电视批评学中形成了西方特有的电视符号批判理论。符号学本身是对媒介及其文化进行研究和批评的一种方法论,本文以"电视即符号"为题,着重探讨西方学者是如何在符号学视域下对电视文化和电视媒介本身展开意识形态批判的。  相似文献   

4.
与传统的"物质能量型"文化实践不同,人类文化创造方式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呈现出一种符号化存在,即"信息符号型"文化实践.全球信息技术的符号化、虚拟化发展,为人类文化创造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发展契机,同时,它使得人类相对独立、有效、全面地开展"信息符号型"文化实践成为可能."信息符号型"文化实践凸显了人类文化创造的符号特性,且越来越成为人类文化创造方式的必然选择,它代表着符号之于文化创造的普遍性和有效性的未来人类文化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5.
基于移动传播的移动性、社交性、互动性,传统文化传播产生了新的表意方式、意义生产与价值流转的符号规律,呈现了独特的媒介逻辑自洽、话语重组方式以及日常融入的符号学机制。作为符号学体系的传统文化传播具有多模态特征,繁复的符号能够在纵横双轴中实现逻辑自洽。传统文化在用户赋权、关系联结的移动媒体中有着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式。其中,伴随性文本的大量出现使其出现意义弥散、话语狂欢、无限延伸的符号范式;因"移动"而产生流动的场景与文化沉浸。可以说,从符号表征到符号繁殖、场景沉浸,移动传播时代的传统文化继承迎来新的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6.
付茜茜 《天府新论》2020,(6):135-144
伴随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甚至话语体系等都不断被技术重构。在网络文化空间中,“人设”一词成为近年来较为热门的典型网络词汇,作为一种被设定的概念化符号形象,它通过特定人物的媒介展演而吸引不同的受众群体,在无形中进入大众消费端,进而转化为符号资本与经济价值。网络“人设”符号的出现,是数字经济时代符号消费产业对于网络文化环境强有力的适应和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文化症候,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鲜明特征,“人设”符号消费虽鲜明体现于精神层面,却能在资本市场和受众市场形成强大力量。本文将对网络“人设”从概念到符号资本的媒介建构过程进行深入阐释,通过对“人设”符号的理论阐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下网络文化症候、媒介舆论环境与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7.
"文化保守主义"评议--与《原道》主编陈明之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玉顺 《学术界》2004,(5):142-145
"文化保守主义"是一个过于含混的符号.就其"文化"而论,"文化保守主义"不过是一种情绪的符号,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民族主义情结的一种表达式.就其"保守"而论,"文化保守主义"这个符号是对生活本身这个源头活水的遮蔽.  相似文献   

8.
金惠敏 《社会科学战线》2022,(1):135-144+282
间性问题日益引起当代哲学和文化理论的关注,如在胡塞尔、巴赫金、哈贝马斯、T.S.艾略特、威廉斯、赫尔曼斯、朱利安等人那里所表现的,有的学者甚而创造出一个"间性学(interology)"新词,但是对于构成间性的主体的界定则基本上仍然沿用笛卡尔和康德以来的理性机能架构,未能将认识性的主体同时作为有血有肉的个体,以至于将人类的交往、对话仅仅看成是话语性的,而且由于结构主义尤其是后结构主义的影响,话语只是纯符号性的,与人的物质存在无关。而间在论则借鉴例如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论,将再现看作人的存在的延伸,因而话语之间的交往和对话被赋予存在的维度,"间性"被修正和增补为"间在"。在当代文化理论中,间在论一方面坚持文化的对话性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更属意于文化背后的物质性冲动,认为正是由于文化所代表的物质性利益才使得文化呈现出永远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9.
张梅  张立成 《理论界》2011,(11):96-98
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深刻地揭示了符号功能、符号活动在人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从符号角度揭示人与文化的本质特征,为我们的人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人是符号的动物"这一论断极富时代感,正反映了当今人类信息时代的突出特点。随着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不断拓展和深化,人的世界会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符号化的倾向。人越来越多地生活在自己创造的符号世界中,生活在"主观现实"中。  相似文献   

10.
杨平  宁先圣  宋硕 《理论界》2005,(1):75-75
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渗入社会生活的力度要强得多,网络文化是一种包容性极大的文化,它将人连同他周围的生活完整地延伸了。  相似文献   

11.
人是操语言的动物,语言现象和人类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卡西尔说:“自我们生命诞生之日,自我们意识之光乍一闪亮时,语言就与我们形影不离。它陪伴着我们智慧前行的每一步履。人不可能离却这一媒介而生存,因为,语言宛如一种精神的气氛,弥漫于人的思维与情感,知觉与概念之中。”(《符号神话文化》第89页)远古人类在数百万年中孜孜不倦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精神文化财富都积贮在初阶语言形式中,初阶语言负载着史前人类全部的内在精神与现实存在。  相似文献   

12.
媒体奇观是当代社会主导文化形式-媒介文化的重要表征.明星现象是当代社会的超级媒体奇观.明星不仅仅是一个个真实具体、极富魅力的形象,更是大众传媒生产的一种文化产品,一种承栽着一定文化内涵与意识形态的表意符号,一种文化实践的过程.明星的生产是特定符号意义的生产,明星形象的巨大魅力及其对大众无可抵挡的吸引力源于多样媒介文本产生的符号象征作用和互文效应,这些媒介文本在建构明星形象的同时拼贴和构成了社会的多元话语,使明星奇观成为产制多元意义的文化场域.  相似文献   

13.
卡西尔将康德的图式概念和符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认为世界就是一种符号化的世界,语言、科学、宗教、艺术等在内的所有人类文化形式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用以解释世界的符号形式。卡西尔从符号角度揭示人与文化的本质特征,构筑起了人——符号——文化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赋予了人、符号、文化新的哲学意义,从而为人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万资姿 《天府新论》2007,1(4):102-108
作为人类文化存在与发展之普遍工具性的存在,符号自身的人为性以及人类由此而具有的符号能力的不确定性本身就决定了人类的文化创造在某种程度上将表现为一种人类符号能力的实现与被规定;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实现与限定,人类才有可能通过观念活动的符号设计及其创造活动的对象性结果即文化产品反观作为文化创造主体的自身存在;发展至今,这种符号设计下的文化创造越发成熟,从而也为自觉符号设计下的中国新时期文化创造提供了各种可能。  相似文献   

15.
性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甚至可以说在传统社会中也是一种"地位符号",它能够体现个人品性、身份、地位,它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并体现有价值(显示地位)的事物(如财富、声望和权力等),它是能够成为使得行为者个体整合到某一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媒介。性文化的社会分层特征表现为类别性、潜在性、流动性、炫耀性、次级性。  相似文献   

16.
媒介的公共产品转型与公民文化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生存于由自身创造的各种文化符号组成的虚拟世界中,媒介传播则是其中最为感性具象的符号体系,从而充当着人们获知外部世界的理想中介。通过互联网技术,媒介日益成为广泛参与的虚拟社区。因此,媒介具有作为社会公共领域或公共产品的先天因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媒介变革实质上是媒介的公共产品化转型,具体地说,是由计划经济时代理论上的纯公共产品嬗变为市场经济时代事实上的准公共产品。这一转型使媒介有效地参与并促进了公民社会和公民文化的健康发育。与媒介的进步相比,我国的媒介批评转型明显滞后,新型的媒介批评应当追随媒介转型的脚步,将媒介是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产品作为其最重要的尺度。  相似文献   

17.
刘珂珂  张梅 《东岳论丛》2012,33(7):72-76
卡西尔将康德的图式概念和符号结合起来,认为包括语言、科学、宗教、艺术等在内的所有人类文化形式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用以解释世界的符号形式,我们面对的世界就是一种符号化的世界.卡西尔从符号角度揭示人与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了人——符号——文化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大大地深化了我们对人、文化及符号本身的认识,为我们的人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文化研究理论的媒介文化分析,将研究重心放在大众媒介的文本生产和文本传播活动中,通过媒介符号的意义生产和受众符号的意义消费,揭示媒介文化的意识形态符号化过程。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媒介文化理论对大众媒介文化意义的阐释,围绕媒介文本符号的意义活动展开,对媒介文化的符号分析,侧重揭示媒介文化传播中的价值赋予和意义植入。后现代主义理论对媒介文化的解读,则揭示媒介文化传播与真实世界的建构关系,强调大众媒介对社会生活的文化建构,依循的不是现实价值逻辑,而是符号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媒介批评"概念主要有三种语境,一是"社会文化批评"的语境,它关注媒介的社会意义和文化蕴含,突出对媒介文化的一种批判和反思;二是"新闻传媒评论"的语境,它主要来自传统新闻学的思想,突出对与媒介相关的新闻理论和业务问题的批评反思;三是"报刊批评与报刊审读"的语境,在当下主要与第二种语境形成勾连,对新闻审读、媒介管理、媒介监督等问题比较关注。  相似文献   

20.
女性作为"他者"长期以来处于男性创造的二元对立的一端,其形象的建构按照男性的设定."超级女声"的公众评选结果显示女性开始恢复自主审美的标准,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对于性别政治的反叛,但是从根本上说这种大众媒介聚拢形成的"事件公众"充其量只是文化消费的主体,而非公众民主的真正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